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若薇(105)

所以不用明说,很明显:

楚帝就是那只鳖,

和谈就是那根棍,

罗颢就是那个人,

风启就是那把刀。

若薇解释完了,回头看看大帐里那些勇猛无畏、性情刚直的将军们,"任何疑问?"

众将:"……"

文人就是这个世界上最卑鄙、最可耻、最阴险、最可怕的东西,一肚子坏水!

具体操作事宜就看罗颢的神通,若薇就不信楚国朝堂上没有他收买下的狗腿,再说,利益不一样,楚廷总会有亲殷派,或者叫"投降派",或者叫"主和派",和谈的建议只要有人起个头,不愁楚国皇帝不上钩。

罗颢的办事效率果然高,没两天,楚廷那边派使节来拜访风启的大营了。

"退兵?"风启坐在主位上听到使节的来意,用鼻子哼了哼,一脸倨傲,"简直是笑话!"

"将军大人不必动怒,"那使节深深的作了一个揖,但面色不改,吐字铿锵有力,"将军且听臣下把理由一一道来。"

……

罗颢就藏身在风启背后屏风的另一侧,听着对方的使节说服风启过程中的口若悬河,那使节细数了当前僵持形势的弊端一二三四,直接挑明了战事久拖对大殷军队不利的一面--其实利害关系罗颢这边早已经明了,听到这些理由也没什么新鲜的,不过当最后这位使节表示他们楚人"士可杀不可辱",他们大楚皇帝宁死不屈,如果大殷军队欺人太甚,他们满朝君臣宁愿在太庙社稷全体自焚,也决不妥协云云,让旁边一同偷听的若薇忍不住拽住罗颢的袖子,一双猫眼瞪得溜溜圆。

"攻楚是我皇万岁定下的旨意,本将自当竭尽全力以示忠勇,我全军将士皆勇猛不畏死,岂能凭你一番口舌之说就空手而归、无功而返?"风启猛拍桌子站起来。

"将军大人息怒,息怒。只要将军肯撤兵,我大楚国皇帝表示会每年纳贡一百万金,谷米一百万石,布帛五十万匹……"

风启挥挥手打断他,"稀罕你们谷米、布匹?和谈不是这么谈的!你一个小小使臣还不资格!"

"那将军的意思是……"

"如果有诚意,就叫你们楚国皇帝来谈,本将军自会写信请示吾皇万岁,共同商议此事。"风启最终扔出饵。

……

只要大殷肯坐下来谈,使臣的任务就是圆满完成,何况风启的最后的那番话,明明是很有和谈意味的建议,此事大大有门儿,楚国的使节心中暗喜的离开了,而这边藏在屏风后面的罗颢、若薇还有其他人都走出来。

"军、军师,他们……他们不会真的全体自焚吧?"江将军拉住周维的衣袖,他有点被刚刚那个楚人震撼了,还真没看出来他们楚人有这等气魄,这等勇气,并不是原来印象中的废物熊包嘛!

"楚人轻狂,这评价还真不假。真是什么话都敢往外扔。"

江将军:"嗯?"

周维:"如果楚国皇帝有自焚的魄力,还会把派去前线的十二万大军抽回,自顾自的守自己家门口?还会闭门关城,甚至与你们破釜沉舟打一战探探虚实的勇气都没有?在邺城里,城防军、禁军加满城青壮劳力怎么也有二十几万啊!"

江将军:"可是那人刚刚他说……"

"将军,"周维语重心长,"文人的话,书生意气,不要当真!"

众将:"……"

瓮中捉鳖

就这般,和谈像一丝曙光,让楚国在这黑暗的沉闷的压得人喘不过来的杀气中,看到了一丝希望。两方互派使节来回走动数次,争吵数次,威胁数次,只为了一件事--商议和谈的时间、地点、人物。

和谈是假,要把楚国皇帝调出城来才是真,可自古以来,两国和谈也不见得非要皇帝亲身出马才行,何况是楚国那个熊包又胆小的皇帝,他怎么肯出壳呢?所以大殷这边放出话来了,说他们大殷皇帝陛下接到了风将军的信,已经同意要亲来主持这场和谈,一方是皇帝亲来,那另一方,你总不能派一个大臣出来吧?

两个皇帝要面对面的谈判,先别说谈什么,这首要的问题是保证自家皇帝陛下的安全--彼此信不过,所以在和谈时间和地点的问题上双方争执了许久。吵了足足几个回合,最后定在城外千水湖中心的太平亭上--为了此次和谈,楚国特意派工匠在湖中心盖了一座四下不沾的亭子,取名太平。大殷皇帝将从湖东岸启程,大军守候在东岸,楚国皇帝从西岸乘船,大军守在西岸,太平亭上,除了两位皇帝还有他们彼此的谈判团,各自随行不超过三人。

约定的时间,罗颢他们到达千水湖,从岸边就能看到湖心的太平亭上空无一人没有埋伏,也能看到遥遥的西岸,一眼望不到尽头的楚国兵,据说那个胆小的皇帝把他的三万御林军都拉出来保护他了,这还不放心,五里外还有三万城防军在随时待命。而罗颢这边的东岸上,只有五千骑兵。

"紧张么?"

"不。"若薇的语调带着少有的短促和寒气。

"待会儿会有凶险,不害怕?"

"只要小倩能平安回家。"

自从得到罗颢在城内暗探的传出来的消息之后, 若薇就在想办法救人,罗颢在城内的暗探人量有限,单凭他们自己的力量救人太勉强了。可现实的状况是城门紧闭,里外不通,连传递消息都全赖轻巧的鹞鹰,往城内增派人手还不是痴人说梦?

既然他们不能增人手救小倩,那唯一的办法就是让对方主动减少守卫数量--只有楚帝离开皇城,皇宫的守卫才有可能被削弱,救人才能有可乘之机--这是若薇冒出和谈想法时最原始的灵光和动力,然后这个主意逐渐演变成为现在的一石二鸟。

不过此调虎离山,是以罗颢和若薇为饵,七万大军都不见得有多少伤亡,但他们两个就一切难说,所以罗颢才有此一问。

"他没有那种胆量,"若薇远远的看到对面小船上的影影绰绰的三个人,眯起眼睛,"就算他有,他也没有能成功的智慧。倒是陛下您,就不怕史书上说您出尔反尔,背信弃义,非君子所为?"

罗颢看着对岸黑压压的楚国大军,沟壑胸中藏万千,睥睨众史如庸奴,"你说过,'文人的话,书生意气,不必当真'。"

罗颢刚要抬脚进太平亭就听到头顶的一声嘹亮的鹞子鸣,灰白轻巧的鹞鹰正在天空中盘旋飞翔,若薇也听到了,她抬头,一眼认出就是罗颢用来跟城内暗探传递消息的那只小灰鸟--这代表救人成功。

若薇忍不住闭上眼睛深吸了一口气,也说不清此刻心里是一种什么感觉,轻松又紧张,安慰又惶恐。

"谢谢。"她低声说。

罗颢拉住她的手上岸,"稍后道谢也不迟,他们来了。"

"大殷国皇帝陛下,在下楚皇麾下,成国侯赵建,拜见大殷皇帝陛下。"

"无需多礼。"罗颢手势虚托,面色严肃。

"这位是我大楚皇帝陛下,陛下,这位是大殷皇帝陛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