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历史衍生同人)直播带秦皇汉武开眼看世界(283)+番外

朱元璋看着天幕里的印刷方法,想起自己去官刻厂见过的画面,给儿孙们解释:“现在南京的官刻书主要也是这两种印刷法子。”

洪武年间,大明的官刻机构,或者说官方印刷厂,就设立在南京,许多官刻书都是在南京刻板,比如《南藏》,这本明初时期在应天府刻成的官方版本《大藏经》命途多舛,刻成后没多久就遭遇火灾,因此永乐年间再次刻本。

嘉靖以后,南京成了彩色套印中心。

到了永乐年间,朱棣设立经厂,北京变成了官刻机构中心,在北京刻板了《北藏》和其他正统道藏书籍。

一直到清朝年间,清朝帝王依然还在使用北京的刻板,比如雍正时期的《龙藏》,就是北京刻板。

《龙藏》是历代官刻大藏经里极为重要的一部,不仅仅是汉文大藏经,还收录了经、律、论、杂著等1669部,7168卷,共用经版79036块,是历代集大成者的经典著作。

【正是在北宋繁盛的印刷环境中,书肆刻工毕昇发明了新的活字印刷法,一下子把印刷效率提高了几十倍。】

毕昇先用细腻的胶泥制成小型方块,刻上凸面反字,用火烧硬后看起来就像是一个个单字的印章。

他批量制作了组多胶泥“印章”,按照一定的顺序规整的放在木格子里,然后在一块铁板上铺上松香或者蜡和纸灰,用来做泥模子的黏合剂,按照字句、段落,把一个个胶泥字模子摆放好,最后框上铁框,用火加热。

等到黏合剂冷却后,依然不能立刻使用,需要用平板把版面压平,等完全冷却泥模变硬之后,就可以开始刷上墨、覆上纸,加上一定压力,开始印刷。

印完之后,再用火烘一烘,黏合剂融化之后,泥活字还可以拆下来留着下次使用。

.

“毕昇!真的是你!”

北宋庆历年间,一处书肆里,各个印刷工匠羡慕地看着毕昇。

原本听到活字印刷术的发明人毕昇他们以为是重名,以为会是什么大人物——就算那造纸术的宦官,也是宫里伺候皇帝皇后的人物,对他们来说也算大人物了。

没想到如此详细的介绍,还真不是什么大人物,就是书肆刻工,就是他们身边的同伴!

毕昇同样感到不敢置信。

他伸出双手,看着手指上还残留的胶泥,原来,他的发明除了沈家小公子,还是会有很多人欣赏的吗?

原来,他虽然是不起眼的小人物,他的发明创造却影响了几千年的后世,他的一切努力,没有白费!

.

“活字印刷活字印刷,原来是这么个活字!”

唐朝的工匠是最激动的。

大唐的造纸工艺已经很厉害了,雕版工艺同样成熟,不缺优秀的匠人,只缺效率。

再简单再好刻的木板,一版一版刻下来也是费时费力。

现在有了活字印刷,大的书肆若是匠人一起合作,多印刷几次积攒许多的胶泥模子,日后都不需要自己刻木板了。

匠人们热闹地讨论着:“果然比雕版省事!还可以改错别字!”

“还比雕版省地方!”大批的书版存放不方便,若是遇到阴雨或者老鼠还会被损坏,坏一两个字整版都无法用了,看着就心疼。

“这做一批活字可以反复使用,而且做得越多,后面越省事,都可以不用做新的直接找旧模子,多方便!”

“但是泥活字容易变形吧?泥巴还是太软了点,而且轮廓模糊,若是用来刻米芾怀素那样的草书,就不好看。”

有匠人顺手在地上抓起一团泥,捏成方方正正一长条,用树枝在底部刻字,刻完看着那模糊的模样直摇头,不好看,单独看都不好看,印刷出来更糊更不好看。

“不知道木活字成不……”

【毕昇在1041-1048年制成胶泥活字,实行排版印刷,完成了印刷史上的重大革命。】

【活字印刷术影响了几个世纪,一直到现在,凸版铅印虽然材料和设备不同,但是印刷的基本原理依然是北宋时期毕昇的活字印刷技术。】

【毕昇在尝试了泥活字后,还研究了木活字,虽然当时毕昇觉得木料纹理疏密不匀,沾水后容易变形,但是木活字对后世影响最大,仅次于雕版。】

【后世不但有汉字木活字,还有西夏文木活字、回鹘文木活字,明清时期普遍使用木活字,因为原料易得成本低廉,这也是明清时期书籍普遍的重要原因。】

天幕放出各种不同文字的木活字,因为是修复后的文物,大多有些磨损,这也是木活字的缺点——不如金属耐磨。

现如今保存比较好的木活字,已经都是近代的。

从古墓里偶尔出土的木活字,刚出土跟竹简一样,黑黑的一团看起来像朽木,修复起来极为艰难。

毕昇看着看着,眼眶湿润了。

原来大家都在用他的木活字啊……

哪怕他不出名,哪怕他生前没推广开,也不重要了……

闻询赶来沈括安慰地拍了拍他的肩膀:“恭喜你,青史留名了。”

他本就对各种工艺感兴趣,经常与毕昇讨论活字印刷术,也正是因为沈括在《梦溪笔谈》中的记载,才让毕昇没有被历史遗忘。

毕昇含泪激动地点头:没错,他的活字印刷术和木活字,已经帮他名留青史了!

【可惜的是,毕昇生前活字印刷术一直没有得到重视,一直到他去世,活字印刷术都没有能推广开。】

【但是这并不代表活字印刷术没有用,相反,当它传到国外,非常受重视!】

毕昇发明活字印刷后,最先影响的首先是东亚文化圈。

首先,传到了朝鲜,而且朝鲜首先发明用铜活字印刷,目前朝鲜现存的《清凉答顺宗心要法门》,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金属活字本;

朝鲜人还创造了自己的木活字,1376年出现木活字《通鉴纲目》,又创造了铅活字,1436年再次用铅活字刊印《通鉴纲目》。

16世纪末,日本用活字刊行《古文孝经》和《劝学文》。

【对欧洲的影响也很早。】

【意大利商人帕菲洛卡·斯塔尔迪见到了马可·波罗从华夏带回去的活字版书籍,采用活字印刷术后,意大利人将活字印刷术传入欧洲的成功归功于帕菲洛卡,特意在他的出生地树立雕像作为纪念。】

【法国汉学家儒莲,曾经将沈括《梦溪笔谈》中毕昇发明活字印刷术的史料翻译成法语,儒莲也是最早将毕昇发明活字印刷术介绍到欧洲的人。】

【1440年,德国发明家约翰内斯·古腾堡以华夏书籍为印刷蓝本,将欧洲的多项技术整合,发明了铅字的活字印刷,很快在欧洲传播开,并且推进了印刷形成工业化。】

【西班牙历史学家传教士冈萨雷斯·德·门多萨在自己著的《中华大帝国史》中提出,古腾堡受到华夏技术影响,法国历史学家都同意门多萨的论点,并且称“毕昇是印刷史上的伟大革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