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同人)在大秦当完美太子(141)+番外
夏无且不让扶苏多喝蜜水,若是换成柘浆呢?柘浆清甜可口,据说楚国还有人将之当药喝,说是很补身体。
古人不懂什么微量元素、氨基酸、维生素等等的东西,就知道吃了柘之后不仅可以缓解一些水肿、少尿之类的症状,也确实让某些体弱的人身体康健了些。
所以甘柘是补身佳品,没有毛病。
秦王政当即把所有的柘都赐给了儿子,让他拿去食补。
他对扶苏说道:
“寻常补药你嫌苦不肯喝,这柘浆只有甜味,即便是药,你也多喝一些。”
扶苏:……
扶苏看着这个到了他执政后期已经变成寻常水果的作物,实在无法把它和“药”画上等号。
不等扶苏说什么,夏无且先站出来阻拦了。
“王上不可,药汁也是要适量喝的,不能无限制地摄入。这柘浆甜度太高,本就不能多喝。”
扶苏用死亡视线看向夏无且。
怎么哪儿哪儿都有你?蜜水不让喝,柘浆也不让喝,你好烦。
夏无且回想着之前喝着感觉都齁嗓子的甜味,坚决不肯放松限制。
喝可以,必须兑水,而且每日摄入量得有限制。以及既然开始喝柘浆了,那蜜水就别喝了吧。
眼看儿子要拔剑了,秦王政不紧不慢伸手按住扶苏的肩膀示意他稍安勿躁。
“无且多虑了,柘还未推广种植,产量本就不足。太子便是想喝也喝不了多少,所以蜜水便不必停了。”
夏无且不甚愉悦地走了,觉得王上太过惯着太子。
虽然多喝还是少喝一杯蜜水,对身体健康的影响也没那么大,但当大夫的就是见不得人不爱惜自己的身体。
哼,不识好人心。
为了叫儿子能早日以柘浆代替蜜水,秦王政对柘的推广种植还是十分上心的。
就算不为了儿子,像柘这般能大量产糖的作物也极其难得。
如今平民基本尝不到甜味,也就能从应季蔬菜、少数野菜和长得好的野果中品到一点点轻微的甜。
比如茅根,顾名思义,就是茅草白色的根部。茅草廉价且广泛分布,庶民可以偶尔拔几株茅草取其白根,放在嘴里嚼一嚼,品出点甜味来。
但和柘的甜度比起来,茅根就不算什么了。
贵族一般靠蜂蜜做糖,不过蜂蜜多为野生,养蜂的技术传播不算广。其余像是饴糖之类的,制取会影响五谷种植,和酒一样是奢侈品。
柘就不同了,种一根抵得上其他含糖作物的许多份,可以节约田地。而且用它制糖非常方便,榨汁熬煮即可,剩下的柘渣还能用来堆肥。
哪怕做出来的糖带着深红的色泽,但因为糖色偏黑,反倒很受秦人的喜欢。
秦人并不追求后世那种白糖,红黑色的糖块看着就很昂贵上档次——绝不是因为他们做不出纯净的白糖,也没想过红糖其实可以脱色。
蜀地有农人摸索出种柘之法的消息上报到秦王这里时,秦王正在盯着儿子喝每日的药柘糖水。
和平民称之为甘柘不同,秦王政坚决认为这应该叫药柘。
扶苏:你高兴就好。
什么东西名字里带了个“药”字就容易叫人吃起来不痛快,扶苏因此每回被父亲盯着喝柘浆时都表情古怪。
秦王政以为儿子是不想喝药,盯得越发紧了,每日都要过问太子喝了药柘没。
既然是食补的好物,独喝药不如众喝药。扶苏当即把父亲拖下水,从他自己喝糖水变成了拉着亲爹一起喝。
秦王政品着加了鲜果粒的柘浆,不解儿子为什么每次听见他提起药柘就情绪奇怪。
但比起这个,他更疑惑的是:
“为什么要在药汁里加鲜果?”
扶苏答非所问:
“等到了夏日可以将柘浆冻成冰再捣碎,和鲜果搅拌均匀,吃起来十分消暑爽口。”
现在还是春季,不能吃太凉的东西,所以就做成带果粒的果汁解解馋了。
秦王政:……
喝药还有这么多花样的吗?
秦王政开始思索,盛世大秦连喝个药都要弄得五花八门,是否太过奢侈繁琐了。这个风气蔓延开来对大秦会有多少弊端,到底要不要提前禁止。
不等他想出个所以然来,药柘可以开始推广种植的奏报就送了过来。
秦王政顿时把那些细枝末节抛到脑后,细细过问起农桑大事来。
太医蜀那边说,他们曾经偶然发现,人饿狠了的时候喝一碗甜水可以大大缓解饥饿症状,把人从鬼门关拉回来。
所以种柘不是什么小事,若能在不侵占良田的情况下大量种植,于大秦来说简直是天大的喜事。
扶苏曾经就搞过甘柘推广的事情,只不过他没细问过种植的方式,只知道个大概。所以之前他没有班门弄斧出口指点,顶多给出类似什么样的闲置土地可以拿来种柘的建议。
父子俩对这个作物都十分重视,细细商议了一番。之后农事官就收到了新命令,赶赴蜀中去参与新物种的推广事宜。
秦王政翻了翻农桑的奏折:
“柘产自楚国以南,未曾想到不开化的百越之地还有如此多宝物。”
现有闽南百越提供的良种,又有药柘。据说楚国境内还有不少好作物,只是暂时没在秦国境内找到合适的种植之地。
这也不奇怪,楚国湿热,但良田却广袤。巴蜀气候勉强算得上相似,却因为山地众多,不像楚国那么适合大范围种植。
秦王政越发眼馋楚国的大片土地了。
所以明年的攻楚之战,必须要打下来。
蜀中有人因种柘有功得到丰厚赏赐的消息迅速传遍了大秦国境,其余人都眼馋得不行。
大家都是本本分分的农人,暴富的机会少之又少。如今光靠研究种地就能得到赏赐脱贫致富,比做生意之类的听着都要靠谱。
不就是种田?谁不会呢!
新作物种子又遭到了一波疯抢,还有些人则琢磨着自己研究新种子不一定有成效,倒不如专注五谷。
自己种了几十年的五谷了,还是对这些更了解一点。听闻上古时期五谷的产量也远不如现在,都是一代代农人改进耕作方式才达到如今这个亩产的。
既然古代先民可以改进耕作方式,没道理自己不行。自己就扎根五谷进行研究,或许也能出成果呢。
那种柘之法为何能得到巨额赏赐?还不是因为官府要大力推广柘的种植。五谷的种植范围比柘要多上数百倍,如果当真能改进五谷,拿到的赏赐岂非比柘更厚?
天底下不乏聪明人,尤其是听闻农家弟子整日里研究的就是改进种植技术这等事,淳朴的农人们就对这一事业更加热情了。
秦王政对此十分满意。
能叫庶民兼顾生活水平提高和没闲工夫生事,自然比单纯的疲民穷民要好。
不过新作物是有限的,等以后所有作物大家都很熟悉之后,又要用什么法子消耗庶民的多余精力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