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清穿同人)今天真千金讲故事了吗?(清穿)(33)

作者: 羽殳 阅读记录

太子确认了自己的想法,也知道这样的事情佟格格肯定要封口,再怎么逼问也问不出来,也就顺势告辞往乾清宫去了。

佟珍瑶看着太子的背影,眼神中满是敬畏,怪不得康熙那个卷王喜欢他呢,这就是别人家的孩子,他们的接触才多少啊,这就猜出来了?有的同龄人还毫无怀疑呢!

————

乾清宫。

康熙看着匆匆赶来的太子,搁下了笔,接下了梁九功递来的帕子擦手,态度自然。

“今儿晚了些,做什么了?你四弟今日入学,是去看他了?”

太子一掀袍子,在他身旁坐下,“的确是去四弟的住所看了,不过也和佟格格说了些话。”

康熙的手一顿,“说什么了?”

“说的是当初她给我讲的故事,我觉得若有所指,阿玛觉得呢?”

“不过是故事罢了,当不得真。”康熙察觉出了什么。

太子急了,表情还有些委屈,“有什么事是儿子听不得的吗?我都猜到了。”

康熙呼出了心口的气,那丫头的确是不能指望她瞒住什么,一试探恐怕就在保成面前露了馅。

“你都猜到了,想问什么?”

“自然是未来之事。”

“未来之事?谁跟你说的呓语?”康熙挥手命梁九功等人退下,人走干净了才开口说后半句,“不过是庄周一梦,得见后世的一鳞半爪。”

“梦?这要如何确认?”太子疑惑。

“朕也不是轻信之人,那东印度公司立刻还记得?已经探得真实存在。”

“或许是在杭州得知呢?”太子仍然不信。

康熙不紧不慢的搁下手里的东西,“朕自然是有把握的,杭州并非番邦人来大清的首选,那公司也还没做这里的生意,她在杭州绝无可能得知。”

太子纠结了一下,选择相信汗阿玛的判断,“那佟格格究竟透露了什么未来之事?”

“想知道?”康熙看他。

太子果断点头。

康熙哼了一声,“那你问她去,朕哪里耐烦说那么多!”

太子觉得被这两人推来推去的,但还是接受了,汗阿玛这边还在忙着水军的事,怎么看都是佟格格处空闲些。

“哈?我空闲?”佟珍瑶一脸的质疑。

这次换成了太子沉默,甚至有坐在她面前长坐不起的趋势,佟珍瑶不敢让他久留,引起一些不必要的猜测,只好咬着牙问他。

“你要问什么?先说好,我就回答一个问题,回头还要写东西,忙着呢!”

太子立刻挪开了一些,拉到了安全社交距离,保管任何人看了都觉得他们是正常交流。

“我想问你梦中所见我的未来。”

第24章 监工二号已到位

“何必知道?梦中的未来未必会是你的未来,难道不是徒然给自己增加负担?”佟珍瑶想想都觉得挺惨的。

“孤要知道。”胤礽很坚持。

“那好,你被后世谈论是因为你是大清唯一的太子,历经两废两立,所以颇有谈资。”佟珍瑶战术停顿,窥见太子的表情还算平静,“你与皇上亲近的父子关系,和你不同寻常的结局,是被说得最多的,再者就是你充满争议的一部分,譬如对索额图抱怨,天下岂有三十年之太子——”

太子的表情变了,他想起了那个故事,三十年与七十年,这样一比较,真的不值一提,如此看来,佟格格倒是怀着善意,这的确是个忠告。

“也还有一些什么二十一岁才大婚,一直被康熙带在身边住着,身边伺候的人半年一换,大约就是说你压力大吧。”虽然你这个小卷王现在没觉得,“总归还是那一套说法,父弱而子壮,带着连年衰弱的身体,就算是曾经最为宠爱的儿子,也还是会不顺眼的。其他的我觉得也没什么好说的了,您自便~”

佟珍瑶脚步如飞,逃离了现场,总觉得监工又多了一个,这宫里住得是越来越不容易了!

新晋的二号监工胤礽看着佟珍瑶的背影,没有上前阻拦,说来只有这么几个字,但真的很让人迷茫。

废太子位就算了,历来失败的太子都有这一遭,两立……汗阿玛你这是舍不得还是没看上其他兄弟啊?

还有那个唯一的太子,之后的大清为什么不立太子?难不成是国祚短?

那二十一岁大婚也很奇怪,怎么就要拖到这个年纪?如今改了婚龄,他正常应该在十七十八就会成婚,难道这个时候父子之间就有隔阂了?这才几年啊?

看着走远的佟珍瑶,胤礽开始后悔自己没拦人,你说就说清楚一点啊!现在只好去乾清宫问另一位知情人了。

乾清宫内,胤礽匆匆赶来时。

一号监工康熙刚歇了一口气,转眼就看到报喜的折子,说是蜂窝煤大大的缓解了京中贫户受冻的情形……

外城一胡同口。

“这边——手下轻点,别给我都碎了!”赖老三挥手指挥。

邻居们凑出来看热闹,“老三,你这是弄的什么?”

“瞧着有点像那什么蜂窝煤。”

“是那蜂窝煤吗?老三你赶这个热闹?”

“小心点放啊!”赖老三看着几个力工进了门,才转头看向邻居,“就是蜂窝煤,我在茶摊上见他们用了,比烧柴好,也比烧炭省点。”

“真好用?听说这东西还要专门配炉子,值得单买个炉子配它吗?”

“嘿~”赖老三一挑眉,“你当它没人要呢?这东西我还是托了兄弟买的,那些内城的老爷几百上千斤的买,要不是他们还有好炭用,这轮得到我?”

说着赖老三眉飞色舞起来,“这是真的好东西,两三块往炉子里一放,能管小半天,烧水做饭的都能使!我预备再买个小的锅,就着这炉子使!”

邻居们都不大说话了,心里盘算去赖老三家眼见为实。

赖老三也懒得说了,天气冷了,他赶着回去喝口热的,反正内城早用上了,还用他说什么好处?

蜂窝煤在城里是先从有人做侍卫的人家兴起来的,烧个水灌水囊也方便,火的时间长,所以人人进值房都能喝到炉上坐着的热水,这在冬日里实在是大大改善了他们的痛苦,热热的水囊往怀里一揣,走出去也没那么冷了。

这么一来他们家里少不得也买上,一尝试就知道烧炕什么的也好使,只是略有烟气,不好做火盆,但配了炉子对各院用热水总是方便的,因此蜂窝煤也作为过冬储备准备下了。

各家没有不使包衣的,通过包衣们的路子,很快这东西就扩散开了,到了外城更是因为经济,快速的拥有了市场,原本有些买不起柴使不起炭的,现在也能凑合着点个炉子,取暖连带做个一日的饭。

又因为大锅不方便,许多人家想到去打小锅,引得炒菜的店家也增加了,又进一步让更多人知道了蜂窝煤。

再者官员们见皇上想要推行此物,怕没人取用损了面子,还往草棚地窝子里送了一些,所以今年冻死的人数有所下降,不怪官员喜滋滋的报喜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