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历史同人)在大秦当完美太子(449)+番外

作者: 无字惊鸿 阅读记录

扶苏没料到父亲会往这里想。

他“唔”了一声,没有承认也没有否认,算是默认了。

其实写的不是自传,是他之前就打算要给父亲写的个人传记。只是给旁人写传记,被当事人看见总有些不好意思,所以他才不肯叫父亲看。

始皇不曾多想,见儿子没反驳,以为自己猜对了。

他体贴地不再拿这件事打趣,免得儿子恼羞成怒。

马车抵达辽东的时候,太子的传记才写了一个开头。他和父亲之间有太多的事情要记录,短时间内根本写不完。

其实父亲在邯郸的过往,扶苏知道的也不是很清楚。好在他至少比旁人了解许多,写出来的更真实和详细。

以前父亲教导他的时候,就经常拿自己举例子,难免提起幼年的旧事。

不过扶苏的写作重点不是父亲的幼年。

他觉得父亲的传记当然应该多多记载父亲的政绩和他们父子间的相处,所以幼年那些事情他就挑挑拣拣地写了。

若非传记最好完整一些,而且有了铺垫才显得父亲的人生越发精彩,他其实更愿意直接从他和父亲相处写起。

扶苏前世和父亲有很多美好的回忆,虽然这个世界的他幼年没经历过那些,可这也不妨碍他都记录下来。

之前扶苏特意问过史菅,有关父亲的正史记载都写过什么。

史菅回忆了一下,说:

“陛下以往未曾设起居郎,臣也只有重要场合时才会随行记录。”

也就是说,父亲的日常细节一概没有记载。之前的史书写得特别简略,给了扶苏充分的发挥空间。

扶苏决定把前世的过往写下来。

反正这边的史书也没记,他自己写的又不是他编出来的虚假过往。这里缺了好些年的秦王起居录,就用他写的传记填补上吧。

只可惜有少数回忆不能写进去,因为两个世界的发展不同,没法融进来。就算进行过艺术加工,仍然显得格格不入。

史官曾经有幸拜读过其中几段故事。

比如扶苏烧甘泉宫这段。

史官疑惑地问道:

“此事臣怎么不知晓?”

扶苏毫不心虚地扯谎:

“父亲把事情压下去了,怕传出去影响我的名声。”

史官想起故事里涉及的人。

除却赵姬、少府令和侍者之外,就是宗室成员。这是宗室内部的矛盾,约莫当初是关起门来自己商量的,外臣不知道也正常。

扶苏决定回咸阳之后就把前些年的记录都翻出来,对照着写。

能塞进去的就塞进去,不能塞进去的就算了,他可以单独写一份“野史”。总之他和父亲的那些回忆一个都不能落下,现在不记录下来,他怕以后自己会忘记。

史官还想看更多的内容,奈何太子殿下不给他看了。

之前给他看的那点,只是为了测试这个写作手法能不能把人糊弄过去。

如果连史官都能糊弄过去,说明这招偷梁换柱非常成功。后人在看父亲的传记时,绝对猜不到这些都是发生在另一个世界的事情。

史官完全不知道太子的险恶用心。

他对于不能看到完整的始皇传记表示非常惋惜,还询问太子以后完本了能不能给他看。

扶苏冷酷地拒绝了:

“父亲都没看过,能给你看几个片段已经很宽容了,你不要太贪心。”

史官很懂地说道:

“那等陛下看过之后,臣再看也行。”

扶苏心道那你就等着吧。

这东西他才不好意思给父亲看呢,哪怕他平时也经常吹捧父亲,脸皮应当很厚才对,但他还是不想让父亲知道自己给父亲写了一本传记。

车队抵达辽东之后,首先迎来的是等候已久的萧何。

萧何和张良在始皇帝巡游之前就出发来处理东胡的事情了,等了这么久终于等到陛下亲至。

这次张良没来接驾,主要他还得留在东胡那边应付那里的首领。

韩小将军那头实在指望不上,蒙英虽然靠谱,可他不擅长外交。除却蒙英之外,韩信还有个小伙伴章邯给他当副将,可惜章邯也没比蒙英好到哪里去。

三个年轻小将军都很麻爪,全指望着张典客一人了。

这次接驾他们说什么都不肯放张良走,韩信甚至还提前拐跑了章邯,说许久不见太子殿下,甚是想念。

于是东胡就留下了蒙英和张良大眼瞪小眼,这下张良越发走不开了。

毕竟只留蒙英一个小可怜在这里发愁,他有点于心不忍。

韩信嘴上说的是带章邯去拜见太子,其实往南走了没多久就走偏了。

他刚开始说的是:

“咱们不是在箕子侯国边境安置了一批士兵吗?许久没收到那边的消息了,也不知道箕子侯国安分不安分,要不顺路过去看一眼?”

再怎么稳重,章邯也毕竟是个热血的年轻小伙子。他一听这话就有点心动了,想着只是去看一眼不会耽误大事,便答应下来。

二人于是拐去了朝鲜半岛的方向。

抵达之后他们就听说箕子侯国有点蠢蠢欲动,不知道是不是想发兵袭击大秦驻军。

这能忍?

韩信立刻表示:

“我就留在这里盯着他们,有我坐镇,就算当真打起来也不怕!”

章邯有点犹豫:

“将军,之前不是说好过来看一眼就去辽东迎接王驾的吗?”

韩信摆摆手:

“这里不就在辽东隔壁?等王驾进入辽东郡之后,我们再赶去治所也不迟。”

辽东治所襄平县确实距离边境不远,章邯被说服了。他们快马加鞭赶路,必然比陛下那慢悠悠晃过来的车队快得多。

二人就这么在边境驻扎下来了。

箕子侯国本来还有点想试探一下秦军的实力,一听说主将过来了,立刻老实下来。

韩信很不满意:

“他们怎么不打了?”

他留在这里就是为了打仗的啊!

之前打匈奴没打过瘾呢,匈奴就跑了。好不容易来个不长眼的箕子侯国,自然不能放过。

章邯也有点遗憾,但他还是以大局为重:

“不打也好,大秦如今需要休养生息。”

韩信却说:

“不行,还是得打一场。”

章邯:“啊?”

韩信:“箕子侯国蠢蠢欲动,就是因为没吃过教训。现在不把他们打疼了,回头等驻军一撤,或者你我离开,他们又会继续起骚动。”

现在打一场,还能叫对方意识到双方差距很大,不敢再造次。否则隔壁有个不安分的邻居整天不知天高地厚地试图找机会骚扰你,很烦的。

章邯觉得这个理论好像是诡辩,可又确实有那么一点道理。

韩信却已经开始动手了。

他决定引诱一下箕子侯国,骗对方主动出手。

毕竟大秦确实不好再生战事,主动去骚扰别人容易被文官弹劾。可如果是人家先动的手,他反击那就很合理了,没有敌人打上门来还避战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