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穿同人)今天真千金讲故事了吗?(清穿)(95)
要是投入更多的人手,他们的伙计也不是天上掉下来的啊,白白在岛上被害这谁也承受不起。
“不过这也是机遇,没人种的荒地,还离港口不远,咱们家要是能站稳脚跟,就更上一层了。”这可是能产粮食的啊!哪能遇到一点事就放弃。
但是这事到底怎么解决呢?他们漂在外面,出了事朝廷到底管不管?怎么管?是苛责还是给他们撑腰?
陈家的管家带着问题随船到了京城,果不其然,他没有发现京城关注这个,毕竟是小打小闹,管事的不愿意上报也是常理。
但管家还是想找找门路,这是个机会啊!错过了这个时机,前面的铺垫不就白费了?
但是不管是他还是家里已经在天工院做事的少爷,都没有搭上足够上层的门路,能联系的人只会说这事不是他们能决定的。
他的着急上火也被陈康和看在眼里,所以就有了芒芒看见他愁眉苦脸这一节。
此刻他并不清楚,这件事的转机已经出现了。
“好了,我知道了,这件事我来办,你让他们把事情多过过脑子,知道什么该说什么不该说吧?”
这倒是个大事,南洋的经略现在可以布局,那为什么不参与呢?
难道大清要的是很过分的东西吗?不过是大清人的人身权和财产权罢了,就算是这两个权力的具体概念还没有,也不妨碍康熙意识到这里面的问题啊!
能够把手伸进南洋,这是多好的机会啊,反正现阶段又不需要打下来统治,一年三熟这个条件够有诱惑力吗?
再说这是水军扩大势力范围的好机会啊!护航还要遮遮掩掩的,现在不是光明正大能够动手了吗?
出海的要道都在东南亚啊!如果想走远一点,首选肯定是南边的那块大陆,而不是北边绕圈子去新大陆吧?所以把交通要道控制住有问题吗?这不是理所当然吗?
再加上民众自发的开拓南洋,这才能够把控住南洋的事实动态,遏制住洋人扩张的速度。
佟珍瑶飞快写好了信,列明情况,然后看着莺儿忽然顿住,“我这找谁递啊!”
第68章 第六十八章
经过缜密的思考, 佟珍瑶选择了让鄂伦岱去找胤褆,由胤褆直接把信件递给康熙,这样可以最快捷并且不引起怀疑的,跳过中间的步骤, 直接交到决策人手里。
鄂伦岱被叫来的时候还有些不情愿, 给准妹夫递信, 他怎么都不觉不乐意。
“正事,哥要是不信可以拆开看看。”佟珍瑶放软了眼神,语带祈求。
鄂伦岱转过了头, 一把抽过信,“我、我看什么!你都说了正事, 谁要看你们的信!等着吧——”
虽然比较莫名, 但是胤褆收到哈哈珠子的消息, 下意识反应就是有正事,毕竟这家伙自从开始守孝,哪里给他递过一片纸,能让鄂伦岱来找人,一听不是什么私事, 佟珍瑶的特殊他也是知道的,这耽搁下去就是耽搁汗阿玛的事。
两个人见了面也不怎么寒暄,只把信交接了就各自离开。
胤褆拆了没有写任何东西的信封,就见到里面还套了一层信封, 上书——皇上敬启,瞬间觉得他真是料事如神,当即就塞进了袖子里匆匆忙忙往乾清宫赶。
“给大阿哥搬个椅子来——”
康熙见他递完了信没有要走的意思, 并没有表示什么,只自己看完了信。
“南洋……”
皱了皱眉, 康熙又左右一看,“太子呢?今儿怎么没过来?”
待太子匆匆赶来,康熙才把信给了两个儿子,“你们看看,我们这步棋该怎么走?”
胤褆心里一阵澎湃,他也能参与这样秘密的事了吗?
待他激动过后,却发现手抓了个空,因为这短暂的一点耽误,太子已经毫不谦让的拿起了信,只好等着太子看完放下一张,他才能开始看。
才看了几行,胤褆就忍不住了,“一年三熟!汗阿玛,这块地咱们得要!”
康熙看着他大儿子,表情微微有些苦恼,他怎么就教不好这个儿子?有说不要么?这样的不沉稳,眼看着快成家的人了。
“大哥看完再说吧。”胤礽看了一眼康熙的脸色。
信里说的可不只有好处,虽然有一年三熟这样的好事,但也有土人凶蛮和洋人勾结的障碍,加上佟格格补充的当地容易因炎热产生的疾病和体力流失,以及洋人对于南海的觊觎,这件事就很值得商榷了。
“经略自然是要经略的,我们的国土上尚且有挨饿受冻的百姓,这样的天然粮仓,没有放过的道理。”康熙先定下了基调,“只不过你们也看到了,南洋距离甚远,明明是船队里广为流传的事情,至今日,也没有任何人报上,想要控制住南洋,是很要花费力气的。”
胤礽皱起了眉,这就是问题所在,一个地方离京城越远,就越难以掌控,云贵以及两广之地,到如今也不是很受控,南洋就更远了。
但是信里还提到了到其他海域的通道,不拿住南洋,他们的船将来就难以走出去了,想想将来那些洋人的行径,他毫不怀疑洋人会把大清封锁在这一片海域,慢慢蚕食其中利益。
所以这南洋的势力,他们必须插一手,可如今实在是分不开精力去操持,要怎么处置才能合宜?
胤褆就没想那么多了,“咱们有水军啊!自己人在外面被欺负了,这还不算开战的理由吗?打啊汗阿玛!臣愿意做这个先锋,替汗阿玛在南洋开路——”
康熙锐利的眼神扫过去,其实这才是你想要的吧?不要以为你小子和佟家的天天讨论海船海事没人知道了!
不过看到他那清澈见底,完全看不见什么盘算的眼睛,康熙就泄了气,这还说什么?
但是仔细想想,这话倒是没有问题,不失为一个介入的好借口。
“水军另说,咱们的百姓在南洋毕竟势单力孤,远水救不了近火,若是他们屠戮百姓,我们就是去千次万次,这南洋的土地上,还是没有我们的人,你又要怎么办?”
胤礽斟酌道,“汗阿玛,几十人百人势单力孤,若是千人万人呢?既然儿臣听了一年三熟之地,仍不免失态,其他人听了焉能不动心?如今民间的造船也初见成效,将来海上的风帆只会更多,这粮食反哺本土,其实也不难。”
“孰人愿去?”康熙问道。
“肯定有人愿意啊!”胤褆理解完胤礽的思路,想也不想就说,“现在都能有船员在那里置地了,消息传开肯定有更多人愿意去,还用我们费心吗!”
康谢和胤礽对视了一眼,好像是他们想复杂了,这事的确是可以自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