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历史同人)在大秦当完美太子(45)+番外

作者: 无字惊鸿 阅读记录

扶苏先挑着讲了几个比较重点的问题。

“秦律条例严明,然而有些惩罚却过重了。犯了小错也动辄罚一甲,庶民根本出不起这个价钱。”

一甲就是一副甲胄。

举个例子,路上遇到贼人作恶没有及时制止,就要被罚二甲。

正常百姓买一副甲胄给家中儿郎上战场时使用都很困难,哪里能出得起这么重的罚金?

可是被罚了又不能赖账,那么除非将家里人口卖作隶臣妾换钱之外,就只能选择上战场杀敌抵债了。

所以秦人好战,一是为了靠服兵役抵罪,二也是想借着杀敌获得奖赏,改善家里的条件。

秦人习惯了这种生活模式,苦是苦了点,刑罚也严重。但是只要有仗打,日子就能继续过下去,问题不大。

反观六国黎民,他们哪里习惯得了这个?动不动就罚一甲,家里有矿经得起这么罚啊?拿不出钱就要被抓去当兵,这简直不让人活!

六国之民对当兵没什么好印象,很多时候都是被强行争去充军的,一时半会儿习惯不了靠这个赚爵位的制度。

“这只是六国黎庶的反响,还有秦人,天下一统后也深受其害。”

有仗打的时候,犯了法可以靠打仗脱罪。天下一统之后那可就不一样了,没仗打就得实打实地花钱消灾。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同时也为了解决平民晋升渠道堵塞的大麻烦,始皇决定北征匈奴、南伐百越,强行开辟新的战场。

可,匈奴那边的土地多为盐碱地。

庶民打仗还有一个目的就是想多分点地,匈奴地盘又远、又不适合耕种,自然会闹得黎庶怨声载道。

而百越呢,那里的地倒是肥沃了。却有另外的大麻烦,毒瘴横行,气候差异巨大,而且同样地处偏僻。

“商君当初设置如此严苛的惩罚,是为了疲民。庶民不断奔波在耕种和征战的路上,就没空生事了。”

但这个政策,只适合战争之世。

要解决庶民为了脱罪去打仗的问题,就得削减惩罚的力度。要解决庶民阶级晋升的困难,走不通武将的路子,就得换文官选拔。

距离天下一统只剩九年。

九年的时间,能用来推行这两项新的政策,也不过是堪堪够用。

不是不能加快速度,而是最好不要。速度越快,留下的弊病越多。后续还要花很多精力去补救,倒不如提前稳扎稳打地推进。

秦王政听罢,陷入了沉思。

作者有话要说:

政哥:原来六国骂暴秦也不是完全的偏见,还有嫌弃惩罚太重的缘故在。

第21章 文武之争

那一天的谈话之后,秦王政正式下达了在韩地推行新律的政令。因是托词为过渡之策,朝野上也没什么人反对。

韩人原本心惊胆战地等着传说中的严苛秦律推广开来,结果在扶苏有意安排的乡人解说之下,得知韩地用的是宽松的新律,简直震惊了。

“秦国有这么好的心?!”

大家都不相信,在他们印象里,秦人都十分野蛮粗俗,根本不讲道理的。

可新律摆在那里,扶苏特意让人用新纸印刷了好几版不同文字的秦律张贴在了官衙墙上。

那么多人里总有识字的,自己去看就知道是真是假了。

更有住在秦韩交界处的韩人,他们这边语言隔阂不像其他地方那么深,还是能够彼此交流的。

只要询问一下对方要遵守的秦律,就能发现自己确实占了便宜。不多时就开始有秦人羡慕他们律法宽松了,抱怨自家前不久才因为犯法被罚了一甲。

渐渐的,韩人心里生出了一点隐秘的高兴,仿佛占了什么便宜一般。

气候渐渐入了冬。

冬季无事,朝堂上清闲了下来,每日朝会开始为一些鸡毛蒜皮吵架。

连吵三天没什么要紧的小事情之后,眼看着秦王政要不耐烦了,终于有人跳出来说了一件大事。

这位侍御史上来就道:

“启禀王上,臣近日命人寻访各地官学,发觉事情不太妥当。”

御史台拥有监察百官的权利,从上到下分别设有御史大夫、御史丞和御史中丞、侍御史。御史大夫权利仅次于丞相,两位丞则是御史大夫的副手助理,侍御史则是底下的普通成员。

不是所有侍御史都老老实实监察犯错官吏的,有些人就是想搞个大新闻,于是容易插手不该他们参奏的内容。

这位侍御史不知为何盯上了大秦的官学,而且看样子对官学现状很是不满。

秦国原本就有官学,是用来培养小吏的。官学中的学生并不全是贵族之后,也有表现优异的庶民。

但众所周知,比起文,大秦更重视武。所以这种只能培养小吏的官学存在感非常低,也没养出什么人才来。

最好的佐证就是如今大秦朝堂上有名有姓的官员,基本都是六国之人。

所幸扶苏如今的要求也只是培养小吏而已,天下一统之后缺的正是小吏而非高官,秦国官学已经够用了。

只是基于大秦如今的社会现状,秦人比起上学可能更青睐的还是上战场。而且之前扩大官学规模的时候,又恰逢灭韩之战,根本找不出太多能上学的男丁。

所以这位侍御史探访到的官学情况,就大大出乎了他的预料。

扶苏有一搭没一搭地听着这老头用一惊一乍的口吻谴责官学胡闹。

“入学的多为女子,几乎见不到多少男丁……”

侍御史对这个性别比例十分不满,他作为男人,感觉到了威胁。

秦王政听着他洋洋洒洒挑刺了一箩筐,心里颇为不耐烦。

嫌弃女学生多,你倒是自己去找男丁来上学啊,男丁不要上战场的吗?真以为秦国遍地是男人了?

懒得搭理这个老家伙,秦王政直接看向儿子,示意他自己来回应。

官学性别比例失调的事情扶苏早就和父亲通过气了。

可能是拜之前上百年严法管束所赐,如今的大秦子民有一种很朴素的实用观念——那就是做选择的时候一定要选利益最大化的方案。

具体表现如下:

每一家的孩子数量是有限的,好多人家还因为常年打仗死了不少儿子,所以大秦平民阶层普遍阴盛阳衰。

没多余的儿子怎么办呢?那就让女儿顶上呗。

于是,在听说学堂包口粮和住宿之后,平民们就愉快地把家里适龄的孩子都送去选拔。

平民们想着,但凡选上一个,就能给家里节省一大笔开支,选上的越多自家能占的便宜就越多。

要是孩子学得快,提前当上了小吏,说不定还能让全家沾光呢。

这么一算,只送一个孩子过去太吃亏了,当然要全送。送的越多,被选上的几率就越大嘛。

他们这样的想法最终导致了参与考核的平民里少女占比极高,而女性在智商上又不比男性差,所以经过公平的考核过后,留下来的女学生数量自然十分可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