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炮灰真少爷科举升官日常(350)

作者:折秋簪花 阅读记录

“诸位,这些越国人的作用可远不止此,若是让他们轻易死去,才是可惜。”

身后传来一声清如碎玉的声音,百姓们纷纷看了过去,有百姓余怒未消,不假思索道:

“你竟然帮这些越国人说话,你是不是大盛人!”

徐瑾瑜微微一笑,还未说话,便有那引路将士急急道:

“多亏了徐公妙计,否则咱们可还制服不了这些越国人呢!”

众人这才看着那一身雪白斗篷的少年,少年面色苍白,可却眉眼精致,他缓缓而来的模样,仿佛云端仙人降落凡世。

“是仙人看不下去越寇的暴行,这才降世收拾他们吧!”

“对啊!是仙人!”

“一定是仙人!”

“拜见仙人!”

随后,百姓们纷纷拜了下来,徐瑾瑜连忙请他们起身:

“冬日寒凉,诸位快快起身,仔细寒气入体!”

徐瑾瑜一番劝说,众人这才纷纷起身,他双目淡淡的看向正在勤勤恳恳的将焦土翻下去,重新恢复的耕田的越国人。

“方才,我请诸位住手,乃是因为这些越国人犯下的罪孽还未真正赎完,若是轻而易举,一死了之才是可惜。

我大盛多少良田毁于其手?现在,要让他们还回诸位曾失去的耕地!他们将在这片耕地之上,耕耘到生命的最后一刻!

而在不久的以后,这些耕地上会长出滋养每个能将其再度驱逐出去的大盛子民的粮食来!”

少年抄着手,身若修竹,冷风吹起了他的额发,可却不掩其说出这些话后,在百姓们眼中的光芒万丈!

“对!用他们开出来的地种粮食,再用这些粮食养卫家军,将他们这些越寇生生世世都死死压制!”

这句诛心之言一出,越国人顿时气的目眦欲裂,满眼仇恨的看向徐瑾瑜。

方才的诛心之言,就是这少年说出来的!

徐瑾瑜看着百姓满眼激动的模样,这才缓声道:

“种越人开垦之地,养杀其之粮,诸位若是有意,随时可以去刘太守处认领土地,自行耕种。

圣上怜惜诸位此前所遭受的苦难,特意降旨,免田桑税三年,望诸位能在越寇驱逐出我大盛的新一年中,重拾斗志,让我大盛边疆稻香盈园,满载而归!”

徐瑾瑜这话一出,百姓们先是一静,随后不可思议道:

“我们能自己种这些越寇开的地?”

徐瑾瑜微微颔首,笑着道:

“自无不可,只是越军俘虏不多,这些土地数量有限……”

百姓们听完这话,面面相觑,随后直接撒丫子朝城里跑去。

当日,太守府意外的热闹起来。

待徐瑾瑜回到军中,武安侯从引路将士口中得知此事之时,也不由啧啧称奇:

“难怪当初我说这些俘虏不知道怎么处理的时候,徐小郎你让我留着,原来是这么用!”

原本圣上便是让徐小郎他们前来行劝桑之事,他本以为徐小郎等人还得在这儿磨些时日。

却没有想到,原来人家早就将这一切都算的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我还以为徐小郎要用自己绝佳的口才去劝说百姓重拾农桑,没想到……”

“话说千遍,不如事做一遍。边疆的百姓需要的可不是响亮的口号和挠痒痒似的安抚。”

徐瑾瑜很难形容,他头一次看到那些百姓的心情,他们所有人眼中的麻木与希望交织。

他们麻木于现实,又希望上苍的眷顾。

他们,是这世间最痛苦的人,日日夜夜,煎熬度日。

徐瑾瑜庆幸,他来了这一次。

第153章

春日来临之前, 玉郡城外属于大盛的良田早就已经被百姓们瓜分的一干二净,就连越人没有来得及开辟复原的良田,也有不少百姓纷纷回来耕种。

“你, 你是老李头的三郎?”

正所谓冬耕冬种,领了田地的百姓这些时日一刻不落的开始伺候起了土地,将开辟好的土地在仔仔细细的深耕一遍,若是有些本事大的,还能弄来些人畜粪便来肥一肥田。

只不过,陆陆续续有人发现还有一些熟悉的面孔。

李三郎听到熟稔的呼唤后,也不由微微一愣, 随后这才故作轻松的点了点头:

“叔, 是我!”

“你这是回来了?”

“是啊, 回来了, 我的根在这儿!”

“回来了好,回来了好哇!听说你前头不是准备去锦州开荒?”

“是有这回事儿, 可是这不是咱们把越寇都赶走了吗?还得是自己的土地好!”

李三郎说完, 浑身干劲儿的耕耘起来,他是最后得到消息的, 是以只来得及挤上最后一批观行名额。

可纵使如此, 在看到那一幕时, 骨子里的一股冲动,还是促使着他,回到这里!

就像那位徐公所言, 种越人耕过的地, 养打越人的人!

他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平头老百姓, 可也希望有朝一日,他种出来的粮食, 能充将士之饥,化为剑锋利刃,大破越国!

越来越多的百姓在亲眼看到了越国的龟缩与己国的威风之后,都纷纷加入了耕种的队伍之中。

凛冽的寒风吹不散百姓心中的翻涌的热血,原本稀稀落落的边境之上,一块块整齐的耕地越来越多,越来越多。

武安侯站在城墙之上,看着这块交界之地,一时叹为观止。

“十年了,我都不曾见过这里的土地被耕种的这么多过。”

说出这句话时,武安侯的语气中带着一丝惆怅,还是当初的自己带领的卫家军不够强大,可以妥善庇护百姓,这才让这么多的田地搁置。

徐瑾瑜将手拢在袖中,看着眼前的一幕,勾了勾唇:

“但不管怎么说,今时今日这等盛况,也是百姓们仰赖卫家军给予的安全感,以后侯爷要辛劳了。”

“这算那门子辛劳,我愿意辛劳一辈子!”

武安侯语气坚定有力的说着,曾经他以为自己是为了楚老哥,为了先皇而守着头一关。

可是斯人已逝,眼前这一幕,让他突然找到了自己新的目标。

“我愿为他们,守好国门。”

武安侯认真的说着,过了片刻,他眨了眨眼,抬袖拭了拭眼角:

“果然是老了,竟然也婆婆妈妈起来了。”

徐瑾瑜不由莞尔,随后他想起自己这些日子借故翻阅过卫家军的将士名册,可是却没有看到自己一直想看到的名字。

“对了,我有一事请教侯爷。”

“哦?徐小郎还有事儿问我的时候?你且问,我一定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徐瑾瑜抿了抿唇,手指摩挲了一下:

“敢问侯爷,景庆二十年的京中征兵的兵源可在卫家军处?”

“景庆二十年……那是六年前了?六年前越贼虽然偶有骚扰,但还不甚严重,当年征兵后兵源的去向应该是往北而去。”

越国人贪婪无度,可本土国力并不雄厚,反倒是北地的乌国,土地辽阔,其上用牛羊肉滋养出来的乌国人强壮难挡,更不必提那些高大雄壮的马匹。

同类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