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综武侠同人)和武侠主角同在(118)

有一天大伯娶镇子上卖皮子,遇上了一对投亲不成快要饿死的祖孙,老的四五十岁,小的才六七岁,他看着不知怎么就想到了当年自己和阿玉,心下不忍,便带了回来,索性就让老向在村子里当了门房,免了村民的这项差事,那门房的屋子足有十二三平米,这祖孙二人当个客厅加卧室的大通间那是足够了,老向是个勤快人,每天除了开门,关门,还主动担负起了清扫村落的工作,连带着后来连夜香郎的活计也做了。

一大早,四五点就开门,然后从阿玉家的牲畜棚里牵出驴,架上车,在村子一顿的转悠,把收集的夜香都送到了村外田地边的积粪堆里,回来再继续清扫村落街道,收集各家门前的垃圾,送到村外一处山脚,这时候的垃圾基本都是属于可以分解的物质,只要堆积起来埋上,过上几十年也就自然成了地里的养分。下午老向就出门,学着各家各户上山采野菜什么的,一直忙到晚上关门。

大伯见着老向做活利索,人也勤快,便索性和各家商量,每家每月出十文钱,作为老向的工钱,就相当于如今的物业费,这扫街道,收夜香的活计算是正式全归了他了,那门边的屋子,只要老向这活计在做着,也一直归他住。

原本村子里三十多户人家,那一个月就是三百多文,能买上黄米四五十斤,也够他们祖孙吃一天两顿的干饭了,若是赶上村子里得了野猪,各家分肉的时候,也能尝个荤腥。到了如今再次扩村,村子里户头到了五十多家,虽然老向的工作也多了起来,可是工钱也自然上去了,成了五百多文,这工钱真心不低,足可让他们祖孙过上吃饱穿暖的日子,孙子大了,还能跟着秦家兄弟上山,得些猎物,或是学着采药,增加收入。老向是个有远见的,见着村子里孩子们都读书,也跟着心动,那时候还是他们祖孙刚能吃饱饭的时候,就下了狠心,不让孙子为了挖野菜耽搁了学习,甚至为了让孙子也跟着读书认字,老向求着阿玉,给了他给学校打杂的活计,充当孙子的学费,上下课的打锣,下课后收拾教室,擦洗桌椅,扫地,甚至帮着阿玉收拾属于他们家的牲口棚子,就像是变相的成了阿玉家的长工一般。

阿玉看着这个四五十岁的老人为了孙子付出,这样的辛苦,心下总有些不忍,可是前面说了,这世道总是不患寡而患不均的,他也不能因为不忍,就什么也不让他做,不然别家付了束脩的人家怎么说?岂不是制造矛盾嘛,说不得他们祖孙还会被村子里的其他人排挤。

所以阿玉默认了老向的所为,只是从别的地方又帮了一些,比如因为当初这老向住的屋子只是给人晚上值夜用的,就这么一间简单的屋子,没有厨房,灶头,老向每次做饭都是在屋子北面空地上,弄得像是乞丐一般,于是阿玉索性趁着村子再次的扩建,帮着又建了一间六七品米的屋子,和牲口棚子南面齐平,那新建的屋子里还新砌了炕,成了小屋,在原先的屋子里垒了灶,免去了雨雪天气里他们做饭的麻烦。

老向看着自己的新屋,欢喜的不知道说什么好了,虽然这里靠近牲口棚子,夏天有些味道,可是这可是砖瓦的屋子,最要紧的是,这小屋,这垒灶是他早就想做的,不为别的,就为了自家孙子,如今已经十一岁了,他早就想着今后孙子找媳妇的事情了,没有成家的屋子,这媳妇可怎么找?要说他也不是没有想过,在空地上折腾,可是他不敢啊!这里毕竟不是他自己的,是村子里的,他生怕自己做的过了,让村子里人赶了出去,那他可就又要流落街头了。

如今好了,虽然屋子小了些,可是到底是有了,自家孙子如今还认了字,只要要求不高,找个穷人家的闺女还是可能的。等着自己老了,死了,这屋子就能给孙子一家子住,只要这活计不丢,就能一直住下去。一直到自家能挣上些家底,能在村子里买上屋子为止。

算算如今自己一年五六两的收入,加上时不时的孙子打猎采药得的收入,他心里充满了希望,盘算着若是减省些,说不得不用十年,自己也能凑够了买屋子的银子。他明白这是阿玉给他的关照,对于自己的差事越发的上心起来,人家给自己想的周到,自己也不能不知道轻重,为了回报阿玉和村民们,老向每天下午去山上采野菜的时候常背些石头回来,一个人再门口敲敲打打的,收拾成一个个大大小小的石条,石子,并且顺着村子里的各条街道,慢慢的铺着,想要给村子里铺上石板路。

老向这自动自发的行为赢得了全村的好感,也让大家兴起了大建设的热情,这个时候的路不管是村子里还是村子外头,都是土路,一到下雨天,泥泞的让人下不去脚,有了老向这一举动,大家立马想到了石板路的好处,一个个都行动了起来,几乎只要有人去山上就会带着石头下山,于此同时,大家才知道,老向居然是个石匠。

石匠虽然不怎么受人瞩目,可是也不是接不到活的,石捣球,石磨,甚至是在河边建个埠头那都是需要的,更不要说如今大家正在进行的铺石板路了。几家家境不错的甚至凑了五百文给了老向,算是工钱,请他过阵子在河边建个埠头,至于这铺路的事情,那是全村都要出力的,就不给工钱了,全村的老少爷们一起干。这是把老向正紧的当成了村子里的人,老向有什么不愿意的,小的老脸都开花了。

众人拾材火焰高,两三个月的功夫,村子里的道路就都变了样了,两米多宽的夹道如今都成了整齐的街道,脑子里想了想,索性给各家准备了门牌,让这村子里更加规整些。

当初建村子的时候,阿玉家就是最中心的位置,到了如今从东西两面来看阿玉家依然处在中轴上,而南北看,南面已经多了很多了,阿玉家不过是在所有院子的第一排。好在这村子里建门派不需要太过繁琐,只要对的上号就成了。所以很是简单就阿玉家为中心,左右各两条的南北直向的街道被称之为东一街,东二街和西一街,西二街,当初建房子的时候左右小院的门都是向着中间方向开的,所以很是整齐,到了如今派门派也方便,像是最东面的头三个院子,是老刘家的,那就是东二街甲,乙,丙,西面大伯家到三郎家,那就是西二街甲,乙,丙,丁四家,当然也有例外的,那就是阿玉这一排屋子,除了阿玉家,后面的三个目字开门都是前一个开朝北门,后面两个,一个东,一个西岔开的,这门派有些不好算,于是阿玉就把自家算成正一甲,后面的目字第一间为正二乙,第二间是正东丙,第三户是正西丁,到了第三个目第一间,就是正三戊,以此类推,也算的上清楚,最起码做个地图那是绝对没有问题了。

五十多户人家,已经不是原本那个十来个人家的村子了,到了现如今阿玉虽然能认得清楚村子里的所有人,但是因为好些人家的名字有相似,或者重合,或是姓氏相同,有时候也会喊混了,如今这么一来,立马清楚了很多,比如东二街有刘家,西一街也有刘家,喊人的时候只要说那一条街立马人家就清楚了不是。当然阿玉这也是为了以后着想,等着这村子以后在扩大,这街道名字什么的也能随之增加,不用发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