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着族人去求生(162)
不管怎么说吧,这邱澄明当官,他自己还没怎么的,那一圈亲戚那是忙乎的晕头转向的,为了补上个好饭碗,简直就差没有抢起来。而邱澄明这里呢,再怎么折腾,最终还是选了三个人,成了他的新手下,两个是村子里的,一个是亲戚的亲戚,算是方方面面都顾到了,给了脸面。
只是不是什么正经的官职,三个都算是帮闲,也就是干事儿就能有赏钱,没事儿就不用去的那种。虽说这并不能让大家满意,可人邱澄明也有话说啊,谁让他刚去呢,谁让他们家是刚迁徙过来的,没什么根底呢,谁让他自己这衙门还没收拾妥当呢,先怎么着,以后有机会再说,也算是能说的过去了。
邱澄明这里是妥当了,到底是族长,即使下头的族人什么的,感觉还是不够,感觉自己吃亏什么的,倒是也能压的住,让他们多几分耐心,等着以后的机会,可衙门里头就不一样了,自打知道有了这么一个新部门,一群人都忙乎起来了,内斗的,那真是狗脑子差点打成猪脑子。
别以为他们是下等县的底层就什么都不懂,新朝廷,新衙门,那是最容易出政绩的,哪怕是只有那么一点好呢,为了这新朝名声,也妥妥的会被抬起来,到时候又会是什么样的好处?赏钱?那是小的,说不得就能升职加薪,那才是他们的追求目标。
更不用说这些消息灵通的已经听说了,这衙门那是准备专门推广高产的那个玉米的。别看邱澄明他们种植了这么些时间,好像什么风声都没有,实际上该知道的早就知道了。若不是眼睛亮的都知道,这种子不怎么多,人家还没遮掩的意思,正慢慢的在推广,还有不少衙门同僚自家也有亲戚占了光,没到撕破脸下狠手的地步。只怕这邱澄明的那点种子,早就保不住了。
而既然都知道有这个东西,那自然他们也知道这东西的产量,也知道这贫瘠盐碱地能种植的事儿,知道了这些说明啥?说明这推广的事儿那是妥妥的,高产更是稳稳地,你这简直就是送上门,稳到手的功绩好不。
等着这县里都种满了,那到时候这功劳能小?那能没办事衙门的好处?既然这好处都摆着了,你说,他们能放手?所以啊,妥妥能有好处的衙门了,谁不想参合一脚?
就是再不济,这新衙门,那总不能只有局长一个吧,那什么干事,什么主任的,这些个虽然都是新名词,他们听不太懂,可这权利官职总是明白的,被人管和管人总是分的清的,你说他们怎么能不抢?屁股底下有位置的不想,没位置的不想?就是自己当官的,为了亲戚能不想?为了空缺能不想?那绝对是狼多肉少,争的厉害着呢。所以啊,邱澄明这里真不能算是热闹的,衙门才是真热闹呢,那县长办公室的大门,那是开着就没少过人,让他好生的体验了一把什么叫做幸福的烦恼。
是的,是幸福的烦恼,因为他第一次发现,自己这么受欢迎,第一次知道,自己这官职的重要,第一次明白权利的美妙……总结下来就是,那送礼送的,私房直接上去三成。呵呵呵。
不管怎么说吧,再怎么闹腾,也总有个完结的时候,等着邱澄明那农业局的牌子正紧挂起来的时候,那事儿总算是有了结果,人员到位。那么这玉米也终于可以正紧的开始推广了,还是用官府的名义,想来这比邱澄明自己推动,会更快,更容易……
“这个冬天,先开始深耕,对了荒地开荒,也推动一下,你们查查资料,看咱们县如今的耕地情况……”
邱澄明不懂做官,不过好在离着种植还有时间,他可以从整理数据开始,慢慢的熟悉起来,深耕更是他的第一步。
第118章 农书和公厕
邱澄明推广玉米的远大目标是说出去了, 不单是说出去了, 还因为一上来就像模像样,有山窝子这么个例子摆着,所以这个事儿上,连着他手下的那些人, 也信心十足,还忍不住集体做梦,自己给自己画了不知道多少大饼,幻想着那天这县里推广出成绩之后,自己被借调到其他县, 然后成为别的县技术大拿, 再然后升职加薪, 也成为局长……
想的都挺好, 可事实上,对于自家的玉米,到底产量怎么样,如今出来的种子到了别的土地上, 亩产是不是也能保持,能不能和自家如今一样,一亩地和大豆套种,也能出来五百斤,说实话人邱澄明其实自己都没准。
你不信?哎, 回顾一下其实就知道, 这还真是这样, 大家别忘了,这玉米如今能成这样,最大的关键点就是:邱澄明的草木兴盛可是点了好几次,而且每次还是在不同的时期,你说,这对玉米的种子基因什么的,到底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他能说的准?怎么可能,你当他是袁龙平啊。
吃不准这产量,那怎么办?自然是尽力的往高里整呗。从耕地开始,每一步都深根细作,想来总能获得不小的成绩的。也好在如今还只是深秋,离着明年开春下种还有不少的时间,临时抱佛脚还算来得及,所以喽,在安排了人去检查各处荒地数据,做入冬前深耕准备之外,农书成了邱澄明日日不离手的重要参考文献。
也是他的福气,这个时候虽说什么八国联军,什么英法联军的,已经洗劫过一趟,烧了不少的珍贵书籍。可那不是在京城附近嘛,西北这里倒是没啥影响,此外,也没有那什么书本当废纸重新打浆的糟蹋,所以想找点古籍什么的,并不难。那些什么农政全书的都挺齐全。
说道这个,我们就不得不多吐槽一句。很多穿越小说里头,那古代人一个个的都和笨蛋一样,原始的不得了,而现代人呢,拿出什么都搞得和跨世纪一样,实际上这写的忒玄幻了,真实的现状是,中国的农业科技等等,自古以来一直都挺发达的,不然那些什么齐民要术,什么天工开物的,也不至于惊艳了世界。
看看,邱澄明这会儿拿着书,那立马就看的入了迷。他不是那些不懂农事的书呆子,也不是那种不识字的老农,作为一个实践派,在结合了自己实际操作的感受,加上后世某些零碎的信息轰炸中听到的论点,在结合这书上的东西,那么几项一加,邱澄明立马觉得,自己若是不能把这玉米的事儿给办好,那简直就是脑袋进水,愚笨不堪了。
信心满满的邱澄明将计划做了一遍又一遍,就开始了行动,第一个事儿,那就是收集自家村子里,除了自家种子之外的所有玉米种子。当然了,这个收集不可能是无偿的,不说这关系到全村所有人家的生计问题,就是邱澄明自己,也不想当这样的冤大头。他再想推广玉米,也知道什么叫过犹不及,更明白什么叫上赶着不是买卖。
所以这是政府和山窝子的人买断的。按照分量,以细粮的市价给了银钱,再从县粮库拨同等分量的麦子给予补偿。这给出的价格不高不低,真说起来,邱澄明他们可以算是吃亏的。外头种子和粮食那从来就不是一个价,更不用说还是高产的种子了,信不信,这要是直接摆开来往外卖,这玉米,说不得直接能卖出如今的三倍价格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