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历史同人)在大秦当完美太子(127)+番外

作者:无字惊鸿 阅读记录

蒙毅虽然不确定这群小年轻能不能瞒得过当地的官吏,打探到真实情况。但反正他们闲着也是闲着,不如派出去试试,说不定有奇效呢。

小年轻思想跳脱,或许可以想到什么好的伪装之法。左右他们的家世摆在那里,地方官也不敢随意报复他们。

少年人接到新活干劲十足,很快就辞别了长官回去收拾包袱了。他们准备三三两两结伴而行,去不同的地方打探情况。

不就是伪装嘛,他们可以学。

回去找娘亲问一问,弄到了平日里女郎们化妆用的东西。又跟着学了两招“易容之术”,保管能够完成任务。

满身热忱的少年人们迅速四散到了乡里,跟着老农们学到了底层庶民的样子。

在脸上手上脖子上都涂抹掺了黄土的膏体,假装自己也是被晒得干枯黑黄的农人。然后微微弯腰躬身,背负着箩筐等物,悄悄在乡间走访。

乡里的游缴等官吏其实认得治下的所有庶民,不好骗过。但是不要紧,他们可以想办法躲过游缴小吏。

上树翻墙,这些对于文武双全的贵族子弟来说没什么难度。大不了就被抓,抓住之后自报家门就行。

——被抓了丢人的只会是家中长辈,他们年纪还小,丢人也丢不到他们头上去。

作者有话要说:

蒙毅:很好,又有几个月不会被精力旺盛的少年人追着骚扰了,非常完美。

少年人:我爹丢人和我有什么关系?我还是个孩子呢!(理直气壮)

ps:许祢是原创人物,毕竟总不能一直薅历史上的名人,大秦还得有点自己发掘出的人才。

第51章 完美?

魏国灭亡之后,新封的魏侯和魏国贵族们被安置在了陈县附近的另一个县城。

陈县是韩侯的软禁地,隔壁还有一个关押赵侯和赵国贵族的地方。

原本不该把这些六国旧贵都放在一起的,容易生事。但介于他们现在已经没钱没人了,也不用太担心互相勾结闹事,干脆摆在一块儿也好管理。

毕竟赵高只有一个人,没办法把他劈成几份分别去不同地方看管这群家伙。扶苏也有意让赵高多拉几国的仇恨值,这样回头处置他的时候才更名正言顺。

三国贵族住得近,倒是意外地达成了之前没有预想到的效果。

这三家开始私下较起劲来了。

赵魏韩大约在当年三家分晋时就结下了梁子,这些年来互相攻讦次数不少。虽说也时常结盟吧,但有机会能踩死对方还是不会放过的。

只可惜一直没找到机会,倒是让秦国偷了家。现在彼此都成了阶下囚,祖辈积累下来的地域敌视也没消解,反而愈演愈烈了。

赵高真的很擅长挑拨离间,人家一国内部的自己人都给他挑拨成七八瓣了,更何况原就有旧怨的赵魏韩。

当他发现三家喜欢互相对比处境待遇之后,赵高就来劲了。刻意制造出很多差别对待来,就等着看他们互掐。

为了方便大家互掐,赵高甚至还上奏扶苏,请求把三国贵族干脆都关一块儿,允许他们互相串门。

反正有人盯着,也生不出什么事来。

扶苏问过父亲之后,见父亲懒得管这些小事,便做主准了。

于是很快,三家就内耗起来。

住在一起才能更加清晰地察觉到彼此的差距,亲眼所见比道听途说更有可信度。

在赵高的引导下,上到三位前诸侯王,下到普通贵族,一切能比的他们都拿出来比了。谁的食物品种更齐全,这群人都能数出花来。

刚开始他的兄弟赵成还担心他们会因为待遇差别心生不满,刻意闹事。后来时间长了才反应过来,想闹事的确实有,但根本闹不起来。

没办法对付秦人,就只能把火气撒到其他两国的贵族身上。

三家互打的结果就是想坐下来平心静气地商量联合抗秦、偷摸搞小动作也成了做梦,大家都闹得这么难看了,结盟是不可能结盟的。

每天一睁眼就是思考怎么压过另外两家一头,顺便报复昨天他们嘲讽欺辱自家的事情,哪有空考虑别的。

大约是赵人胡服骑射久了,画风逐渐彪悍起来。不像另两家自诩中原礼仪之邦,特别在意形象。

所以被惹急了之后,他们干脆一不做二不休,直接抢东西。

这个发展就很令人意外。

不过考虑到赵国贵族的待遇由于秦赵世仇的关系,明显不如其他两国贵族日子过得好。吃糠咽菜久了本就忍不了,还有人整日跳出来炫耀自己的吃穿用度,会动手也十分合情合理。

被抢的贵族不忿地找到赵高,要求秦人管一管野蛮的赵人。

赵高选择了和稀泥:

“他们日子过得难,你们就不应该去他们跟前炫耀。大家都是体面人,各退一步吧。”

所谓的各退一步,就是韩魏体谅赵人日子艰辛,赵人保证下次不再抢了。

表面看好像调解了矛盾,其实根本没有处罚赵人。赵人一看只有口头教育,下次该抢还是抢。

等告状小队第二次找到赵高时,就换成了不耐烦的赵成出来主持公道。

他觉得韩魏烦得很:

“有本事你们也抢回去啊!”

就这样,原本只有赵人抢东西,变成了三家互抢。

守卫的士兵不仅不阻拦,还乐呵呵地看热闹。问就是他们只负责守卫不负责调停斗争。

要不是三家还记得自己的贵族身份,怕是能打得头破血流。

赵高对此十分满意,给第一个动手抢东西的赵国贵族悄悄送了一批好东西过去。

很显然,那家当初是经他授意的。暴力事件得有个人开头,这样后面才会出现跟风者。

赵高对兄弟说:

“你看,现在他们彻底没工夫考虑大事了。”

时时刻刻要防备其他贵族跑来抢自己仅剩的东西,这些琐事完全占据了他们所有的精力。

若是能有个领头人站出来制止乱象,或许还能结束目前的纷争。可惜有赵高盯着,他们想都别想。

赵高得意地上奏太子扶苏,为自己表功。

太子殿下自然回以赏赐表示赞许,转头就对父亲说道:

“赵高如此对待三国贵族,只怕要激起民愤。”

秦王政头也不抬地批着奏折:

“这不就是你想要的吗?”

扶苏假作自己没听懂:

“父亲这是何意?”

秦王政抬头瞥了他一眼:

“昔年惠文王任由贵族处置了商君,以此平息贵族怒火。但商君死后,变法仍然继续推行了下去。”

想要处决商鞅的贵族想的是王上同意杀了商鞅,那必然是王上和自己站在同一边,他和商鞅政见不同。

那么只要商鞅死了,变法就能终止。

而且哪有主持变法的领头人被处决了,变法还能独存的道理?领头人的死亡,不就证明变法是错的吗?

其他诸侯国都是这样的。

可惜他们没看透,商鞅只是惠文王推出来平息愤怒的靶子。甚至商鞅一死,他们就更没资格阻挠变法了。

同类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