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年代文炮灰原配幸福起来(147)

部队的力量是很强的,属于各个单位都不愿意去惹的。

首长们也都很强势。

在那十年里,大概是最安全的地方。

乔薇深深觉得,能得到军属这个身份太好了。

严磊又告诉了乔薇一个好消息:“国庆之后,开始分牛奶。”

乔薇说:“终于!”

牛奶这个事,乔薇跟严磊提起的,严磊在军区的会上提了。

因为是惠及自家的事,挺受重视的。领导就给后勤安排上了。

为了保障肉食供应,军区本来就自己养猪养羊还养鸡鸭鹅。

养牛却是为了喝牛奶。后勤考察了一阵子,结合实际地理条件,决定养水牛,生产水牛奶。

当时跟乔薇说了,乔薇又提了关于生牛奶传播布病的事。严磊反馈给后勤。后勤跟军医一起研究了杀毒灭菌的方案。

中间还有采购、建牛棚、饲料、装瓶各种细节。

在这时代各个地方单位拖拖拉拉的工作作风中,部队独树一帜,雷厉风行。说干就干,嘁哩喀喳地把这个奶站给建起来了。

“太好了,过完节,湘湘就有牛奶喝了。”乔薇高兴起来。

“马上要放假了。”严磊忽然问她,“国庆有没有想要做点什么。”

乔薇说:“不是有大集吗?”

据说有个很大的集。

但严磊有别的想法。

“去县里照相馆照个相吧。”他说。

乔薇没什么意见:“好呀。”

两个人洗菜切肉,乔薇炒菜的功夫,严磊擦干净手去了堂屋里。

墙上挂着相框,很大,里面压着寥寥几张照片。

有他的单人照,也有她的单人照。

也有两个人的结婚合影,拍这个的时候,照相馆给你胸口别一朵红色绒花。当然拍出来也是黑白的。但有了这个花,就是结婚照了。

严磊瞧着那黑白照片。

自己是带笑的。

那时候尚不知婚姻会是怎么个走向,娶到了自己向往的读过书的城里姑娘,对未来有很多期待。

可她的脸上那时候就没有笑。

再一张是严湘百日了,一家三口的合照。

她脸上非但没有笑,眉间还有了一抹阴郁。

今天严磊回来得早,收拾屋子的时候一抬头看见了许久没注意的相框,看到照片里的她,怔住了。

简直……

简直仿佛……

严磊握着下巴在那站了很久,不知道为什么感到浑身有种不得劲。

他对自己说,不是早说好了都过去了吗。

但好像并不是过去没过去的事。

好像是一种怪异的感觉,但他不愿意去深想。

他想拍几张新照片。

或许有了新照片,那种难受的感觉就会消失吧。

第95章

县政府的福利挺好的, 国庆放假发了大米和菜油,还有毛巾和肥皂。

而且居然有乔薇的份。明明她的待遇关系都还在镇上。

要知道,昨天胡穗已经帮她把镇上发的东西都给她捎带过去了。

乔薇一想到自家原本就宽裕的经济条件以后又有了她的一份工资+两份福利, 就精神抖擞。

那天书记端着茶杯从大间里穿行,看见她还特意跟她说了两句话,告诉她短程公交车已经协调好了, 国庆之后就安排上。

那可太好了。

乔薇本来已经在担心冬天太冷骑车带孩子怎么办了,如果有了公交车, 这事就算是解决了。

“咱们县政府的效率真是的没得说。”乔薇说, “别说群众了, 就我身在县委里,听到这消息都觉得精神一振的感觉。有事政府给解决,心里有指望的感觉。”

这话说得特别真诚。

毕竟是真的高效地解决了她的实际个人需求。

真诚的赞美让领导也觉得舒心。

乔薇主动请缨:“下河口那边的宣传的事我来跟进吧。”

“好,都是你老同事。交给你了。”

乔薇现在网兜不离身。她的的挎包里永远装着网兜, 随时可能会用。她可太喜欢网兜这个东西了。

这不, 福利一发,就用上了。米和油的量都不大, 毕竟是粮油管制的计划经济时代。但不大也有不大的好处,装进网兜里,挂在车把上,自己就能运回家。

路上严湘问:“妈妈,是不是明天再上一天幼儿园, 后天就放假了?”

“对, 湘湘高兴吗?”

严湘却并没有什么高兴, 反而说:“那就见不着小朋友们了。”

“咦, 湘湘这么喜欢小朋友们啊?”

“嗯!”严湘用力点头,“我会教小朋友们听话。大家都是好孩子。”

乔薇一乐。

晚上她跟严磊说:“要通了公交车, 以后我上下班方便了。但3:30走就不合适了。”

还有那个雨雪天不去上班也不合适了。

之前下过两回雨,她就直接没去,在家听雨看书,舒服死了。

唉。

去了县委办公室,好处是工作专业化了。她是书记看中提拔上来的笔杆子,琐碎的事一般不派给她了,她现在的工作有种神清气爽的感觉。

坏处是,就连她自己,都收起了在宣传科的那种自在的状态。

孟书记是个挺强势的人,在这种领导手下,人不由自主地就进入弓弦张紧的状态。

乔薇在宣传科乐呵呵地八分精神两分自在,到了这边必须打起十二分的精神。

之前乔薇跟领导扯皮要来的待遇,虽然有点离谱,但也让严磊放心。

知道她是个不会让自己吃亏的人。

这样的媳妇放在外面不揪心。

严磊算算时间:“不差那半小时。坐车也省力气,冬天也暖和。”

关于冬天保暖这个事,乔薇觉得必须得准备上了。

在后世到处都是空调暖气。体寒怕冷的还可以衣服里面贴暖宝。

这里只有烧火的炕和热水袋。

热水袋很大,而且是很不好买到的工业品,也没法随身用。

乔薇问严磊有什么别的可以随身取暖的东西没有。

严磊想了想:“改天去铜匠那里看看。我记得以前有那种能带身上的,有灌热水的。”

下河口从前有很多铜匠铺子,后来收归国有都合并了。再后来大家开始用工业品,手工铜匠就没落了。但还有。

“明天我们只上半天,下午就去。”有替代品,乔薇就高兴起来。

30日是节前最后一天,中午吃完饭,各科都假模假式地上了一个小时的班意思了一下,大家就下班了。

过节了。

乔薇回来得早,直奔手艺巷。

老裁缝坐在门口一个小竹椅上晃脚晒太阳呢。

乔薇还跟他打了招呼。

老裁缝:“干嘛去啊?”

乔薇说了。

老裁缝说:“过去有手炉,烧炭的。做得巧,不管你怎么转,它里面的装炭的稳稳朝上。”

乔薇说:“我听说过那种东西。”

这种自古传下来的精巧物件,她在网上看过结构图,非常有匠心了。

老裁缝说:“别弄那个,你不好找炭。那个得用上好的无烟炭。别的炭不行。你不能边走边冒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