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历史同人)在大秦当完美太子(93)+番外

作者: 无字惊鸿 阅读记录

百越那边的野茶树很多,根本采摘不完。

如果按照后世的采茶标准,茶树再多也白搭,毕竟只采特定时节的嫩叶。但现在人不讲究那个,顶多上贡给君侯的会精挑细选一番,普通贵族有的喝就行了。

商路采购的主要是卖给戎人的茶叶,人家只要求茶叶能代替新鲜蔬菜解决吃肉多引发的病症,不挑的。

所以百越也不管了,他们就随便摘,做出来的难喝就难喝,又不是他们喝。

这样品质的茶砖,放到咸阳根本卖不上太高的价。于是就有商人动起了脑筋,买了一部分拿来开茶肆。

没办法,谁让秦国对酒水的管控太严格了。酒肆少之又少,大家只能另辟蹊径。

不过说是茶肆,其实这里的饮品大多还是比较廉价的草药凉茶。但凡用上一丁点茶叶沫的,售价就要翻好几倍,还不一定能喝出茶味来。

可这也不能抵挡茶肆生意的火爆,毕竟最近几个月不少百家学子都来了秦国。

他们当中很多家境也就比庶民好些,不少人喝不起正经的茶,很乐意来茶肆尝尝贵人们喝的东西。

渐渐的,茶肆就成了百家学子们很爱聚集谈天的地方。

扶苏和秦王政都是养尊处优多年的人,喝不惯这里的东西。看了一眼时新的“菜单”,没有点饮品的欲望。

店家也不敢驱赶他们,这一看就是大人物。

尤其是他们进来之后,店里陆陆续续又进来不少人。虽然他们点了茶水,可店家瞧着就觉得,其实他们是伪装成普通路人的护卫。

护卫们倒是贡献了不少营业额,店家笑得见牙不见眼,巴不得这样的贵人再多来几回。

扶苏特意挑了个人多的地方坐下,前后左右都能听见其他客人的交谈。既然父亲对咸阳城里如今的状况很感兴趣,与其盲目地乱逛,不如听听这些人怎么说的。

左边那桌似乎有个人是刚从齐国来的,听闻了刺秦的故事,兴致勃勃地拉着同桌之人询问具体情况。

他道:“据说当时刺客荆轲发现匕首脱落,赶紧调头鼠窜。朝中臣子们反应极快,立刻一拥而上,将他乱拳打死。是不是真的?”

扶苏:……?

好家伙,流言是怎么传成这个版本的?他依稀记得自己当初是给了荆轲一个痛快的吧?

偏头看一眼父亲,父亲已经喝上了侍者们用自带的茶叶、借店家的山泉水泡上的好茶。

他表情冷静,慢悠悠地将茶水咽下。即便听到了这么离谱的故事,也没有任何失态。

扶苏:不愧是父亲,比我淡定多了。

流言既然有这个版本,那就一定还有别的版本。扶苏捧起茶盏浅啜一口,津津有味地听了起来。

果不其然,同桌的其余人反驳了齐国学子的说法。

其中一人道:

“不是这样的,我听说的和你不一样。当时并非百官一起打死的荆轲,而是李廷尉英勇上前。”

齐国学子不解:

“李廷尉是?”

“是廷尉李斯,荀况先生的学生。秦国最近在改新的文字,就是他带人改的。”

“原来是他!”

扶苏竖起耳朵,怎么这个版本里只有李斯一人的戏份?李斯加钱了吗?还是说这人是李斯的追随者?

秦王政也来了兴致,询问侍者:

“这一版的故事,你可听过?”

侍者露出了尴尬而不失礼貌的微笑,小声为两位解释了一下前因后果。

原来当时荆轲刺秦发生之后,百官都很兴奋。回家之后摩拳擦掌要记录下来,好传给后代看看。

但是不知道从谁开始卷了起来,觉得按照原版写没什么意思。

或许是公子当初吩咐史官把他写得英勇一些,给了大家灵感。于是这群人纷纷开始在故事里头添油加醋,强行给自己加戏。

据说,百官受此启发,认为可以给自己写个自传。既然是自传,那肯定不能把自己写得太过平庸,艺术加工属于彼此心照不宣的合理修饰。

扶苏:……

秦王政:……

秦王政感慨:

“他们果然还是太闲了些,过完年就多给他们派点活吧。”

扶苏深以为然:

“父亲英明。”

说回李廷尉版本的刺秦故事。

李斯作为知道太子殿下本性的“幸运儿”,他可不像别的官员那么大胆。他非常识时务地意识到了不能抢太子的风头,所以在李廷尉版本的故事里,他自己顶多算个有高光的配角。

也不知道整个故事是他自己授意传播出去的,还是李府的侍者信以为真,主动帮主家宣传。

就听那位疑似李廷尉追随者的学子说:

“当时荆轲被太子扶苏追杀,左支右绌,狼狈不堪。他决定最后拼死一搏,和太子同归于尽。

李廷尉正好追过来协助太子,见状大喝一声‘殿下小心’。接着纵身扑去,将荆轲扑倒在地,太子趁机一剑将其击杀。”

齐国学子听完赞叹:

“李廷尉真是奋不顾身!果然是我辈法家弟子的楷模!”

秦王政点评:

“李斯可以试试法家和小说家同修。”

有这个编故事的本事,不写点什么可惜了。

扶苏:“噗!”

不过他们很快就知道,不止李斯很会编故事,王绾也不遑多让。

另一名学子提出了异议:

“不对不对,我听说的故事里没有李廷尉。分明是王御史先冲上去的,一脚绊倒了荆轲,非常有急智。”

秦王政:……

王绾浓眉大眼的,居然也是这种人。

扶苏险些笑倒在桌子上:

“可见大殿内台阶太高,妨碍了诸卿冲上来护驾。我大秦群臣个个身怀绝技,没有施展的空间着实可惜了。”

秦王政听了这话,终究没有崩住表情。他干咳一声,以拳掩饰笑意。

隔壁桌就到底是谁协助的太子击杀荆轲争吵了起来,这番争吵吸引了众人的注意力。

很快有个老者背着手走过去,摇头晃脑地说道:

“你们讲的都不对。”

一桌人都安静了下来,听他有什么新的见地。

就听老者说:

“听闻咸阳宫殿内台阶太高,群臣还没能冲上去,太子就将刺客击杀了。”

终于有一个辟谣的了吗?

扶苏和秦王政来了点兴致。

老者继续往下说:

“所以扑上去的那些都是假的,只有太医夏无且那一版是真的。夏太医眼看赶不及,情急之下投掷出腰间的药囊,精准砸在了刺客的脸上。刺客被药囊阻拦了一下,没能避开太子的攻击,殒命当场。”

秦王政:白期待了。

扶苏:你还别说,这个有点道理。

可见大家编的版本里,只有夏无且一个人没有脱离实际,艺术加工的比例最小。

而且上辈子夏无且确实干过类似的事。

当时父亲忙于奔逃没想起来传唤侍卫捉拿刺客,众臣都没带武器,没有王命也不敢随意上去相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