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发家致富奔小康[九零](302)+番外

作者:九紫 阅读记录

公告栏之前来一中采访时,就已经拍过,到时候剪切一下就可以。

江柠配合地笑道:“坚持!努力!坚持不懈的努力!”顿了顿,她又说:“与此同时,我还得到了一中非常多老师的帮助,我的班主任王盛鹏老师、教务处张主任、计剑伟老师、……夏云之老师等等,他们都是非常认真负责任的良师,给了我非常多的帮助,其中,夏云之老师并不是我的任课老师,她曾在我非常困难的时候,对我伸出了援手,对于我来说,如果没有她,可能就没有如今的我,夏老师或许并不记得我,毕竟像夏老师这样温柔的好老师,可能在不经意时帮助过很多同学,但我还是想对夏老师说:夏老师,谢谢你!”

她很认真的对着镜头鞠了一躬。

今生她和夏老师并无交集,可她却无法忘记恩师。

摄影师的镜头,没有错过江柠眼中的一抹水光。

最后记者又问他们,有没有什么想对学弟学妹们说的,江柠想了想,说:“对于农村出生的人来说,读书或许不是唯一的路,却是很多女生改变命运的路,在这条道路上,不论遇到什么困难,坚持!”

相信我,我会走给你们看的!

之后记者又单独带着宋培风,在吴中校门口拍了一会儿,又带着江柠来一中校门口拍了一会儿,还去校园里,他们各自的班级都拍了。

之前学校采访的部分,不论是老师,还是学生,都已经拍过了,不需要再拍,剩下的,便是补足江柠家人的采访。

这也是为什么,他们在年初三年节期间,还能接到电视台领导们电话催促的原因。

之前江柠、宋培风在集训队还未回来,想去江家村采访,却没有船去的时候,又从吴城一中的老师那里了解到,江柠的父母在外地打工,可能要年底才能回来。

年底他们放假了,还没开工呢,领导就催他们赶紧去江家村采访:“等节后,人家都走了!”

现在人出去打工,普遍是初六上班,初五就收拾行李都出去,年初四是他们最后的机会,到了年初五,说不定江爸江妈他们又走了,又采访不到人了。

一中的校领导们早就等着江爸江妈他们回来,去江柠家里报喜了,可之前,从江爸给一中老师们打的电话中,知道他们要到年底才回来,二是江柠还在冬令营没回来,而且具体是什么情况,京大招生老师那边还没过来联系到学校,现在江爸江妈江柠都回来了,学校在两个记者采访完了后,也带上了他们早已准备好的大红花、奖状、奖学金等一大堆东西,又去江柠店里邀请江柠和江爷爷和记者们一起往江家村去了。

江爷爷老早就想回去了,他真是憋了一肚子的话想要炫耀,都不能回去,真的是锦衣夜行,可把他憋坏了!

这次居然能和电视台的记者,还有校领导们一起回去,那这是衣锦还乡啊!

江爷爷高兴的跟什么似的,可他还是看向江柠。

江柠最受不得的,便是爷爷这小心翼翼的姿态,他这一辈子都是这样小心翼翼的。

她当下就收拾了背包,扶着江爷爷,坐着一中承包的小面包车,往水埠镇去了。

可把吴中的校领导们给眼红坏了。

吴中面临着和记者们同样的问题,就是,他们能宣传宋培风这个学生,却不能宣传他的父亲,所以像什么大招旗鼓送奖学金这种行为,吴中都做不了。

一个记者一个摄影师,就这么扛着他们的装备,和一中的孙校长、大小王主任,一起去临河大队去采访。

孙校长不知道是不是从张主任那里得到了灵感,可以说是将高调进行到底,还想将大红花绑在江柠身前,就这么让她回去,被江柠连连拒绝。

孙校长被拒绝也不生气,到了水埠镇上,叫王老师去买了烟花爆竹,用个大红袋子装着,一起拎到了车上。

他们一路绕过了炭山,又绕过了磅秤,又绕过了江小姨所在的乡,绕了个大圈,然后又走了一段非常崎岖颠簸的山路,足足坐了近三个多小时,中间有一处山涧,山涧溪水潺潺,众人只能淌水过去。

这大冬天的,居然要淌水。

女记者问江柠:“这么冷的天,你就这么打算淌水过去吗?”

江柠淡然地说:“都淌习惯了。”

她要背江爷爷,江爷爷不让,要自己淌水过去,被已经长到一米六几江柠,一把背在了背上,抱着江爷爷瘦长的大腿,一点一点,从清澈,又冰冷刺骨的山涧溪流中淌过去。

其他没在冬天淌过水的人,都傻眼了,尤其是女记者,她是实在没想到,江柠所在的村子,居然如此的偏远。

江柠解释说:“这是路没开通,等以后路修到我们大队,就会好走很多,现在我们大队的人出行,基本都是靠船。而且这是冬天,水落而石出,山涧里的水都浅了,平时水流湍急也比这深的多,大概到腰的地方。”

他们坐船是容易,可回去他们没车没船,这么多人,总不能歇在江家村啊!

这也是他们选择承包面包车来江家村的原因。

有路过的人,看到他们面对着山涧,不敢过来,从家里拿了个铁锹出来,还叫了两个人来帮忙挖沙子,说:“你们是第一次来我们这吧?一看就是没经验,你们要在车里放一把铁锹,找个水浅一点的地方,扔几块石头下去,挖点沙子过来,水不就平一点了么?”

他挖了一会儿,看差不多了,指挥面包车师傅:“好了,开过来吧。”

面包车师傅看着山涧的水,又看看自己的车轮,是小心翼翼,生怕自己车子被水泡的发动不了,最终还是开过去了。

江柠淡定的用包里毛巾擦干脚上腿上的水,船上保暖鞋,继续上车。

从头到尾,摄影师都开着摄影机拍着。

帮忙填砂石的人,看他们又是扛着摄影机,又是拿着话筒,那个女记者,还把自己画了个大白脸,都纷纷好奇地过来问他们是到哪里去。

女记者一看这些人问,扛着摄影机的男摄影师,也默契地打开了摄影机,女记者问他们:“请问你们知道我们吴城出了两个清大和京大的高材生吗?”

这里的很多人,一辈子都没出过水埠镇,又哪里会知道吴城的事?

闻言都纷纷摇头:“不知道。”

还有不想被采访的人,面对摄像头转过身摆摆手:“不知道不知道。”

有听到热闹跑来的年轻人,他们从外地打工回来的,从赌博桌上刚下来,见到有记者,头伸到摄影机前,用他那蹩脚的普通话问记者:“是我们山涧乡的吗?”

他的普通话,遭到了船上很多他同伴的嘲笑,把他笑的脸涨的通红。

当地人的风气真的很奇怪,他们自己不说不通话,也看不起,甚至嘲笑所有非水埠镇的外地人,任何口音与他们不一样,试着说普通话的人,都会被当地人用当地一个土话,类似于‘南蛮北侉’这样的形容词来形容,比如说:“嘁,还学侉!”

同类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