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之一门四姓(81)
估计是从小就被吓怕了。
因为俩人因为天资出众,从小就被预定加冠之后正式成为七绝谷弟子。
也就是说名字的事儿,还真不赖他们。
还真是没取,起码在谭父和江父心目中,这两个孩子名字是要留给师傅取的。
不过,现在情况不同了。
封老头也没坚持等到二人加冠,在搬出去的第二天就正式收了两人入门。
沈伯谦之所以知道,是因为他被硬拉去观礼了。
从而,也有机会知道了谭、江二人新鲜出炉的真名字——谭断念和江断弦。
不得不说,待遇比他们的爹好多了。
当然,这估计也有很大一部分是因为江七提前威胁了封老头的缘故。
这不是重点,重点是沈伯谦在多次被邀请去江七和谭四家作妖后,发现这个封老头也许确实是个神经病,但本事也是真的。
还有那个七绝谷,也不是个普通的组织。
就在前两天,封老头不知道从哪里弄来了一车东西,运进了他们的新家。
后来沈伯谦才知道,那是一份七绝谷的传承。
封老头说除了七绝弟子,谁都不能看。
但江七还是私下很友好的表示,沈伯谦需要的话,还是可以看看的。
沈伯谦当场就对他这种欺师灭祖的行为表示了强烈的鄙视。
但昨天江七又来找他,他一气之下就拿了一本所谓的传承看了一会儿。
接着忍不住又看一本,又一本……
结果——
他现在在想,要不要在李家坪建立一个七绝谷的培训基地?
所谓的七绝谷的传承,就是在某一方面,极为系统的教材。
这在这个时代是极为难得。
第60章
59-所谓传承
沈伯谦小小年纪能在李家坪占有一席之地,跟他秀才的身份密不可分。
这个时代被官府盖章的读书人之所以这么受尊敬,除了他又官府的廪银廪米外,也是因为少。
少则是因为不易。
这是李家坪的私塾办起来后,沈伯谦才感受到的。
他原来上私塾,只是为了认识一些人,好在考试的时候有人给他保荐而已。
真正学习还是沈家父子教授,他原来也没太在意,但私塾办起来之后他才发现,这老师跟老师的差距不仅仅是一个俞敏洪。
沈家父子其他方面就不提了,但对他的栽培确实非常系统。
他能一举考中,当然有自身努力和天资的缘故,但沈家父子也不可不提。
与沈家父子形成鲜明对比的就是李孝正。
他教授村里学童用的据说就是他以前的先生教授学生的方法,但真是除了让大家认字背书之外,毫无技巧。
既不讲解,也不因材施教。
他们教学的精髓统共一句话:书读百遍其意自现。
七绝谷的传承恰恰是弥补了教学中的这些缺陷。
不但有学习的内容,还有辅助的内容,以实际的例子讲理论与应用相结合。
的确超出这个时代的许多人。
也难怪封老头拿出这套七绝传承的时候那么的自得。
七绝谷一共有七类传承。
一是琴棋礼乐;
二是书画茶道;
三是术数阵法;
四是机关暗器;
五是医毒之道;
六是农业水利;
第七类比较特别,没有名字。
但江七和谭四主要学的就是第五种和第七种。
医毒沈伯谦没兴趣,学起来费事,沈伯谦翻了两下就丢下了。
第七种传承却因为没有名字引起了他的注意。
江七本就巴不得他看,见他有兴趣就顺杆子上了,把第七类传承那两大箱子书都打开给他看。
沈伯谦顺水推舟的看了好久。
结论是,第七种传承不写名字是对的。
因为其中记载的东西有些敏感,他虽然只是翻看了一下,但还是觉得大体可以分为三类:一是各种情况下的战役分析,包括兵力、地形、天气、气势等等,都是用实际战役为例子来讲解说明。
二是各种官府可能面对问题的解决对策,下到田地盐铁管理这些民生问题,中到天灾人祸的应对之策,上至朝堂官员的合纵连横,任免考虑,无一不有。
也是结合着各种实际的情况进行串联讲解。
第三类更是奇怪,居然是军中或是在朝堂可能遇到的各类阴谋诡计。
还写了不少诡计的应对之策,其中不乏阴损狠毒之策,看的沈伯谦直冒冷汗。
他冒冷汗,不仅因为计策阴毒,而是其中有不少他熟悉的内容,这些书中记载了许多他熟悉的原来世界的历史事件。
那么,这些东西是谁写的?
据说,七绝谷本只有六类传承,所谓的七绝本来指的是历代谷主。
约百年前,谷内一位自小孱弱的传人,耗毕生精力,在二十七岁临终前,写出了这第七类传承。
当时甚至无人知晓。
还是在收拾他的遗物的时候被人发现呈给了当时的谷主,那位谷主看后,叹为观止。
一连数夜悲痛不已,后来与长老商议,将其定为七绝谷的第七类传承。
只是,终究没有给这类传承起个名字。
情况了解到这里,沈伯谦已经很清楚了——这个写出所谓的第七类传承的人,多半跟自己一样,是穿来的,只不过命不好,死得早。
不知道他是怎么来的?
不过,既然人都已经死了百来年了,也就不必追问。
只是,他怎么会想起来写着这些东西的?
而且,怎么越看越觉得像是各种小说或历史故事的片段呢?
虽然这么想有些不尊重人,但沈伯谦还是觉得这位英年早逝的穿越前辈,写这些东西的目的大概只是因为无聊……
或者,沈伯谦暗自思忖,这个人在穿过来前大概是个作者。
平常人谁会没事儿写这个?
他写的这些东西在沈伯谦看来有些就像是在默写历史书一样,看着实在无语。
但又不得不承认,他写的这些相当大一部分还是非常有用的,毕竟是历史上真实发生过的事件。
而小说里写的东西很多也是源于历史的。
基本上,他写的这套东西,对这个时代的人来说,沈伯谦觉得,起个名字的话大概可以叫做“帝王策”。
也难怪七绝谷当初那位谷主不肯给这类传承命名。
这里面甚至还有拿雍正的上位之路做例子,来解释所谓的“不争即争”什么的……
更别说拿古今中外各种实战案例来解说三十六计之。
沈伯谦看着孜孜不倦的学习的谭四和江七,突然不想再折腾他们了。
因为,觉得他们有点儿可怜。
从他自己的感觉出发,就觉得他们拿着一本超长篇种马制霸文当成孙子兵法来研究和学习。
事实上,这里头还真是把孙子兵法全文都写出来了。
当然,少不了各种实战案例的解说。
怎么看都觉得很搞笑,不过,唯一值得为他们庆幸的是:这个人写的东西还是比较严谨的,原来估计是个完全透明的学术型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