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若薇(91)

"有刺客!"

"大家上!"

"将军……"

其他人听到响动,陆陆续续地赶来了,小小后院被围的水榭不通,黑衣人注定插翅难飞。

……

"嗯……"

"周维,感觉怎么样?你没事吧!"

"嗯,没事……"若薇醒过来了,除了身上发沉,好似平白地睡过了头的那种疲累,倒没什么其他的感觉。

那会儿军医就给来看过了,周维脖子后面中的是淬了麻药的毛发小针,对方看来是想掳人而非杀人,若不是那两个不知道从哪里来的青衣人横插了一杠子,保不齐周维就被带走了,现在躺了小半宿,人转醒了,大约就没事了。

"幸好没事,不过很可惜没留活口……"刘乙长出了一口气,一想到那两个自尽的黑衣人,心里就觉得堵得慌,都是在那样的一种情况了,居然都没有留下活口!

对方是什么人、谁派来的、有什么目的,他们全都不知道。不过还有更离谱的,那两个救了周维一命的青衣人,居然在混乱中也不知所踪,也是不知道是什么人、谁派来的、有什么目的,就好像是专门来救人,然后又平白消失的鬼魂一样。

若薇闭着眼睛,头脑已经慢慢清醒,有些事情不容逃避。

"用不着活口,我已经知道了。"

"是谁?"

"……"若薇躺着,闭着眼睛好半天才慢慢张开,带着水雾的眼睛和里面浓浓的伤心、深深的歉意吓了刘乙一跳。

"刘乙,对不起,没有把小倩救回来,还害你白跑一趟……"若薇的声音难掩欲哭的颤抖,"我们可以回去了。"

"回去?这,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若薇轻轻摇头没说话,那个矮个子的黑衣人,眉间有颗红痣,太熟悉了,以至于若薇看到第一眼就认出来了,是元文身边笑起来憨憨的、整天叽叽喳喳蹦蹦跳跳的书童,木木。

一切都明了了,包括为什么城守对小倩的事情一无所知,为什么他们大军还没到,兴兹城就有了防备,整件事的目的只有一个,就是她。至于其背后的原因……若薇躺在床上,胳膊搭在眼睛上,她现在还不想考虑,她不想……

几乎就在若薇被袭击的同时,罗颢从另外一件事上也感受了到背后被人冷捅一刀的痛彻心肺,在他派出去的使节团中,除了元文按时上书奏报前方的最新状况,使节团里另外还有一人做着同样的工作,只不过这个人是大殷皇帝的暗棋,没有其他人知晓,这是帝王的一种手段。

当这份暗棋的奏报没有按时报平安的时候,罗颢就预感不妙,果然没出三天,暗哨传来卫楚联盟,卫国出兵封寒岭的消息,他的使节团被人毒杀,至于他的大使元文,早已不知所踪。

被"骗"走的若薇,正走向陷阱的宋志,还有前途不明的风启,像三个千斤重石沉甸甸地压在年轻的大殷皇帝的胸口,在罗颢的一生中,从来没有哪一刻,像现在这样,觉得自己胸中泛冷,如芒刺在背。

一将功成

与风启将军那短、平、快的冲锋式打法不同,宋志这边的战事,属于慢慢蚕食,从开战到现在,问扎稳打步步进攻,摆出旷日持久的侵略样子。其实在这场战事中,更重要的,被宋志放在首位的,是他这一员降将如何赢得属下的尊重,保证手中的二十万大军行令畅通,这是天下兼并的第一战,之后还有数不清的若干战,利用这个机会融合进大殷军队,皇上大约也是这个意思,所以才把他和风启分兵两路作了这样的安排。

因为与将领之间尚处于磨合期,所以宋志在这方面分心得比较多,但即便如此,在又一次攻克了楚国城池之后,宋志也直觉的认为不妥。

"你们不觉得楚军似乎败得太容易了?"宋志之前在宋国统兵也与楚交过手,虽然他们的士兵确实不如自己亲手带出来的强悍,但也决不是这样一溃千里,胜利来的似乎太简单。

"那是我们大殷铁骑横扫四方、攻无不克!"

"想当初宋国不是一个冬天就被我们攻下来了。"

"还兵不刃血呢。"

"伊良、何生,你们两个胡说些什么!"旁边的风修文喝住他们。

从周维的手里,风修文看过宋志写的兵略,心下对宋志十分佩服,对于此次的声东击西之策,他也心中有数,若不是这次风险太大,皇上怕万一出事,风家后继无人,风修文这次甚至要随他父亲一起深入敌后。所以风修文对宋志出任此次战事统帅没有异议,可他没有意见并不代表别的偏将也没意见。

这么一场大战,怎么偏偏风启将军就会起了严重的风湿?还不是皇上偏心眼启用宋将军,风启将军气不平才会称病的--这种观点充斥军中,下面的人心服才怪,战争从一开始又特别的顺利,像刚刚伊良、何生如此阴阳怪气地发言不知道有多少。若不是有风修文,这个风家的继承人时时出面缓和一下,场面还不一定会怎样。宋志也不恼火,只是看着地图陷入沉思。

"报--"这个时候,外面传来传报的声音。

"朝廷军务急报。"传令兵一手令牌,一手信,一路高叫着直奔中军帐内。

宋志接过去,打开,阅读,然后面沉如水。

宋志毕竟是成名已久的大将,他此刻颇为严峻的脸色大大震慑了中军帐内其他人,原本轻慢的人第一次领会到从宋志将军身上散发出来的山雨欲来的压迫感。

宋志把信报递给身边的诸位将军传看,是大殷皇帝亲笔手书,讲述了朝堂发生的突变,说了最新的卫楚联盟的动向,还有两国增兵封寒岭死守肃水的可能。对于大殷下一步的打算,罗颢并没有明说,一切让宋将军"量力而行、便宜行事"。

严守戒备的封寒岭,初步估计有三十万两国联军驻守,已经死死的卡住了大殷军队前进的路线,对方人数多出己方十万有余,且占尽地利,即使这位"宋之高山"恐怕也难以与之抗衡--当众人轮流传换看完信报,绝大多数人心照不宣的都抱着撤兵在即的想法,虽然撤兵确实颜面无光,但为了保存大殷军队的战力,一时的脸面得失又算得了什么?甚至皇上都松口说了要"量力而行、便宜行事",就差没直说撤兵了。

宋志低头看着地图,事实上,他早几天前就一直在研究前方行军要隘的封寒岭,"诸位将军都想撤兵吧?"

"留得青山在……"伊良话说半截,觉得心里堵得慌,便也学其他人那样闭口不言了。

宋志抬眼看了一下极力平静掩饰的风修文,心中坚定了答案。别人能撤兵,可他不行,因为他知道风启将军还在楚国腹地,皇上的信,意思看似明了,其实语焉不详。

--谁也不知道那位曾经的状元郎,后来出入承文殿的中书舍人究竟得了多少大殷朝堂上的秘密;

--谁也不知道孤军深入的风启将军将会遇到些什么。

如果说原来的进攻只是为了吸引住楚国的兵力,拖住他们的步法,现在则有必要考虑攻克、歼灭,尽量把可能的变数都消除才行,为了大殷那七万精锐,为了风启将军,他们必须要做最大的努力和挽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