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清穿同人)清穿之娘娘悠闲日常(481)

作者: 瀛洲玉羽 阅读记录

沈菡点点头,看来太子处理政务的能力还是很好的。也对,毕竟是玄烨手把手教了这么多年的,若半点儿能力没有,玄烨也不可能放心将朝政尽数交托。

毓庆宫里,自从大军离京,胤礽就再也没能好好休息过。每日都是天不亮起来理事,直到子时方能歇下。

睡也睡不踏实,天不亮又得起来,和已经在毓庆宫前院等着的群臣议事。

先议的自然还是前线的事,如今朝廷里什么事情都比不得远征在外的大军要紧。

大学士阿兰泰:“之前万岁传旨让送去的三千匹马已经备齐,再过两日即可启程。”

胤礽点头:“知道了。”

这匹马备得不易。

之前玄烨突然发信回来说缺三千匹马,可愁坏了太仆寺。

太仆寺少卿佛保实话禀报太子,说如今太仆寺孳生的牧群马匹虽然共计有二万九千余匹,但其中可以乘坐的飘骟骡马、四岁小马总共只有近两千匹。

“况且现在正值春季,马匹都还没来得及上膘,若是取用这一批马,臣恐等他们到阵前之时,会愈加消瘦……”

到时候不但皇上没法用,还白白浪费了一批好马。

胤礽思量过后觉得这确实是个大问题,前线一但有军马需求,肯定就是急用,如果朝廷没有预先预备好的马匹,就无法及时支援前线。

胤礽召集了大学士阿兰泰等人商议:“四月里青草萌发,诸马上膘……”

胤礽觉得不若在迁太仆寺在此两千匹马匹之外,再行挑选额外的马匹,另立牧群,寻找水草盛地,好生放牧,让这些马尽早肥壮起来,以便备用。

“则以后前线再有急用,可以即刻从放牧地送去。”

群臣都觉得有理,不过这都是之后的安排了,现在当务之急是怎么把皇上急用的这三千匹马先送去。

胤礽又问牧场的侍卫常山、尚书马齐和内务府总管大臣多弼:“上驷院现存的马匹有多少?”

……

乌雅多弼是沈菡的堂伯叔,自从沈菡接掌内务府大部分事务后,两人打过不少次交道。

多弼恭敬地对沈菡道:“臣已回禀太子,如今五处御马圈及翁山一馆,每馆圈驽马及可用马各二百匹;海子六馆,每馆圈驽马各一百匹。太子的意思是五处御马圈各留一百零四匹,翁山馆留下一百五十匹,其余的从三月二十日起都赶到海子青草牧场那儿去放牧,以备不时之需。”

上驷院是归内务府管的,这和前朝太仆寺那边不是一个体系,前朝后宫都知道现在内务府实际上是归皇后管的,太子要调上驷院的马,自然要让人来支会一声。

沈菡并没有为难,她取出之前玄烨交给她的内务府印信:“太子这是老成谋国之言,皇上在外征战劳心竭力,咱们很该替皇上未雨绸缪,把这些事料理好。”

言下之意,太子这办得都是大事,沈菡不希望内务府与太子为难。

多弼:“是。”

沈菡又问这匹马调过去,草料可还需要内务府继续供给?

多弼:“太子的意思是从放牧之日起,就不再从内务府领了。”

那就是说这笔支出前期还是得从内务府的账上走。

这倒也没什么,原本就是上驷院的马,只要能保证前线的供应,各部门内部怎么协调都不是事。

“不过臣问过翁山馆的首领宋喜,据宋喜说,要是继续以如今每匹马给草十二斤,黄豆二升的例,恐难令马匹迅速上膘,最好还是每匹再添半碗黄豆。”

沈菡点头:“那就照他说的来。”

又问那皇上现在急需的这匹军马怎么办,太子那边想好解决的办法了吗?

多弼:“是,太子与众臣商议,已经决定派人前去蒙古各旗买马。”

只是买马的事情也是几经周折,科尔沁达尔汗亲王和额驸班第回奏说科尔沁今年的马匹甚瘦,哪怕是略肥壮些的,从科尔沁大老远运过来,也胖不起来了。

乌珠穆沁等旗今年则少马,太子前后派人走了蒙古几十个旗,这才终于凑够了玄烨所需地三千匹战马,快马加鞭给玄烨送去了。

前线中军大营。

胤褆、胤禛和赫舍里常泰奉命前来接收军马。

胤褆前后打量了一番,不满道:“怎么一个个的都这么瘦?这种马怎么打仗?”

太子管着一整个中枢,结果就给他们筹措出这种品相的马?是何居心?

常泰闻言更不爽:“此次出征,京中精锐马匹尽出,余量本就不多,能得这三千已是不易了。”

胤褆冷脸看他,一看就是要发怒,胤禛轻轻挡了他一下:“我看这马是路上运过来累着了,筋骨底子还是强健的,加紧喂上几天,这膘很快就回来了。”

他拽着大阿哥上前接收,隔开了两人。

胤褆看在胤禛的面子上被拽走了,但语气仍旧带火:“你拦着我做什么?”

他看常泰那副嘴脸不爽很久了——究竟是谁主子,谁是奴才?

真以为自己是仁孝皇后的弟弟,就也是他们的亲舅舅了?

太子这还没登基呢,这就想爬到他们头上来耀武扬威了,真要是哪天太子坐上龙椅,他们这些阿哥是不是还得给他们赫舍里家跪下磕个头啊?!

胤褆说胤禛:“我知道你是忌惮太子,可老四,做人也不能太没骨气了!要是赫舍里家踩到你脸上来了你都不吱声,传出去,就是京里的皇额娘也没脸!”

胤禛摇头:“大哥,现在不是说这些的时候,正事要紧。”

说完也没再解释什么,带着军马册子走了,留下胤褆在后面皱眉——也不知老四这葫芦里到底装的什么药?

若说皇后母子是真的一心尊奉太子……反正他是不信的。

胤禛带着军马册子来到御帐,梁久功正在帐外候着,看到他来,殷勤地掀起帐帘:“四爷来了,万岁正等着您呢。”

“嗯。”

太子的折子写了很长,将买马一事的前因后果都交待的很清楚,包括内务府为了使马迅速上膘多添的那半碗黄豆都写进去了。

玄烨从头到尾细细看完,又看胤禛捎回来的军马册子:“马怎么样,数量可对?豆草和煮料柴草可有随军马送来?”

胤禛道都核查过了,送来的马共有三千余匹,除了稍稍瘦了些,并无残疾老病,都是上等的好马。后面跟着粮草队,豆料草料一应俱全,说是工部和户部一起置办的。

“嗯,那就好。”

父子二人说完公事,胤禛又问玄烨身体好些了没有:“趁着这几日扎营,事情少些,您该抽空多歇歇,不然这么连轴转下去,您身体怎么受得了。”

玄烨一贯注重与将士同甘共苦,前些日子天气阴晴不定,每逢遇上雨雪天气,行李运输迟缓,士兵不能及时安营扎寨,他每次都是站在营地外,等着士兵扎好帐篷都住进去,自己才进帐。第二天不到五更又得起身,亲自督促运输兵丁行李的驼队早一点出发。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