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历史同人)在大秦当完美太子(131)+番外

作者: 无字惊鸿 阅读记录

楚国贵族是不知道这条律法吗?

不,他们只是不在乎。

楚国的国情决定了贵族权利极大,在自己的封地上就是一个小诸侯王。他们自负楚王不能因为侮辱尸体的事情拿自己怎么样,却忘了楚国还没进入“春秋战国”时期呢。

但是看目前楚国的样子,距离春秋战国也不远了。楚王一代不如一代,国力也在缓慢衰落,贵族已经开始不把楚王放在眼里了。

昌平君想利用秦国这件事,解决楚国的这一顽疾。就算不行,自己能当上楚王也赚了。

他可不信秦楚交战的时候,这些贵族会倾尽全力去救楚。所以到时候只要他得到了剩余贵族们的拥戴,依然可以凑出兵力和秦国抗衡。

这就像是当初西周被灭,倒霉的只有西周天子。诸侯还好端端的,手里依旧掌握钱财兵力,能辅佐东周重建。

弟弟昌文君仔细思量了许久,不得不承认兄长的谋算还是有一定可行性的。

现在不是楚国贵族自立的好时机,所以他们当然会更倾向于维持住以楚王为核心的楚国体系。

大不了就是提前从“西楚”变“东楚”,那也比楚国彻底被灭要强。而且昌平君也不一定就会步上东周天子的后尘,说不准他能继续维持住“西楚”的政治格局呢。

“此事还需提前和楚国贵族商量。”

弟弟提醒道。

等到情况紧急再谈,先不说消息传达缓慢,那边也不一定愿意配合。

早些谈妥了,贵族也能早做准备。

这样等秦国灭楚时,没准贵族考虑到还有昌平君这个备胎,干脆不积极抵抗了。自己保存实力等待簇拥新王上位,任由楚王负刍被秦国抓走。

昌平君也道:

“这么做虽然对不起楚王,但我们也是为了楚国的存续。”

反正贵族本来就不会倾尽全力护住楚国,他们更在乎自己的利益。负刍又没什么本事,贵族留着本钱支持别人也无可厚非。

至于楚国贵族会不会因为三晋贵族的悲惨下场而为了楚国拼死抵抗,可能性还真不大。

两边国情差得太多了,楚国的地形和气候决定了他们那边和中原地区是两种画风。

中原没什么险可守,贵族才会任人鱼肉。他们楚地可不同,贵族完全可以借助地利当土霸王。

一个两个的,秦国能剿灭过去。可楚国境内到处都是这样占山为王的贵族部落,他灭得过来吗?

打一个,其他的能群起而攻之。

虽然楚王死了、楚国灭了不能叫贵族们感到唇亡齿寒,但秦国攻打其他贵族领地,还是可以让他们生出警惕、同仇敌忾的。

——这就是“犬戎灭周无人在意,匈奴打燕赵国反击”的道理。

咸阳宫中。

扶苏恰好也和父亲谈及楚国那群打不死的蟑螂一般的贵族们。

他的评价是:

“一群野蛮的土匪,却比土匪更加难缠。”

流氓不可怕,就怕流氓有文化。

楚国那群半部落制的贵族不仅有文化,还有兵有粮有钱有地利,属于各项优势点满的土匪。

偏偏楚国各地遍布着大大小小数不尽的土匪窝点,秦军人数再多进去也是水入大海,毫不起眼。

幸好这些贵族不是彻彻底底的一条心,只要秦国把他们打疼了,他们就会选择龟缩起来,不轻易支援别人。

立刻就被秦国一起打死,和眼睁睁看着其他人先被打死、自己拖延一下。选择后者的人还是比较多的。

当年秦国灭楚费劲,秦国灭楚国贵族更费劲。

不少贵族后来见势不妙,干脆也不正面抵抗了。带着人和钱财悄悄溜走,换个其他地方继续当大本营积蓄势力。

但这一世,会这么选的人恐怕不多。

因为秦国搞搜刮这一套,想躲去外地不容易。尤其是往别国跑的路上会有军队拦截搜身,断了贵族们的后路。

所以贵族恐怕会选择拼死抵抗,而非转移阵地。

巴清商队打探来的消息,比扶苏预计的还要糟糕一些——不少贵族已经开始提前转移财产了。

和楚国共存亡是不可能的,除非他们都把自家的兵粮贡献大半出去。但楚王不配,贡献那么多的话,贵族自己不要过日子的吗?

既然救不了楚国,那不如给自己预留一条后路。

自己家族现在所在的地方还是不够稳妥,好在封地里总能找到更安全的地点,实在不行就往封地外找。

于是楚国境内出现了许许多多悄悄转移资产,并且在易守难攻之地建立新据点的情况。

这是做好准备和入境的秦军打守卫战的架势啊。

不知道楚王是否了解这件事?

秦王政皱眉:

“国还未亡,他们倒是先准备起来了。”

身为王族,秦王政自然非常不喜这种行为。

哪个君王乐意看到贵族为了自保出卖国君呢?这种事情要是发生在秦国,秦王政能让转移资产的贵族再也没有资产可以转移。

扶苏也很烦楚国这群人,但他不得不提醒父亲,这种情况并不止发生在贵族身上。

很现实的就是,所有能成为大家族的存在,大约都更在意自己的家族,而非君国。

如今还不显,但大秦的李氏、王氏、蒙氏等,已经是世家雏形了。等以后出现越来越多的优秀子弟,这些家族迟早会生出和如今楚国贵族差不多的心思来。

秦王政点头:

“这几家的当家人虽然暂且忠心大秦,可时移世易,再过几代,也不好说。”

真到了生死存亡之际,指望那些人的后世子孙都肯为了大秦赴汤蹈火,还不如指望王室后代自己支棱起来。

但秦王政绝不可能开分封的口子,在不分封的前提下,要怎么保证宗室有足够的能力力挽狂澜呢?

扶苏微笑着提议:

“让宗室走普通臣子的路线就好了。”

世家是家族,宗室不也是家族?老老实实凭本事做官,倘若拦不住世家的形成,那就让宗室也成为世家之一。

别的世家不肯为了大秦续命,宗室绝对肯。

退一万步讲,即便最后宗室篡权夺位当了君王,那也是大秦王族的自家后代。又不会改国号,而且依旧是他和父亲的后人。

这个曾孙当皇帝,和那个曾孙当皇帝,不都是他的曾孙当皇帝?只能对不起被抢皇位的曾孙了。

扶苏对于能不能阻碍世家的成型持悲观态度,他上辈子尝试过打压,但是后来发现作用不大。

哪怕有面向庶民的官吏考核制度,要靠它瓦解世家也是千难万难。这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或许需要千百年的斗争才能逐渐取胜。

世家发展的速度远比庶民更快,而且考上来的庶民看到了成为世家的好处,也会倾向于走上这条路子。

更何况,一件事有利就有弊。

如果要摒弃世家,那就要一同摒弃世家带来的好处——即大量更优质的人才。因为家族会倾尽全部培养族里所有子弟,不惜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