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安公主原以为剧毒必会取人性命,听伽罗这样说,才算宽慰了些许。
哭声渐渐停止,乐安公主鼻头发红,仍自哽咽。
作者有话要说:话说,段贵妃这个我觉得无需在正文交代呀。他是惠王的下属送进王府,算是投资,如果她能讨欢心,下属跟着沾光,如果不能,下属也没损失。惠王那时候跟妻子恩爱,有两个儿子还有女儿,收她入府只是不想驳下属情面(这货没有谢珩的觉悟=。=)。所以段贵妃当时性质和器物摆设差不多,跟王妃的地位天壤地别,没本事也没胆量去串通外人作死,惠王妃重伤回来,她也没机会到跟前去作妖。
前面也写过,她是投了谢英娥的缘,端拱帝为了让她帮着照顾女儿,才会给侧妃的身份便利,毕竟他一个大男人没法照顾女儿,就像傅良绍把伽罗托付给外祖母一样。段贵妃也是抓住这个机会,先博得感激再博得信任,然后飞黄腾达的
设定里,这就是个善于抓机会又很能自保的人,有心机但是本事有限,不敢得罪端拱帝也不敢得罪谢珩,才会在药浴的事上没下死手,被发现后赶紧装可怜让端拱帝主动背锅,又推动父子和解。毕竟爷俩闹僵了,对她没有一丝半点的好处。
于是她的身份就是段·尴尬的调和剂·贵妃,这是她唯一的作用(~ ̄▽ ̄)~
另外,父皇都快瞎了,太子哥离帝位还会远吗~!hiahia
第103章 结局(上)
当天后晌, 谢珩查明刺客身份, 得知他是太上皇昔日豢养的暗卫, 没半个亲眷挂身,才会在太上皇暴毙之后, 矢志报仇。宫城防卫森严,他没能耐进去,听说端拱帝御驾前往鸾台寺,便埋伏在回程必经之地, 纹丝不动地冻了两天两夜,才瞒过清道的禁军, 借机行刺。
对于当初箭射惠王妃车马,致使惠王妃滚落陡坡的事, 他也供认不讳。
谢珩盛怒之下, 喝令处以极刑。
端拱帝伤口处的毒被太医调理了数日后拔除殆尽,但眼睛上的伤却难以复原。右眼伤损得厉害,已全然失明,左眼初时也难视物, 养了小半个月后,渐渐能瞧东西了, 只是十分模糊, 也易疲累。
这些时日,朝堂政务皆托付给谢珩, 有要紧大事需端拱帝决断的,谢珩便将奏折念给他听, 再以朱笔批阅。
入宫探望问安的朝臣和内外命妇陆续来去,伽罗也时常进宫,同乐安公主、贺昭一道去陪着。她自知端拱帝心中芥蒂,大多数时候都是在旁安安静静地瞧,偶尔也会将襁褓里的蓁蓁抱过去,拿个小银铃逗弄。
蓁蓁的乳名是谢珩所起,取其茂盛葳蕤之意,端拱帝说不上喜欢,偶尔也会抱一抱。
遇刺时的震怒,盲目后的暴躁,渐渐在亲眷的宽慰陪伴之下化解,没了如山的奏折压着,端拱帝不得不停下来喘口气,强迫自己不再多思多虑。因太医时常说他思虑过重,忧思郁结损了肝气,起初因失明的眼睛暴躁时还吐过血,段贵妃除了叫太医精心调养外,特地找了乐伎,趁着天气晴好时弹奏琵琶,助他散心。
时日一长,端拱帝也渐渐看开,除了要事过问之外,旁的皆托付在谢珩手中。
谢珩也不僭越居功,每日批过奏章,会挑些要紧的事奏禀端拱帝,碰见要紧大事,也会叫姜瞻等人入宫,同端拱帝一道商议。父子俩虽在伽罗的事上屡屡争执,朝政上却是同心,加之端拱帝膝下唯有一个太子,并无猜忌之心,倒是少见的和顺。
次年五月,当初云中城里许给鹰佐的最后一拨银钱送出,算是彻底清了旧账。
北边有蒙旭守着,固若金汤,西边则是缔盟过的西胡,暂无外患,朝堂之内也颇安定。先前推行的新政初见成效,比起父子最初接手朝政时的风雨飘摇,初露太平气象。
端拱帝的目力仍未能恢复,视物颇为模糊,见此局面,却还是欣慰。
待乐安公主与战青的婚事办完,趁着天气炎热,偷空往行宫去避暑。
……
行宫在京城东南五十里处,是睿宗皇帝时建成,永安帝在位时翻修过一回。谢珩父子命苦,肩上担子太重,昼夜为朝政操劳,到如今才算能偷空来享受皇家福气。
巍峨宫殿依山傍水,盛夏时节林木葱茏青郁,宇内气清。
伽罗哄着蓁蓁睡下,便同乐安公主和贺昭出去骑马散心。
谢珩却应端拱帝之命,陪他去登山。
山势平缓,因临近行宫,道路特地修过,十分平整。
父子俩各穿家常衣裳,也不叫人跟随,只随意漫步。日头已然偏西,远山近郊都笼在微红的光芒下,居高临下地望过去,那河面都泛着粼粼金波。再往远处,帝城宫阙藏在层层平林之后,谢珩目力颇佳,还能勉强看得清晰,端拱帝眼前却笼着层雾似的,瞧不分明。
他叹了口气,望着朦胧远处。
“先帝在时,我也曾随他来行宫避暑。”端拱帝近来在谢珩跟前已极少以“朕”自称,双手负于背后,想起十来年前的往事,神色有些迷惘,“用过晚膳,先帝带着我们兄弟二人登山,也曾站在山腰吹风散心。那时也是这般风景,山川巍峨,流水秀丽,远处有人家炊烟升起,背后则是京城。你猜,那时我作何感想?”
“父皇是皇祖父的长子,又有才干抱负。那时必定在想,江山壮丽,百姓安居,父皇躬逢盛世,必当有一番作为。”
“其实先帝在时,朝堂上已有许多弊端。”端拱帝直言不讳,“我就想,倘若先帝将这江山托付给我,假以时日,我必会励精图治,创出盛世,令万世称颂。”
彼时的豪气在此时想来,恍如隔世。许下那番心愿后不久,他的处境便日益艰难,终至争储失利。经数年蛰伏,费尽心血,才能重登帝位,主掌天下。
端拱帝喟叹一声,瞧向谢珩,“而今你站在这里,作何感想?”
“儿臣与父皇同心。”谢珩眉目俊朗,衣衫飘然,“如今内忧外患暂时消了,正是休养生息,厉兵秣马的时候。儿臣必会尽心竭力,辅佐父皇肃清朝堂,还百姓以清平盛世。”
“我期待看到那天。”
“父皇会看到的!”谢珩笃定。
“父皇老啦。”端拱帝却是一笑,“在淮南的那几年耗尽心血,至今也没能缓过来,再强撑下去,没准哪天就倒了。”见谢珩似欲劝慰,便笑着摆手阻止,“当时我在淮南筹谋,不止是为昔日失利不甘心,想为你母妃和兄长报仇,更是不愿看天下百姓毁在他手中——皇帝不问朝政,佞臣鱼肉百姓,放任下去,只会令民生凋敝。”
“儿臣明白。”
“你不明白。”端拱帝望着模糊的山水轮廓,“我想要的不是权位,而是清平盛世。也许从前迷失过,如今却已想得明白。这半年多你主持朝政,处理琐务,诸般作为我都看在眼中。父皇希望,有生之年,你能不负期望,创出盛世。这回在行宫,我想多住一阵,打算由你监国,待回宫之后,将这江山天下,朝堂政事,尽数托付给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