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历史同人)在大秦当完美太子(39)+番外

作者:无字惊鸿 阅读记录

只是有一点她很忧虑,她的长相稍微偏戎人了一些。放现代就是偏向西域脸型的漂亮姑娘,但是放先秦时期容易被人当成异族排斥。

听闻大秦祖上也是西边这一块养马起家的,或许不会太排斥她这个混血儿呢?

扶苏看完消息没怎么犹豫就下了决定,帮对方归秦。

混血怎么了,只要认同的是他们七国礼仪之邦的文化,那就是自己人。

虽然,大秦现在和礼仪之邦差的有点远,基本不讲武德也不爱讲礼仪。

那女子没怎么学习过商道和权谋,却能凭借本能和智慧使用出来。这不是完美的治粟内史人选吗?

既能应付朝堂争斗,又能解决财政问题。多好一个工具……咳,多好一个姑娘啊!

提笔给探子回了信,扶苏又拿起另一份诸戎送来的好消息。

竹简上写着他们通过层层传递,终于在西边找到了一种不错的牧草。

这种牧草会开紫色的小花,当地人称它为“木粟”。这是个音译,戎狄随便凑的字。

说是那边的牛羊马吃了这个之后,长得格外膘肥体壮。而且这种草哪里都能种,不需要良田,贫瘠地也行,遇到旱情和天寒都不怕。

为了证明自己没瞎说,对方特意送了一株样品过来。

扶苏小心翼翼地从布袋里将那株牧草倒出来,一眼便辨认出了这是什么。

紫花苜蓿。

名字是后来大秦有个看不下去的文臣给起的,特意挑了与草有关的字代替之前的木粟。主要这东西是草,和木头、粟米实在没什么关系,用原来的音译容易引起误解。

扶苏当初搞到紫花苜蓿倒不是戎狄主动进献,而是打下匈奴之后一时半会儿搞不懂西域。但是这么大块的地盘放着也是浪费,干脆物尽其用开了通商。

通商一开,大秦的商人就能光明正大地往外走了。有一支商队走得格外远了些,就发现了当地在用这个充当牧草。

扶苏原本没想那么快弄到紫花苜蓿的,毕竟实在是太远了。代换到现代就是伊朗那一块,跟里海、波斯湾和印度洋挨着。

没想到诸戎为了赚钱居然这么有行动力,正好省了扶苏一桩事。

紫花苜蓿的种子可以多买点,等数量足够了,就可以纯靠自己留种种植。

但是价格得往下压一压,做生意嘛,不能太大方。

巧了,之前才和诸戎的军师达成了协议。有对方在,可以从内部帮忙说项,将价格压得再低一些。

扶苏决定榨干军师在诸戎部落里的全部价值,多帮大秦捞点好处,然后再把人接回来为秦国发光发热。

一个人才两用,简直赚翻了。

第18章 生病

既然诸戎连紫花苜蓿都能弄来,那再让他们顺便找点别的东西也很合理对吧?

西域那边好东西太多了,真等日后慢慢收集,那要等到何年何月去。能早点给大秦子民用上,自然最好不过。

许多人曾因齐国富庶便对齐地心生向往,愿意拖家带口去那边生存。大秦只要努努力,也能成为比齐国更令人向往的存在。

到时候天下一统,谁还会骂暴秦呢?说不准许多黎庶反而会欣喜于自己国家被秦国吞并,自己也能过上传说中的好日子了。

只是秦律严格,徭役也重,光是生活条件提高恐怕不太够。

不说别的,秦律中就有规定不许无事在街上瞎溜达、不事生产,违者要受处罚。

可这种情况在燕国太常见了。

燕地多豪侠,不仅爱拎着剑到处晃悠,还喜欢“替天行道”,一言不合就拔剑杀人。有的是认定官吏富户欺压乡人就直接动手了,更有为了所谓的“义”就去杀无辜者的情况存在。

虽然扶苏很看不惯这种视律法于无物、随意杀人的行为,但燕地确实是常年处在这样的环境里,一时半会儿想让人家改不太现实。

倒是闲逛不事生产这个,可以酌情放宽一些。

杀人就不行了,必须按律严惩。一年习惯不了就五年,等刺头都被处理了,迟早能习惯的。

想到这里,扶苏轻叹了一口气。

秦律哪有那么容易改呢?他只是个长公子,连太子都还没当上,没那么大的权利。

大秦做主的是父亲,父亲不肯松口的话,他说什么都没用。寻常小事他撒个娇父亲也就应了,事关国家根基却不是轻易能动的。

上辈子还是天下一统五年之后,父亲看到了六国庶民迟迟无法归心,许多县城都出现了小规模动乱。这才同意先在燕地推行放宽过后的秦律,没想到效果斐然。

黎民百姓的诉求不多,只要日子能过下去,他们就能咬牙过。若是苦日子里能尝到哪怕一点的甜头,就会心生感激,乖乖的不闹事了。

现在灭六国的行动才刚刚开始,也不是修改律法的好时机。好在这件事还不着急,可以徐徐图之。

其实按照扶苏的想法,放宽后的秦律应该全境推行,而不是只给六国优待,他登基后也是这么做的。

但父亲在位时不认同他的观点,只把放宽后的律法当成是一个过渡期的适应性律法,打的是等六国黎民彻底归顺再改回原来版本的主意。

也不知父亲泉下有知,知道他阳奉阴违不仅没把律法改回去,还把秦地也改成了宽刑,会不会生气。

扶苏撑着侧脸想了想,觉得应该不会。

他脑子里在打什么小九九,哪里瞒得过亲爹。父亲肯定早就看出来了,没骂他就是默许的意思。

人类的本质是真香。

大概父亲看了六国之地任用宽刑后的社会风气,心里也认同了这种秦律更适合一统后的天下吧。

扶苏决定先去试一试,拿修改后的宽刑去试探父亲的意思。

正好韩国前不久被打下来了,目前还处在对秦律一知半解的时期,用宽刑作为韩地暂时的律法很合适。

理由都是现成的,就说这是过渡期的秦律。让韩人先适应适应,免得一上来就按严格的律法要求他们,容易引起黎庶反抗。

要是攻打其他国家时,被灭之国的旧地闹事反叛,也很麻烦不是么?

扶苏命人取来新制的纸张,决定把他上位后完善的宽版秦律默写下来,再拿去呈给父亲。

负责改进造纸的工匠入秦已经几个月了,如今小有成效。只是造纸的工期比较长,第一批的纸张最近才被送上来,书写时还很不方便。

但架不住它造价比帛书便宜得多啊!

秦律那么多字,用帛书写太奢侈了,用竹简又要写一大摞。他倒是能写,父亲看起来却会非常费劲,运送也不方便。

考虑到第一版的纸晕墨严重,扶苏换了细狼毫,这才勉强能够顺畅书写。

这样的纸张还远远不达标,想要用纸替换竹简成为官方的书写工具,还得继续改进。

默写秦律的时候扶苏也没闲着,顺手给留在戎人部落中那位名为“蔓”的女军师写了一封信。

同类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