关灯
护眼
字体:

(清穿同人)清穿之娘娘悠闲日常(340)

作者: 瀛洲玉羽 阅读记录

也就是惠妃自以为高深莫测,其实在旁人眼里,不过是跳梁小丑罢了。

宜妃跟随贵妃跪下,恭恭敬敬地给上首的乌雅氏行跪拜大礼。

“奴才恭请皇后金安,娘娘万福。”

上首传来乌雅氏叫起赐座的声音,宜妃随着众人起身,到自己的位子上坐下。

——她其实也不是不恨,可人活着就要识时务。

走到这一步,无非成王败寇。乌雅氏是那个王,她们就是那个寇……

如今再做些垂死挣扎之事,何其难看,她才不要这样不体面!

她宁愿优雅地俯首退场,也不要像惠妃这样,让人在一旁瞧热闹,出尽洋相。

沈菡懒得管底下人的心思,一心只在正事上。

她是去年腊月二十才成为名正言顺的皇后,今年这还是第一次盘查六宫的底薄,这一看竟还真发现了不少问题。

惠妃见皇后一直皱眉翻着延禧宫的《用参底簿》不说话,心渐渐提起来,觉得皇后可能是要找她们延禧宫的麻烦:“主子娘娘,可是延禧宫的底簿有什么不妥?”

沈菡看了她一眼——惠妃隐隐约约的敌意她当然感觉到了,不过鉴于她一直没有实际动作,看在大阿哥的份上,沈菡也懒得跟她计较。

但这本账簿上这么大的漏洞,就这么直白地摆给她看?

沈菡有点儿怀疑惠妃的用意,难道这是她挖的坑

可这是延禧宫自己出的纰漏,又能怎么坑她这个皇后呢

沈菡脑子里飞速转了一圈儿,左右权衡了一番后,面上分毫未显,不动声色地指着手中延禧宫历年用参的底簿账册问惠妃:“延禧宫的底簿显示,自康熙十年至今,延禧宫共用人参九十五斤十四两,除煎药及切片噙用以及赏用的五十五斤二两外,其余共变卖参四十斤十二两五钱。”

……

第207章 监察

其实生活在紫禁城的后宫妃嫔们, 哪怕只是个贵人、常在,甚至答应,宫女在宫中所享受的物质生活标准也是挺高的。

当然, 这并非是与衣食富足、生活多彩的现代人对比,而是与同时期的普通百姓对比来看。

玄烨是个很注重民生的君主,为了了解民情,他会要求底下的臣子事无巨细地上奏所辖之境的民生百态。

所以各省督抚给玄烨上的折子可谓五花八门, 不但有对当地米价、粮价和世俗百态的禀奏,有时候百姓打架、市井斗殴、商户争执这等小事, 也会被罗列在内。

玄烨之前让浙江巡抚汇报当地百姓的生活状况,两人还曾就这封折子讨论过。

玄烨拿着折子指给她看:“没想到江南农民百姓中条件比较好的家庭, 每个人一天的口粮也不过才一升大米, 只有极少数有能力的家里, 才有可能多过这个数目。”

沈菡接过来细看, 折子上还写着百姓们过日子, 每日的饮食是要要分成‘荤菜日’和‘素菜日’的。

沈菡有些不解:“一个五口之家,荤菜日每天要花去三十文,素菜日每日也要二十文?”荤菜贵可以理解, 素菜也要花费这么多吗?

玄烨对市面上的物价还是挺清楚的:“若按二十文来算的话, 大约不是纯素, 可能用些鱼肉来配菜?”

这已经是上等人家,换做普通人家, 大约一点儿荤腥都见不到。

沈菡穿越前也是平民百姓,也听老人讲过日子不好的年岁,生活有多么不易:“我看这个荤菜日, 大约也不是家里人想开荤就能开荤的。许是只有喜庆的大日子、宴客的时候,能舍得正经吃个荤。”

玄烨还挺意外她竟然知道这个:“是啊, 生民不易,没有大事,谁家舍得动用这么大的开销。”

两口子围在桌前算了一笔账。

沈菡掰着指头数了数一年里的大日子:“元旦、元宵、中秋……各种节日再加上老人过寿、宴客,大概一年能有个二十天吃荤的日子差不多吧?”

玄烨点头:“至多也就是二十天了。”

沈菡:“那以五口之家的标准算,除了吃饭,算上住房、衣服、各种用度……”

两人按照这种折子上说的江南物价核算了一遍。

沈菡震惊地看着算出来的数字:“一年竟然要九万三千二百多文钱?!这么多吗?”

这是个什么概念呢?

现在外面是银贱钱贵,这笔生活支出换成银子约等于一百二十两左右。而现在各个职业的月饷水平却远远低于这个生活标准。

玄烨对朝廷各官职的俸银记得很清楚:“除去禄米,现在八旗的马甲,每个月的月饷是三两银子。绿营普通士兵算是一两五钱,内务府苏拉月饷一两,而衙门里扫院子的,每月只有五钱银子。”

两人对着这笔经济账呆坐半晌,合着之前看起来已经很不富裕的生活,竟连在衙门里干活儿,吃公家饭的人都享受不起,更不用说外面的百姓了。

玄烨轻轻叹了一声,收起了桌上的草纸:“任重而道远啊……”

沈菡却想起据说康熙末年贪腐成风,户部银两被官员借到亏空,以及雍正后来惩治贪官污吏、高薪养廉的事……

不得不说,有因必有果啊。

这么看来,也怨不得这世间那么多女子向往成为后宫主位——在衣食温饱都是奢望的时候,哪有工夫想其他的?

宫里现在只是贵人的份例,一年就有银一百两,数匹绫罗绸缎,针线棉花,甚至每年还有四张里貂皮,十张乌拉貂皮。

单是每天的饮食供应就有猪肉六斤,米面糖油、酱醋菜瓜无数,每月还有鸡鸭等小牲口八只,羊肉、茶叶等等供给。逢年过节还有各种赏赐。

和宫外的百姓、普通旗民,甚至大多数低等官吏之家相比,简直是天上的日子了。

更不用说,现在宫中的女人,对自己所拥有的财物是有物权的。

比如,若是贵妃平日所需的银子不足,她有权将自己名下的银脸盆,交给自己的内管领化成银子取用。

像惠妃这种,主位妃嫔每年交际应酬所用的开销甚大,常有例银不足的情况。若是名下有用不上的东西,都是自己的私产,放着也是白坏了,也可托人换成银子以供开销。

惠妃处置参贡并不违反规矩,沈菡也不是为了这个找她的茬,只是:“这四十余斤参,按照底簿所载,自你成为延禧宫的小福晋,执掌延禧宫的二十年间,统共变卖了十八次,共得银三千二百余两?”

惠妃不明所以:“是……我宫里平日并不常用参,我怕白放着这么些参霉坏了,是以每年都让总管太监把多余的变卖出去。”

沈菡端详了一下惠妃的表情,感觉她好像真的不知道?

她伸手拿过一旁圆几上的两本册子:“可是我翻看了延禧宫历年的《收用银钱底簿》和《存库底簿》,这三千二百余两,既未用出,又无存库据……”

所以这么大的一笔银子,去哪了呢?

惠妃愣住了,屋里其他人也愣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