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同人)在大秦当完美太子(254)+番外
一个上午过去,两人小有所得。
扶苏看他们神采奕奕的,便在午休时分对父亲说道:
“我看弟弟们似乎学到了不少,左右这会儿也清闲着,父亲不如亲自教导他们一番。”
刚用完午膳的两刻钟内确实也只能歇着,秦王政便点头答应下来。正好他也考教一下儿子们的能力,看看他们具体都是什么水平。
要知道这一世的秦王政都没怎么亲自教导过太子,这两人也算是待遇极佳了。
扶苏招呼两个弟弟来身边坐下。
二人强压着激动走过来,拘谨地坐在父兄对面。扶苏从奏折里抽出一本递给父亲,说这个事情有点难度,看看弟弟们能不能解决。
秦王政没有异议,考教水平当然得拔高点难度,总不能从一加一等于几开始考。
然后二位公子就被亲爹塞过了奏折,让他们自己看,看完说说自己的想法。
两人头碰头一起看完了奏折。
奏折里的内容并不复杂,说的是一桩官司。南郡有两个相邻的县,两位县令互相告发彼此,都说对方私藏楚国余孽,请王上派兵捉拿对方。
县令甲说自己在县界边境发现了余孽的踪迹,于是一路追查,发现楚人时常乔装改扮混入隔壁县城购买粮草等物。如果对方县令没有放水,怎么可能任由余孽随意进出?
县令乙说自己也发现了余孽,对方拿着隔壁县户籍的照身帖来自己县。一开始以为只是正常的亲戚走动,结果来的次数稍微有点频繁。他就仔细查了查,发现持有照身帖的人躲藏在边界的山林中,他怀疑是隔壁县令想要陷害自己。
二位公子看完都有点懵。
秦王政问他们:
“你们觉得谁在说谎?”
十四公子犹豫了一下:
“县令甲吧,他太武断了。”
十五公子看父亲表情不对,猜测是兄长说错了,连忙答道:
“县令乙,他的逻辑有问题,哪有人这么陷害人的?余孽拿的可是甲县的照身帖,调查起来甲县逃不过去的!”
秦王政:……就这?
扶苏发现他这几个有野心的兄弟实在是太逗乐了,每天都能提供新乐子。
但作为一个好兄长,他不能看弟弟的笑话。
只能忍着笑提醒道:
“父亲不是让你们断案的,是问你们作为君上,该如何分辨臣子话中的真假。”
断案那是廷尉司的事情,当君王的何必自己去抽丝剥茧?
正确的回答应该是派人去调查。
只听任何一方的一面之词都是没用的,自己信任的下属去调查到真相再决断也不迟。
两人恍然大悟,连忙检讨自己想得太简单了。
秦王政按住突突直跳的额角:
“你们大兄的话,你们当真听懂了吗?”
这有什么听不懂的?
十五公子正要点头,被他十四兄一把按住。他疑惑地扭头看过去,就见十四兄已经飞快开口补上了缺漏。
十四公子答道:
“父亲其实是想问我们会派谁去调查此事吧?”
这个问题的第一重考验,是看他们能不能想到当君王的应该干什么。君王要干君王的事情,而不是替臣子把他们查案的活给干了。
第二重考验,就是看他们能不能想到该派谁去调查。朝中这么多大臣,自然不能随意指派。
大兄方才虽然没有提醒的很明显,可其实长了脑子的就该意识到。他们是在答题,应该考虑到方方面面,而不是只给个笼统的答案。
父亲要的是完整的解决办法,而不是一个构想。
不是你说“我派个人去调查”就行的,你得仔细说派谁、为什么派他、要是他查出来的结果有问题你怎么分辨、之后再派哪个代替他去查,这些都得提前考虑到。
至于查出真相后如何处置……
十四公子犹豫地看向大兄,不知道这个该不该提前想好。
扶苏看了父亲一眼,见父亲没有不许他解答的意思,便大方地告知道:
“具体情况要具体分析,事情没有水落石出之前,能有十数种可能性。就算你现在想一大堆处置方案,可能也对不上后续的调查结果。”
万一查出来这里头还藏了三四五个罪魁祸首,你提前想的解决方案不就白费了?
君王的精力是有限的,不能浪费在这种无穷无尽的可能性里。反正事情查清楚了再想怎么处置也不迟,这又不是什么性命攸关的大事。
十四公子若有所思。
所以君王还要学会分配自己仅有的精力,什么事情该多上点心,什么事情交给下头人处置就行,都是一门学问。
这也太难了,当秦王原来这么复杂的吗?
之前他们在不同部门实习的时候,就没这么多事。出现问题直接解决就好了,顶多遇到的事情棘手一点。
但在章台宫完全不同,秦王要做的大部分是调度人手,安排合适的人去解决合适的难题。只有一些很重大的事情,才需要君王亲自裁决。
光识人这一项就能卡死九成九的公子,伯乐可不是那么好当的。
等父兄去午休后,十四公子和十五公子交头接耳,感慨难怪战国那么多国君都十分昏聩。
很多人其实不是真的昏聩,他们就是人傻,分不清好赖忠奸。
奸臣最会装模作样哄人开心了,被蒙蔽之后君王自然不会觉得哪里有问题。再被奸臣堵塞言路,君王压根不知道治下的真实情况,就以为自己任命的当真是个好臣子。
然而在外人看来,这个君主也太昏聩了。某某大臣不是一看就是奸佞吗?某某将军肯定是好人啊这还用犹豫?
你问他们怎么看出来的,他们回答:大臣搞得民不聊生,将军在努力救国。
对,很有道理。
但这是局外人的视角。
当你成为那个被困在宫中的君王时,只能听到看到奸臣想让你看到的东西,你怎么知道外面民不聊生了?你怎么知道将军努力救国了?
所谓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就是如此。
这种情况下想要破局是很难的,哪怕换个普通的聪明人魂穿君王,也不一定能看出身边的臣子在装模作样。得是比一般聪明人更敏锐的那种,才能一眼辨认忠奸。
历史上有名的明君也有不少被奸佞蒙蔽过,要求智商普通的君王看透迷雾,真的太强人所难了。
六国这几代的君王难道真的个个都昏聩到令人发指吗?不一定,大部分只是单纯的平庸而已。
不完全是因为君王昏聩才导致六国灭国的,这里头还有六国的官场风气造成的奸佞丛生、不断挤压贤臣良将的生存空间这个问题。
新继位的君主一上来就面对奸臣,直接被忽悠瘸了。然后奸臣越来越多,忠臣越来越少,形成了恶性循环。
期间只要出一个聪明人就能打破局面,但可惜的是六国连出普通人。
当然,各国的情况都不相同。
有的国家是有点小聪明的君主看出了谁是奸臣,但觉得自己可以掌控,于是继续任用。结果自己一走,后代看不出那家伙是坏的,当成辅国重臣傻乎乎交付大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