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同人)在大秦当完美太子(452)+番外
因为哪怕是混血,从小接触中原礼教的他们一般来说还是不太愿意去草原定居的。两边从风俗到习性都大不相同,并非轻易就能适应。
即便人家就是单纯想借此逃离令他们窒息的家乡,你把人家丢到偏远的草原去,肯定也没有留在关塞附近好。
至少离得近的话,这些人适应起来会更快一些。在塞外过不惯还能时常回来看看,和离归家也方便。
派得那么远,万一水土不服折损人口也是个麻烦事。
更何况,划分了草场也不代表就永远不变了。
草场里有条件更好的和条件较差的,等证明了他们的忠心之后,也可以挑选愿意迁徙的部落再进行调整。
为了得到更多来自大秦的支援,也为了分到更好的草场。那些没了反叛心思的部落自然会乖顺下来,努力表现,借此为自己争取利益。
萧何皱眉:
“这样一来,为了防备匈奴残兵,就得出动不少军队了。”
总觉得有点浪费人手。
残兵数量就那么多,却因为不知道对方会从什么地方窜出来袭击部落,大部分边缘部落都得驻军防守。
草原的边界可不小,大秦哪里能抽调出那么多人出塞?
始皇微微颔首:
“是以还得打探清楚残兵的去向,而后重点在两个地段设防。”
一是从西边入北方草原的道路,二是漠北高原那一片。其他地方基本上很难有敌人流窜过来,东胡那里也有大秦驻军策应。
待到新的匈奴部落自己能立起来了,这两处就可以交由他们自己把守。大秦军队可以撤回关内,不再插手塞外布防,只在部落间起冲突时出兵调停即可。
萧何明白了:
“那便要麻烦将军们尽快将匈奴残部赶出草原了。”
之前没追上去将敌军尽数剿灭,主要还是因为和匈奴作战的都是守边将领。没有王令不好擅自追击太远,继而深入草原腹地。
而且就算去追,也不一定能追上。
对方对草原太过了解,很容易就能甩掉追兵。守将保险起见不曾轻举妄动,毕竟他们的职责只是守卫自己所在的郡。
现在需要驱赶匈奴人出境,就得单独派遣军队清理草原了。
倒也不需要把所有残部都一人不落地赶出去,草原那么广袤,不可能全数驱逐。只需把人数多的大部队赶走即可,剩下的小队伍即便去侵扰部落,也打不赢人家。
君臣商议了数日,这才重新定下了草场的划分方案。
同一时间,各郡也收到了派人深入草原驱赶匈奴残部的命令。
为保安全,这会是一个持续时间不短的行动。而且在后头的很长一段时间里,都得频繁出兵巡视塞外。
不光是为了搜寻是否又有匈奴残兵集结成较大的队伍企图搞事,也是为了去附近的部落巡视,看他们是否安分。
没有匈奴侵扰的边郡,其中的驻军原本该酌情削减的。但有了这项职责,军队就不能完全裁撤掉。
更何况,日后匈奴部落间产生矛盾,大抵也要附近的边塞驻军前去调解。
扶苏了然:
“父亲的意思是边塞的驻军可以减少,却不能减少太多。等到匈奴养好了,便能再度削减一些。”
最后维持在一个最低限额上,用来应对突发事件。
始皇扫了一眼舆图:
“仅限和草原接壤的这几个郡。”
诸如靠近箕子侯国的辽东、靠近西域的九原等,就无论如何不能裁撤军队。
哪怕箕子侯国归顺了,也要驻军防备。
像这样的附属国,可比百越匈奴一类被并入大秦领土的部落要危险得多,随时可能脱离掌控。
扶苏则道:
“也不知日后的大秦会否因为和平太久而失了血性,若是如此,离衰落不远矣。边塞的军职保留也好,让年轻儿郎们多去军中历练一番。”
哪怕不上战场,只是隔三差五带去草原拉练,也比整日埋头种地强。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春秋战国有太多这样的例子了,大秦可不能重蹈覆辙。
始皇帝十分赞同:
“善。”
随即取出他的祖训,认真记下此事。
要求后世儿孙不能因为自负天下一统、周遭再无侵扰,就自大膨胀。觉得养那么多军队是多余的,或者即便养着也当猪养,不好好训练。
处理完草原的事情,东胡那边还没扯皮完。
可始皇帝这次出行的最重要目的已经达成,都城那头催得紧,总不好真的在东北耽搁时间。
所以陛下给深入东胡的李丞相留了封书信之后,就干脆启程回京了。
李斯本来就被这群纠结的东胡人搞得烦躁,归不归顺你们倒是给个准话。一边心动一边犹豫,烦人得很。
结果又听说陛下居然丢下他先走了,李斯顿时更烦躁了。
陛下竟会抛下他独自离开!
李斯面色不善地看向那群东胡首领,都怪这些人耽误时间。否则他早就处理完了事务,就可以跟着王驾一起回京,何须像张良一样倒霉地被困在这里?
陛下怎么能这样,他可是丞相,留在东胡算怎么回事。丞相责任重大,有很多要事须得他来处理,再怎么也不该丢下他啊!
李斯警惕起来。
——陛下该不会是找到了新的丞相人选,准备趁他不在培养旁人吧?
当初王绾就是被勒令闭门思过,接触不到太多朝政,然后太子和陛下让他去顶替王绾代理相国的事务。等王绾关完禁闭出来,相位就顺理成章地被他顶替了。
李斯觉得自己很危险,要是他真在东胡待上几个月,会不会回去之后也要面对个随时能顶替他的“代理丞相”?
不行!他不能坐以待毙!
李斯的眼神凌厉起来:
“诸位首领若是无心归附,那便直说,何须与老夫拖延时间。明日某便领人回秦,你们也无需再纠结了。”
这是下了最后的通牒。
要么赶在明天之前给个准话,要么他就默认东胡不想和平归顺了,直接带着所有人才和物资离开。
大秦又不是没有军队,逼急了他们干脆一路打过来,强行占领东胡。这些日子就是太给他们脸面了,才叫这群人胆敢拿乔。
东胡首领大惊失色:
“丞相何故如此?我们不是商议得好好的吗?”
怎么这就不耐烦翻脸了?是因为大秦皇帝离开了辽东?所以始皇帝之所以走人,就是不想再和他们谈了?
东胡顿时意识到不能继续拖了。
大秦皇帝的离开和大秦丞相的翻脸,都让他们意识到秦国恐怕是真的没有耐心继续扯皮了。
一群人紧急开会商议对策,讨论到底要不要见好就收。
其实这些天东胡已经意动了,因为眼看着匈奴都被拿下,东胡实在没什么反抗的余地。之前只是不甘心,现在不甘心也晚了。
都拖了这么久,能拖一天是一天。
大家就想着暂时不给准话,这样自己还能多当一段时间的首领。像这样头顶没有秦国官吏压着的日子不多了,以后设了郡可是得受郡守管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