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穿同人)今天真千金讲故事了吗?(清穿)(46)
这一待她才知道,什么叫旅途的艰辛,舟车劳顿它居然是个写实的词语!黄土垫道的好路走完了,前面的路更为不平了起来,她在马车上被颠得七荤八素,晕乎乎的忍不住开始乱想些什么,“要想富先修路”之类的话语。
第33章 曲折的传递
为了富裕修路不行, 但是修路总是必要的,以康熙的出行频率,修路行为肯定能获得支持。
“两车道还是四车道好呢?”
佟珍瑶觉得她的基建之魂然绕起来了,搜肠刮肚的把所有修路相关的信息统合之后, 佟珍瑶终于有了康熙二十二年第一封正经条陈。
但是问题又来了, 行进过程中, 她们的一举一动都在人眼里,想要把消息隐蔽的传到康熙手里,再次变得困难起来了。
思来想去, 佟珍瑶盯上了监工二号,目前小监工的年纪, 应该还不至于引人注目。
拿定主意, 佟珍瑶就等着行驾进入了张家口行动。
根据这一路上的安排, 她们会一路往北,在需要的地方扎营待几天,康熙巡视慰问完之后继续上路,当然目前这一段路不重要,进入了草原之后才是重中之重, 各路王公会敢来觐见,进行友好的会盟。
所以为什么选张家口,就是因为这是少有的能住在屋子的时候,往后的地方应该就是扎帐篷居住, 哪里能避开看守的侍卫?
抵达张家口时,当地大族已经预备好了接驾,队伍会在这里修整, 对物资进行补充,然后向草原而去。
只是大族的住处再怎么大, 规制都不好超过,拥挤是一定的,所以太后和佟贵妃很大概率会住在一出,而长辈在此,太子来请安的概率也大大增加,趁此机会正好可以顺利的把条陈转交,从而不引起怀疑。
佟珍瑶打算得好好的,借口胃中不适陪伴姐姐留下,佟贵妃对此心知肚明,甚至以暑热头疼为由给她做了注解,因此对于妹妹在门口偶遇太子,她也没有任何表示。
只是她的大宫女表情很是犹豫,主子这是怎么了?怎么叫格格和太子亲近去了,再怎么也不该是太子吧?难道主子竟然生出了这样的主意。
佟佳氏对身边人的表情尽收眼底,心里只有无奈,这就是有秘密的坏处了,她能知道妹妹找太子肯定有事,但是外人不知道啊!
当初听到佟珍瑶坦白会梦到后世的奴才们,虽然都被各种理由封了口,但是她身边的人多少还是知道的,为了不让她们联系起这件事,惹得众议不止,行动上就只能隐蔽些了。
太子就太子吧,好歹这也算青梅竹马的来往,左不过被议论几句,她这边管住了,太子身边的人又经常更换,起不了什么大风浪,总比妹妹频繁的见到皇上引起的议论小吧?
“格格有事?”胤礽也是心知肚明,抬手就示意跟随的太监退下。
佟珍瑶从袖子里抽出封好的信封,飞快的塞到太子怀里,要不是手里确实多出来了东西,看着对面一模一样的姿势,胤礽几乎要以为刚才是他的错觉,实际上无事发生。
“这是交通相关的信息,有现在能用的,也有现在不能用但未来可以试试的。”
胤礽点头表示知道,又见机会难得,问出了另外的问题,“辛苦格格,只是我有一个问题,蒙古诸部在格格梦中可有什么相干的?”
“没有啊,一直管理得挺好……”刚想说没问题,佟珍瑶忽然想起了噶尔丹,这家伙算蒙古部族吗?好像也算吧?于是飞快把话吞了回来,“除了个别反叛的部族,都挺不错的,不过真要他们安分,还是战争的方式革新之后,马匹和骑兵的作用不大了,所以蒙古人也就能歌善舞了。”
能歌善舞?胤礽想到他认知里的蒙古人形象,觉得颇为辣眼睛,实在无法去确定这是赞美还是嘲讽。不过有了这个前提,想来汗阿玛对草原的行事没有问题,火器的改进也有了戴梓,这些蒙古人应当不会闹出事端。
毕竟传递要隐秘,两人只进行了这样简短的对话,太子就此离开了。
康熙住处,他一步入堂中,就有留守的太监报称太子在等候,盘算了一下太子的行程,他心里就有数了。
“这回说什么了?”
“回汗阿玛,佟格格说是交通。”太子取出书信,亲自放在抗旨手上。
康熙笑了一声,想到了最近小表妹很少出现,立刻就知道这信是如何有感而发了,“果然还是要多经历啊!”
待他拆了封,粗略看了几眼,他就放到了太子手里。
“这回倒是复杂得很,还来了未来的期许。”
“格格倒是说过,有的是现在能做的,有的是未来做的。”
“那你先瞧瞧未来做的吧。”康熙看向太子,眼神里包含了某种期许。
这封信的内容倒是很明晰的,从路况不好说起,谈到了路面平整的重要性,说到了她梦中所见的道路——“水泥路”。
然后写出了她所知的配方,并且给出了更多的用途,之后顺带提到了是石油的副产物沥青,也可以用来修路,甚至更好一些,只是不好得。
要是只到这里,康熙还会觉得实现的可能性很高,但是后面就转向了奇怪的地方,信中对着跑在铁路上的火车大夸特夸,认为这是比经由水泥路出行更高效的长途出行方式。
康熙毫不怀疑她梦到过这种交通工具,但是仍旧觉得不可思议,这可是铁,铺设在地面没有乡民掘走吗?难道未来连铁也不贵重了?就算不造刀枪,改造枪炮,难道还能不用钢铁吗?
更不用说这里还着重介绍了火车的发展,简介了蒸汽机作为动力来源的最初版本,更是称这叫蒸汽机的东西是科技发展的开端。
“这蒸汽机究竟是什么?”胤礽看完忍不住问。
蒸汽?作为厨房都没进过的统治阶层,胤礽对蒸汽那是一点概念都没有,更是无法把这个和带动火车在铁轨上跑动的东西联系。
不巧,康熙也差不多,但是他一直通过传教士和西方联系,既然说蒸汽机发展了很多年,那探听一下不就知道了?所以这个并不足以困扰他。
“先别管这个,立刻派人回去找精通勘测之人,寻一石灰石的矿脉来,就地建厂设炉,研究这水泥的可行之方。”
康熙的眼光一直在水泥上,修路看似不要紧,实际上很要紧,秦就修有驰道,后面又有设置官道,不过是为了信息通畅,让皇帝坐宫中也不失地方的消息,天子的统治总不能触及政令不到的地方,所以这水泥路能够更平整,也就代表着消息的传递更快,他如何不抓紧?
因此他一刻也不想等,直接交给太子处理,为的就是不耽误他北巡的这段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