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历史同人)在大秦当完美太子(123)+番外

作者: 无字惊鸿 阅读记录

“所以如今大梁城中的庶民,有多少人信了名家弟子的说辞?”

王贲的部下表情僵硬:

“大半都信了。”

魏国贵族成为阶下囚之后,不少庶民宁愿淌水都要赶过来啐贵族们一口。

他们固然计较秦军淹城的举动,但更恨叫嚣着淹死他们无所谓的贵族。

秦军好歹表面功夫做得漂亮,学着名家弟子嘴上说着各种解救庶民的话。庶民一向淳朴,不少人都相信了,而且谎话说多了确实容易被人当真。

更重要的是贵族学不乖,都成阶下囚了还端着身份。有人自觉受了庶民的欺辱无法容忍,关在囚车里还口吐芬芳,越发拉稳了仇恨值。

全靠同行衬托了属于是。

秦王政委实是想不到大秦有一天能成为正义之师——不靠自身努力,全靠名家一张嘴。

果然,他之前觉得扶苏适合加入名家是对的,他们都是一路人。

不过通过这件事,大秦虽然尝到了甜头,却更叫秦王政警惕起来。

民众如此轻易就能被煽动,侵略都能被三言两语美化成解救。倘若大秦不将这一招牢牢掌握在这里,而是被六国之人学去了,等待大秦的将是万劫不复。

秦王政沉吟片刻,对扶苏道:

“百家学说各有长处,无论哪一派都不可轻视。待天下一统,必须由官府出面进行规范。”

不能放任诸子百家在各地乱窜了,得进行集中管理。

烧书是最简单的控制思想传播的办法,但书可以烧,人总不能全杀了。

之前扶苏让阴嫚他们去弄新的教材,删减了百家学说。以后所有能接触学说的都是大秦官学里出来的秦吏,算是自己人,被六国利用的概率不大。

可天底下还有那么多早就学过的人才,这些人又该怎么管理呢?

扶苏想了想:

“那便设立正统机构,给百家弟子造册,明确师承。”

既然是大一统王朝,自然有权利规范学术领域的乱象。

诸子百家现在各派师承都乱的很,不如出面帮忙梳理一番。谁是谁的弟子,像户籍族谱一样登记起来。

朝廷愿意帮百家做这种事情,百家弟子理当感激。有了明确的师承名录,才显得他们不像个草台班子不是?

等名册有了,那事情就简单了。谁搞事情,在官方档案记录在册,会连累得师门上下全部丢人。

而且他们还可以在咸阳附近挑一座城塑造为文人圣地,宣扬只有待在那里做学问的百家弟子,才是最有本事的。在外头各地乱窜的,都是上不得台面的门外汉。

用这一招,就可以主动引诱有本事的人往圣地跑。

而在圣地待久了,受到周围人的影响,比起去地方闹腾,他们自然会更倾向于进入国都的中央官吏体系里发光发热。

秦王政听罢问道:

“你觉得哪里合适?”

扶苏答:

“自然是镐京。”

周朝旧都镐京,在咸阳隔壁。当初秦王以尊奉天子为借口,没有直接以镐京为国都,而是在附近建立了咸阳。

等日后天下一统,大秦当然不屑于舍弃咸阳迁都镐京,他们没必要借周朝之势巩固自己的统治。

而且大秦又不搞分封,还是和周朝区分开来比较好。

不过镐京毕竟在天下人心里地位特殊,做不了都城的话,塑造成文人圣地倒也不错。

去除掉镐京的政治意义,把它打造成一座庞大的“学宫”,对秦国也更有利些。

学术中心就在国都隔壁,也方便输送人才。顺便能给国都减负,分担一下都城的人口压力。

秦王政微微颔首:

“那便给镐京改个名字吧,既然不再是京都,就不好用京字了。”

扶苏好奇地问道:

“父亲准备改个什么名字?”

秦王政早就想好了:

“长安城,让他们安安分分地待在那里,只做学问,不要生事。”

扶苏提醒:

“关中已有长安乡,乃是当年长安君的封地。”

长安君成蟜,因其封号的缘故,封地也改名为了长安。不过只是个乡,比不得镐京规模庞大。

秦王政轻嗤一声:

“长安君业已伏诛,寡人既已撤了他的封号,封地自然该改回原名。”

道理是这么个道理,不过给镐京改个和造反公子封号一样的名字,总叫人觉得他意有所指。

长安君不安分,秦王莫不是在用这件事敲打诸子百家,让他们不要没事跑去学成蟜闹事,自断后路吧?

群臣听完王上的决断之后,基本就是这么个想法。

但没人敢说出来,秦王政也不在意他们到底是怎么想的。

周朝已经灭亡了,它的旧都秦国爱怎么改怎么改,天底下估计也就只剩下楚国敢有意见了。

可惜楚国暂时还不知道这件事。

长安城的建设可以从现在就开始,不过名号不需要这么早就打出来。其他的不着急修,先把天下第一学宫要有的最阔气的藏书楼给弄出来。

扶苏的建议是直接把天子的宫殿改造成藏书殿,这样规模也有了,还能物尽其用。

改建的话花费会少一些,不过几百年没用了,镐京的宫殿估计已经不能看了。毕竟早些年秦国还会装装样子给修缮一番,这些年干脆懒得管了。

秦王政挑眉:

“无妨,能放书就行。诸子百家若是看不下去,我大秦也不拦着他们出钱自己修缮。”

这是把扶苏的空手套白狼给学去了。

扶苏微笑着拱手称赞:

“父亲英明。”

作者有话要说:

汪汪队立大功(不是)

乱拳打死老师傅(也不是)

名家:说点好的吧!

第50章 年轻人

大梁因为被水淹的关系,城中不少存粮都遭了殃,不能吃了。

其实这个年头的人们没那么讲究,不会考虑到积水脏会污染粮食。能填饱肚子都是奢侈,谁舍得抛弃那些存粮呢。

只不过积水持续时间太久,积水退去也花费了不少时日。这么多天下来,即便庶民不介意,水里的食物也实在是泡坏不能吃了。

幸好只有大梁一城遭此劫难,赈灾规模不算大。王贲直接就地取材,抢了贵族的存粮分发给庶民。

这些贵族动作可比庶民麻利得多,发现不对劲的第一时间就开始派人往城墙上搬自家的金银粮草。所以王贲接手大梁之后,直接在城墙上接收就行。

而且因为贵族自己跑去了城墙上,完全可以来个瓮中捉鳖。城里大大小小的贵族无一幸免,全部被一网打尽。

但,王贲吸取了之前的经验,放过了没什么影响力的小贵族。

钱帛全收,人丢走。

这些人日后是留在原地分两块地、以后当耕农,还是身无分文地逃亡别国,王贲都不管。

贵族的家宅里还有一些水泡不坏的财产,王贲忙着搜刮这个呢。

和赵国不同的是,魏国贵族愿意跑去别国的不是很多。可能是见过了赵国贵族在齐国的悲惨遭遇,担心自己跑了也好不到哪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