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零年代美滋滋(91)+番外
“胖小子?妈妈的胖小子,真的还生气啊?你都当哥哥了,不高兴吗?”唐红玫好无奈,她真的不会安慰别人,更不会安慰气鼓鼓的胖小子。
“妈妈坏!妈妈不要胖小子了!妈妈不见了!”胖小子好气啊,气到快要原地爆炸了!
他一觉睡醒发现妈妈不见了,还被奶奶哄着说,妈妈去了店里。他信了,乖乖的去上幼儿园了,本来以为到了晚上放学的点,妈妈一定会来接他的,结果他又错了,妈妈没来。
再这之后,他听了无数个版本的“妈妈为什么离家”,有去外婆家的,有去其他亲戚家的,有去生宝宝的……
反正借口是一大堆,然而他的妈妈就是没回家。
好气啊!
“小斌家里也有弟弟,他妈妈就是在家里生的弟弟!妈妈你为什么要去别人家生弟弟呢?你为什么不能待在自己家呢?为什么为什么为什么……”
唐红玫:………………
她也好想问为什么啊,为什么她家胖小子明明以前只会一个字一个字,最多也就是两个字两个字的往外蹦话,怎么她就生个孩子的工夫,胖小子一下子变成话唠了呢?
胖小子,你为什么不能像你爸爸呢?
最惨的还不是这个,而是唐红玫即便不像许学军那般少言寡语,本质上来说,她也同样不是一个能言善辩的人。
所以,怎么跟胖小子解释这个问题,成了她回家之后的头一个大难题。
“那你喜欢弟弟吗?”逼不得已,唐红玫只能把话题扯开去。
胖小子挪啊挪,挪到了小摇篮旁边,低着头认认真真的开始打量着摇篮里的小娃儿,不久就露出了嫌弃的神情来:“奶奶说,妈妈去生妹妹了,爸爸也说妈妈去生妹妹,妈妈到底是去生弟弟还是去生妹妹了?”
“生弟弟。”唐红玫决定少说话,横竖她也是多说多错的。
“好吧,弟弟起码比妹妹好。”胖小子好半天才总算接受了这个设定,只是面上那嫌弃的神情并未就此收敛。
一个没忍住,唐红玫问:“为什么弟弟比妹妹好?”
“弟弟可以打,妹妹不能打。”胖小子还真就回答了,非但回答了,他还给唐红玫举了好几个真实例子,全是他幼儿园的小朋友。
听罢大儿子的话,唐红玫一脸心疼的看着还在摇篮里睡得喷喷香的小儿子,觉得这娃儿以后的路估计会很坎坷。
……
一个月后,唐红玫出了月子,再度回到了铺子里。
卤肉店并没有跟她料想的那般,少了她直接关门大吉了,事实上她留下了不少卤水,唐婶儿配卤水不行,盯着火候还成。当然,也有老顾客反应,卤肉的味道好像没有之前那么好了,不过这么说的人很少,估计是少有的几个金舌头。
对此,唐婶儿也做出了解释,她没说唐红玫怀孕生孩子去了,只说儿媳妇儿回娘家了。
因为当时县里头风声鹤唳,就算她不明着说,还是有人猜到了。然而,被要求主动上环的,只有厂子里的女工,唐红玫属于家属,不在上环的名单之列,至少暂时是不用的。
妇女主任心里也有数,不过她真没那么坏,一方面假装不知道,另一方面也是紧盯着上头的政策,盼着能晚一天是一天。只要卡过那个点,就一切太平了。
差不多就在唐红玫出了月子,重新回到卤肉店没几天,先前被暂时叫了停的政策姗姗来迟。
可很多事情却已经晚了。
因为有些女工胆子小,听上头一而再再而三的宣传开会,心里就已经怂了,一个没崩住就听话的去了医院,先把月份还小的孩子给流了,然后老老实实的上环。
谁能想到呢?
政策说来就来,说停又停了。
等看到唐红玫放在柜台边摇篮里的小婴儿,有些人忍不住哭了。就差那么一步啊,早知道崩住了,自家是不是也会多这么个可爱的孩子呢?
就差一步啊!!
第41章
政策正式在县里落实后,出现的情况却叫人大为意外。
兴许是因为之前早已有了心理准备,暂停的那两三个月反而弄得大家心有不安。现在总算定了下来,多半人都感觉像是最后一只靴子落了地,即便心里五味杂陈,却也没人跳出来说什么。
机械厂里,绝大多数的已育女工都上了环,还有像唐红玫这种职工家属,也在政策下来后,老老实实去了医院。
大环境就是这样,县里瞧着反倒是比市里头平静得多。
这期间,又一个年关过去了,所有人在走亲访友的同时,也算是都接受了这个事实。日子总得过,人总归还得往前看。
至于卤肉店的生意,也在唐红玫回归之后,又上了一个档次,那些已经习惯了唐婶儿手艺的老顾客,猛的再度吃到了唐红玫亲手卤的肉,都纷纷赞叹不已。
“我说咋以前尝着有些不对味儿呢?早先就一直没想明白,还觉得挺好吃的。”
“可不是?以前是挺好吃的,这个是特别特别好吃啊!嫂子你可得继续卤啊,叫咱们婶儿也歇歇。”
“哈哈哈哈哈,婶儿歇不了,婶儿可以负责切肉收钱啊!”
唐婶儿笑眯眯的看着食客们打趣她,手上一刻不停的帮着切肉、称肉、算账、收钱。先前唐红玫躲乡下生孩子去了,店里主要靠她和唐耀祖撑着,忙是忙得过来,因为人手少了,食客也少了啊!
现在可好了,儿媳回来了,食客们一尝这味道,再帮着左邻右舍这么一宣传,好多有日子没见的老饕鬄都纷纷现身。也是到了这档口,唐婶儿才清晰的了解到自家儿媳的手艺究竟有多好。
等晚间盘账时,唐婶儿乐得眉开眼笑,这以前虽然收入也不少,可那种看着一日不如一日的账目,哪怕钱不少她也高兴不起来。自打唐红玫回来后,店里的生意那才叫一个蒸蒸日上,每天都有新顾客到来,还有回归的老食客们呼朋唤友的赶来一饱口福。
“红玫啊,我原先还犯愁,万一咱们家这手艺叫人学了去可咋办?对了,就街头拐角处那家熟食店,你还记得不?那俩口子都是好吃的,以往就老来咱们店里买卤肉,我就怕吃着吃着,就叫他们给学走了。”
唐婶儿正感概着呢,儿子儿媳尚未接口,倒是唐耀祖冷不丁的冒出一句来:“那我吃了那么久的卤肉,咋还没学会呢?”
“真要是学得会,那也是人家的本事,咱们凭什么拦着呢?”唐红玫也道,“以前就听人家说书的说过,有些人天生金舌头,一尝就知道用了什么料,每一种料搁了多少份量,是用大火熬煮还是用文火慢炖,连中间发生了什么事儿都能尝出来……”
“啧,编的吧?我咋只能吃出肉味儿来?”唐婶儿完全不信。
“兴许真有这种人也说不定,万一真的有,那也是老天爷赏饭吃,人家正经花钱买肉吃,咱们也没辙儿呢。对了,我回来那么长时间了,咋没瞧见那俩口子呢?”唐红玫说着,还认真的回想了片刻,她确定自己这些日子都没瞧见人。
“城北那头新建了个大菜场,那俩口子年前就搬过去了。就算没搬过去你也瞧不着他们,自打你去乡下以后,他们就只过来买了一回肉,之后就再没来过。我看呀,他们是没金舌头,银舌头倒是有,学不走你的手艺,可一尝不是你卤的肉,就再不来光顾了。”
唐婶儿也纳闷呢,难道自己的手艺真就那么差?再一想,横竖儿媳回来了,管他呢,自己只要负责管账收钱就成。
很快,唐婶儿就调解好了心情,美滋滋的把她用来记账的小本本收了起来,又把归整好的纸币硬币都搁到了小钱箱里,欢欢喜喜的放回了自己房里。
家里要人有人,要钱有钱,这才是好日子的征兆。唐婶儿几乎都想不起来以前冷静的日子了,她觉得像现在这样就挺好,真的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