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在陆大郎七年前的那场会试中了,之后馆选未能通过,蹉跎两年,陆景堂找了个机会,给他补了个官,在一下品县当县令,如今也算步入正途。
景年和郎上门,陆文敬一家都极为热情。
这些年他们跟陆文敬这一房处得还不错,否则景年也不会回京第二日便来拜访。
不过在几个嫂嫂以及得到消息归家的堂姐们,旁敲侧击的打听他阿兄身边人,又频繁提起自己小辈,景年逐渐心生腻味。
堂伯年纪大了,冬日病了一场,现在还躺在屋里养病,景年去拜见一番便出来了。
堂伯母跟他年纪差不离,身子骨比他好些,但耳朵眼睛都不好了,也就几年未见,好像人一下老了许多。
因此招待景年的,就是堂兄堂嫂们,还有没见过几面的堂姐堂姐夫。
他们自然是不敢染指陆景堂的婚事,二十余岁的正品实权文官,大雍建朝以来也没出过几个,陆景堂的婚事根本不是她们能想的。
陆文元和陆杨氏都做不了陆景堂的主,更别说他们这些旁亲。
况且,陆景堂的婚事,盯着的人多着呢。
就景年自己知道的,有王爷想将郡主许给他阿兄,还有阁老的孙女什么的,他阿兄都不愿意。
他还见过那个郡主,别说,长得很漂亮,性子跟他阿姐有点儿像,直接堵在他家大门口,问他阿兄瞧不上她哪一点儿。
景年也很好奇,到底是什么样的人,能让他阿兄动心,娶个公主吗?
嫂嫂堂姐们不敢管陆景堂的婚事,打的主意却是往他身边送人,有男的也有女的,都是拐弯抹角的亲戚。
女的不用多说,当正房夫人不敢想,还不能想想妾室吗?如何说,也能算亲戚呢。
男的都是她们家小辈儿,指望跟郎四郎一般,在陆景堂跟前做事,奔个前途。
要是能给派个官就更好了,不求多大,好歹寻个官身。
郎四郎也没官身?那是他们两个不行,大字不识几个的乡下小子,也就是占了同陆景堂血脉亲近的便宜,他们家儿子/弟弟/侄儿可是读书人,才子!
景年一个都不愿意应,他是疯了才会帮着外人往他阿兄身边塞人。
好在大堂嫂眼明心亮,看出景年逐渐不耐,连忙找借口将人哄散,让景年喘了口气。
他是没学会阿兄的本事,稍微泄露点气势,一群人便噤若寒蝉,省得听这些让人糟心的废话。
堂伯堂婶也拜见过了,景年干脆起身告辞。
陆文敬一家连连挽留,留他在家用午饭,景年原本是预留了这个打算的,现在是一点儿想法都没有了。
他随便找了个借口,说还有事要办,哪怕理由含糊,一家人也只能起身送他离开。
然而行至外院,门房匆匆来报,说陆少爷和陆小姐来访。
这一家子大半都是姓陆的,就连景年和郎这两个客人也姓陆。
景年原本没在意,可陆二郎听了门房的话,频频拿眼偷瞧景年,眼神却不敢正视他。
景年这才察觉到不对,果不其然,片刻后,他和郎,跟陆景贤兄妹人撞了个面对面。
郎在景年身侧,冷嗤一声。
声音不大不小,恰好够陆景贤他们几个听见。
景年知道是何缘由,早些年他们一家来了京城,二房却还在老家,虽然搬到了陆家村,可两个村子并不十分远。
而且只是分家,陆满仓和陆刘氏还活着,不可能真的完全不管他们了。
陆文仲和小刘氏两口子不是刻薄人,他们完全接了大房的造纸生意,日子比以前宽裕太多。
虽然还要供两个儿子读书,但郎四郎两个又不像陆文达,能毫不心虚的拿读书的钱挥霍。
他们两个读书不好,自己心里也清楚,越发不好意思多花家里的钱,反而俭省得很。
因此二房夫妻颇是攒下了一笔家业,平日生活过得好,五不时吃顿肉,还惦记着给陆满仓和陆刘氏送一些去。
可这老两口,偏心是偏到了骨子里。
如果说一开始是因为陆文达会读书,指望这个儿子给他们带来荣耀所以偏心他,后来就是偏心偏成了习惯。
再有,陆景堂虽然连中元元,荣耀加身,却没给他们这当爷爷奶奶的什么好处,就给了些吃的用的。
平日说起来,还会被人指指点点,说就是这两个老昏货,耽误了他们陆家的麒麟子。
元及第啊!他们竟不让读书,好好的孩子退学务农,这得多昏的脑子,多狠的心。
陆满仓和陆刘氏想辩解,说是陆景堂自己没考过陆景贤,可这话说出去哪个信,一个元及第,一个那会儿还在死磕乡试。
两人不但没享受到陆景堂的荣誉,反而就差被钉在耻辱柱上了。
若是大房能安抚一番还好,然而整个大房,陆文元和陆杨氏想不到这一茬,陆景堂巴不得旁人说,免得这对站在陆景贤身后的老人再给他惹麻烦。
这样一来,老两口心里渐渐对陆景堂已经整个大房存了怨气,越发偏向房,好像想以此来表现他们的不满和愤怒。
然后大房就跟着陆景堂整个儿的搬去了京城。
第361章
在陆景堂的那场梦里,因为陆萍被韩家凌虐致死,以及后来的种种事,他们大房和三房完全决裂。
一房则因为隐瞒了景年的死因,阴错阳差,跟三房走在了一处。
然而现实中,因为陆萍早早和离,韩家也未像梦里一般爆出那些腌脏事儿,如今大房和三房还能保持大面上的和平。
反而是一房和三房,在景年一家搬到京城后,发生了数次冲突,最后关系越发恶劣,几成仇人。
因此三郎见到陆景贤兄妹三个,格外没有好脸色,当面就扔了个冷脸过去。
陆景贤面色不变,就像没听见三郎的冷嗤声,依旧一副斯文模样,面带笑容,十分和气的样子。
景年记得谁跟他说过,好像陆景贤是四年之前那一科会试中的贡士,后来殿试,取中一甲中游,不好不坏。
其实在他考前,京中便有风声,说陆三元的堂弟此次参与会考,虽会试未能夺魁,但殿试定会后来者居上,一举夺下前三甲。
踩着陆景堂的名声,将陆景贤无限捧高,流言越传越夸张。
就连昭明帝都对陆景贤起了兴趣,要来他会试的卷子查看。
看完之后,大失所望。
答得是还不错,一十出头的年纪,能答成这个样,称得上人才。
可也就是不错了,会试三年一次,每三年,昭明帝能看见最起码十几份跟陆景贤水平差相仿佛的卷子,远比他好的也为数不少。
优秀,可又不那么出挑。
跟陆景堂完全没法比。
因为之前期待太高,没有达到预期,反而失望更甚。
紧接着,又有流言传出,将陆景堂因为学业不如陆景贤,中途辍学的经历说得有鼻子有眼。
顿时引起轩然大波,活了一辈子第一次见三元及第,跟他们说比不上一个普通一甲进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