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历史同人)在大秦当完美太子(422)+番外

作者:无字惊鸿 阅读记录

冯去疾摸了摸胡须:

“如此一来,本就不贪的官吏也会跟着引以为戒。”

太子殿下真的很爱用杀鸡儆猴这一套。

冯去疾的孙儿听祖父分析了一通,脸上露出了憧憬之色:

“太子殿下真厉害啊!”

冯去疾认同地点了点头。

孙儿又道:

“也不知道我什么时候可以入朝,我也想见见太子殿下的风姿。”

冯去疾开始意识到不对劲了:

“你很崇拜殿下?”

老天爷,崇拜谁不好崇拜殿下。始皇帝陛下在那儿呢,崇拜他不好吗?

冯去疾突然有了一种危机感,觉得自家的这一辈要长歪。但他身为臣子又不好直说太子他不做人,你不要跟他学。

冯家孙儿毫无所觉地点了点头,掰着指头开始数自己什么时候能去蒙卿身边当个议郎。

他年纪太小了,不仅没赶上之前那几趟的议郎填补,就连太孙殿下的伴读名额都没轮上。

本来想着可以给公孙琼琚当伴读的,结果琼琚婉拒了。他说自己不需要伴读,伴读太吵闹了,他喜欢一个人安安静静地看书。

再往下的公孙就是南嘉了,还是个奶娃娃,根本指望不上。

冯家孙儿就这么错失了常驻秦王宫的机会,每每想起来都很惋惜。他不止一次地遗憾自己为什么没有早生几年,现在十岁出头连议郎都当不了。

冯去疾呵呵一声:

“你老老实实在家里进学,别想那些有的没的。”

孙儿不信邪,还追问:

“其他公子真的不需要伴读吗?”

他记得有几个公子公主的年岁比太孙还小些呢,都是灭韩之前刚刚出生的。

冯去疾道:

“他们自己玩就行了,不用别人陪。更何况现在他们都住在咸阳宫中,太子殿下居于玄宸宫,你照样见不着人。”

打发走了孙儿后,冯去疾就去问了老妻,孙儿为什么那么崇拜太子殿下。

他妻子便答道:

“还能因为什么?咸阳城中的流言你没听过?”

都城中总有关于太子殿下如何仁孝的消息流传,但最近多了一些新的流言。说的是殿下的功绩,全是实打实的东西,不像之前那般飘忽。

以前问起来,谁都知道太子仁孝。但具体怎么仁孝的,知道的人并不多。

而现在,众人都对太子的功绩如数家珍,不少年轻一代听闻后自然心生敬仰。毕竟殿下才二十多岁,和他们差不多同龄,对比之下更显得殿下优秀。

冯去疾眉头皱得更紧了:

“这流言是谁传的?”

好端端的宣扬什么太子殿下的功绩,这岂不是刻意离间陛下与殿下的父子感情?

冯去疾连忙派人去仔细探查。

然而查来查去,也没查出什么人故意使坏。

这件事似乎就是个意外,有人受了殿下恩惠所以心生感激,替殿下宣传一番,仅此而已。

李斯那边有专门的人盯着舆论风向呢,都是太子殿下的心腹。流言传开后他们第一时间追根溯源过,确定并非恶意散播。

“那殿下的人怎么不曾制止?”

冯去疾不解。

太子殿下又不是那等爱听旁人歌功颂德的性子,既然都发现了,没道理放任不管。

李斯留在都城的副手答道:

“殿下原是要管的,可陛下不让。”

太子殿下几乎不会瞒着始皇帝陛下任何事情,所以当初手下人去回禀时陛下就在现场听了个全程。

听完后陛下就说,既然不是恶意传播,且这些确实是太子的功绩,那就让他们传吧。

总有人觉得他会小心眼计较这些,那就让他们看看,天底下就是有他这种不会忌惮儿子的亲爹存在。

更何况,他家爱子辛辛苦苦为大秦做了这么多贡献,凭什么要为了旁人的言语委屈自己,连功绩都不能宣扬?

始皇帝想要自己青史留名,也想爱子和他一起青史留名。他年若有后人回忆先辈风采,必要将他们父子一并提起。

冯去疾:……

陛下还是如此任性啊。

算了,当爹的都不在意,他管那么多干什么?

冯去疾回到府中,又碰见孙儿在和小伙伴激动地分享最新听到的太子事迹,也就是驰道这事。

还扬言说以后他也要学习殿下,多去各地走走。假装成普通庶民,偷偷抓那些贪官污吏的小辫子。

——在最新流言里,太子殿下是微服私访出行的。因此县令未曾防备,没有提前遮掩好驰道的异常。

还别说,听着怪合理的。

至少比王驾大咧咧路过,结果驰道的问题就这么摆在明面上要合理得多。大约传播故事的人也觉得这样才合乎逻辑,于是进行了艺术加工。

可惜现实就是这么魔幻,很多离谱的事情反而都是真实发生的。

冯去疾觉得更糟心了。

陛下把儿子养成那样,不管管也就算了。现在还任由流言传播,眼看要带坏一大批小孩子。

唉,天家臣子就是这么为难。

假装成庶民到处乱跑也太危险了,他孙子到底有没有脑子?怎么什么流言都乱信!

冯去疾走过去把孙儿训斥了一顿,告诉他流言里真假难辨,他要自己学会分辨,而不是一味地跟着学。

孙儿撇撇嘴:

“我当然知道微服私访是假的,父亲都和我说了。我只是觉得这样做确实可以看到很多被藏起来的问题而已,反正我以后是要当御史的,或者郡监也行。”

他觉得和祖父一样当丞相又吃力又不讨好,连巡游都没办法跟着出去。不像御史,监察百官,听着就很威风。

冯去疾气了个倒仰:

“你你你……”

孙儿还说:

“祖父你把胡子刮了吧,这样看起来很老。我听说陛下和太子都不蓄须的,所以陛下四十多岁的人了依然很年轻。”

冯去疾一巴掌拍他脑袋上:

“谁告诉你的陛下不蓄须?陛下只是不留长须而已!他唇上还是有短须的!”

哪有成年男子不蓄须的?

那像什么样子?

孙儿熟练地躲了过去:

“祖父,你该回去进学了。唇上那个叫髭,颊侧那个叫髯,下巴上的才叫须。我说陛下不蓄须有什么问题吗?”

冯去疾:……

孙儿还摸了摸自己的下巴:

“长须太难打理了,而且看着老气。还是像陛下那样比较俊美,也不容易把饭菜汤汁沾到胡须上。”

说着说着用眼神去瞄他祖父的长须,一脸地嫌弃。

先秦时期对卫生的讲究不是特别高,有些人胡子脏兮兮的也不爱清洗。胡子里时长藏着跳蚤一类的小虫子,让人看了头皮发麻。

老秦人还好,因为参军的多,战场上留胡须很容易碍事。所以大多只在唇上和唇下留短须,看起来干净利落。

有些文臣会讲究一些,蓄起长须来。毕竟是当官的,能够频繁使用清水洁面,藏污纳垢的情况倒是少一些。

同类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