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红楼梦同人)红楼之昼暖新晴(131)

黛玉笑道:“姐姐是聪明一世糊涂一时了,你说老太太体恤怜下,那太太就不体恤怜下了么?这满府上下,谁不知道太太最慈善不过了,有什么不是,不过求一求太太就是了。这样一件小事,太太怎么会不应?”

珍珠惊愕地看着黛玉,这话谁说都成,从黛玉口中说出,未免太奇怪了些。

不过……

咦?!呀!

珍珠只觉得眼前一亮,这“满府上下”,“谁不知道”?

黛玉一笑,知道珍珠已是心领神会,只笑道:“你回去多谢二哥哥了,只说‘多亏他惦记着,只是日后不必送来了,自己留着吧!我这里都是有的。’”

珍珠含笑答应着,恭恭敬敬福了个全礼,方才去了。

回至怡红院,将话说了,宝玉见她未曾带来什么“果实”,不免失望,但也无暇他顾,仍旧写他的字去了。

珍珠急急忙忙回了屋,关了门,也不知道做些什么。半个时辰后,门房的张妈妈,帮着怡红院的珍珠姑娘传了一包送与家中母亲的衣裳回去,得了足足一吊钱的赏,喜了半日,羡煞了众人。

作者有话要说:关于男主的问题,其实我一直在考虑。很多读者说男主出场太晚了。可是珍珠还在贾府,我实在想不出怎么写男主的文,而且对于男主的形象背景还没定位,所以干脆就没写了。

因为珍珠的家境,该适合配什么样的人家才好呢?读书的,有房有地的,嗯,暂定是小康小富之家。但我对小富之家的概念有点模糊。这样的人家,又该是有多少房,有多少地,有多少丫鬟仆役才好呢?少了怕委屈了珍珠,多了又怕人家看不起珍珠。唉,比嫁女儿还难呢?

PS:暂定下章珍珠出府的事老大们同意了,或可以出府回家了。

第八十二回

既得了主意,珍珠便日夜思量起来,只是这个“度”要怎么把握才好?如何选这个时机,要贾母高兴,且要众目睽睽之下,即便王夫人想驳也驳不了的。这样的机会看似很多,但也许贾母并不是如表面的高兴,又也许王夫人心里正不痛快。她们随口的一句话,便能决定她的一生……

其中万一有个不顺,自己的意图便暴露了,一个不好,便遭了她们的眼。这后半辈子的日子,指不定就撂这里了。

如此翻来覆去的思量,连觉也不曾睡好,越发瘦了一圈了。众人都有些疑惑,道:“这是怎么了,若是病了,便回家去休养一阵也使得的。”珍珠只苦笑不语。

只后两日,阖府听得了一个喜讯,真是从天而降一般。

原来贾政在外任职数年,因勤于政事,多有建树,上司对他也颇有褒奖。如今返京述职,圣上阅其政绩之后,甚是欣慰,论功行赏,官升一级。因又思及贾政乃是荣国府之后,元妃之父,贵族仕勋之后鲜有如此者,越发欢喜,道:“果然家学渊源,父女一门皆为朕尽忠。”也不知道是何缘故,高兴之下,连宫中元妃都得了赏赐。

元妃如今岁数已大,姿色已大不如前,何况身处那从不缺美人的后宫之中。今上又最是爱惜颜色的,元妃便不大入圣眼了。且后宫之中,争宠攀比如同家常便饭,栽赃陷害更是信手拈来。元妃日日于此中经营,既要防人,也要害人,已有些心力交瘁之势。

如此圣宠日见消薄之下,正不知如何是好之时,天上竟掉了块馅饼下来,元春再想不到这老父亲竟然“老当益壮”,一生碌碌无为也就算了,暮年之时还能得圣上青眼,惠及她这个女儿。

故当元妃在凤藻宫接到赏赐的时候,险些流下一桶心酸泪……

此后接连数夜,圣上皆宿在凤藻宫中,凤藻宫元妃风头又盛,一时无两。

朝中各家虽都有些疑惑,但却也不妨碍他们向元妃及贾家示好。朝内外风气也因此一改。

宫中元妃尚且如此,何况那贾府之中?只喜得众人险些手舞足蹈,一扫元妃失宠这段时日以来的颓唐之势。那些张扬跋扈的更加张扬跋扈,仗势欺人的继续仗势欺人,自不必说。

贾赦邢夫人倒也罢了,这光荣没沾到多少,倒是心里积了一缸的醋。不过谁叫他们没个好女儿,自也没话说。

贾母和王夫人笑得合不拢嘴,便立意要热闹一番。只是这前后一个月,府中竟没个正经主子过生日的,不然也可借此热闹一番。虽有一个两个寿日,却都是小辈。若要与他们大摆宴席,也不像话,只得罢了。

想了一两日,因见园中的草木繁盛,各处的花皆开得极好,便得了主意,以赏花为名,请各家亲眷朋友来赏花玩耍。各家听了信儿,见如今贾家势盛,哪里能不来的?便都积极前来凑趣。贾母越发高兴,带了众姐妹一处,一为避讳外人,二为一处热闹。阖家上下,说不出的富贵风流气象。

因来的人多,足足三日,席方尽了,众人也有夸的,也有赞的,也有暗地恼恨的,也有心生嫉妒的。只贾家众人骄傲非常,自满依旧。

珍珠在旁看着,却是双眼放光!

管他们怎么想,这可不是最好的机会么?便细细筹谋起来,先至凤姐儿处与平儿通气。平儿和她最好,她既有主意,如何会不帮忙的。而凤姐如今心满意足,当日也有珍珠送来的药的功劳。她也是知恩图报的人,当初得了珍珠的帮助,才有今日的葵哥了。珍珠这样的小忙,如何会不帮?便答应了,听了珍珠的话,笑道:“我平日就说她是个好的,果然不错。”平儿含笑点头,心下却暗暗欣羡不已。

而那园中忙乱收拾了几日,方才罢了,只是众人仍旧欢喜无限。

这日众人正在贾母房中说笑,贾母嫌无聊,便叫了王夫人、薛姨太太还有凤姐儿一起抹牌儿,众姐妹并一旁看着说笑取乐。正热闹,却见外面一个丫头进来,悄悄儿至李纨身边说了一句话。李纨便有些迟疑,见贾母连赢了数把,正高兴,便道:“你让她先回去,这会子老太太、太太都不得空呢!”

丫头听了,便答应着要去。可巧贾母就着鸳鸯的手吃茶转头看见,便问道:“什么事?”

李纨忙过来笑道:“扰了老太太的兴了,不是什么大事。外面来说,宝玉屋里珍珠的娘来给老太太、太太请安呢!我看老太太正高兴,便叫她今儿先回去。等明儿再来。”

贾母便道:“珍珠伺候了我这么几年,最是个老实不过的。后来又伺候了宝玉这个孽障,我好歹也放了些心。这丫头确是个好的——我记得她本不是咱们这里的是不是?”

鸳鸯一旁笑道:“是呢,那年老太太还问起过她呢!怎么就忘了?”

贾母笑道:“我哪里记得这些,她们家是做什么的?年纪大了,越发记性坏了。”

薛姨太太笑道:“老太太是贵人多忘事。”

贾母笑道:“什么贵人不贵人的,不过是老忘背罢了。”众人都笑了。

鸳鸯用银签子叉了一点子金丝腌梅,奉与贾母吃了,方道:“她老子早死了,后来家里穷的过不下去了,偏又遇上趁火打劫的,老娘和哥哥都病着,一家子险些就都死绝了。没法子,珍珠就自己把自己给卖了,她老娘和哥哥才有了活路。还好,遇见个不坏的人牙子,见她再孝顺不过的,就卖到了咱们这里。老太太当初还夸过她呢,怎么就忘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