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玉珣只能继续向他靠近,并微微踮起了脚尖配合天子的动作。
乍一眼看去,好似攀在了他的肩上。
可恶,应长川自己没有长手吗!
木筒与水晶制成的望远镜,远重于现代望远镜。
按理来说应该搭在木架上使用。
没举几刻江玉珣的手臂就犯了酸。
他的手不由上下晃动,望远镜也跟着一起摇了起来。
——一半是不由自主,一半是故意使坏。
在他这种现代人看来,这种原始望远镜绝对称不上好用。
江玉珣相信只要自己多摇两下,被晃得眼晕的应长川便会自觉将望远镜接到手中。
但江玉珣竟然忘了一点:应长川的脸皮比他想象中还要厚。
“爱卿别动。”
应长川的声音自江玉珣身边传了过来。
说话间天子终于抬起了手,可他并没有接过望远镜,而是轻轻地扶住了江玉珣晃来晃去的手腕。
江玉珣:……!
温热的指腹正好搭在了他被秋风吹得寒凉的腕间。
连带着脉搏也被困在了应长川的掌心。
江玉珣下意识瑟缩了一下,而应长川则如没有察觉到他的小动作一般垂下眸,顺着水晶目镜看向远方。
天子眼前突然泛起一阵粼光。
……这是城郊不远处的燕衔湖。
虽已有心理准备,但看到眼前这一幕应长川的心间仍不由为之一荡。
北地草木稀疏,沙地一马平川。
此物若是能运用于军事,必将为大周再添优势。
不过瞬间,应长川的心中便已经有了计划。
就在他打算起身将望远镜交还给江玉珣的那一刻,耳边忽然传来一阵清润的声响:“陛下看到什么了?”
江玉珣的声音很轻,如一片雪花毫无预兆地落在了应长川的耳朵上。
……天子忽有些心猿意马。
“看到了燕衔湖,”应长川顿了顿说道,“还有我们住过的那座宫室,与满院的梨花树。”
他触着掌心的脉搏,微阖起眼用轻得不能再轻的声音说:“如今梨花树已经开始落叶,没了初春的风姿,若想去的话还是要等来年……倒是溪水上的烟雾愈发的浓重。”
江玉珣不喜酒,但常常出没于酒坊的他,衣袖上却总是沾着淡淡的酒香。
这香气虽浅,却格外醉人。
“奇怪……”江玉珣有些疑惑地喃喃自语道,“这望远镜怎么可能看到那么远的地方?”
勉强看到燕衔湖水波的应长川忍不住笑了一下。
然而不等他再逗江玉珣两句,身边的人忽然不信邪地说了句:“稍等,臣自己看一眼——”
说着江玉珣便凑上前来,微微用力将镜筒放在了自己的眼前。
一心想要打假的江玉珣,动作幅度稍大了一些。
不等应长川松手站直身,如丝帛一般柔顺的黑发,便在这一刻出现在了他的眼前。
半披在背后的长发上还沾染着一点皂荚与草木的清香。
他本该在此刻放下望远镜再退后一步。
可应长川的私心却催促着他站在原地,任由江玉珣向自己靠近。
克寒的使臣已经带着茶、酒离开了昭都。
地平线那一头,北上的马驹早没了踪影,或许它们已即将追上同样去往北地的邢治的脚步。
更远一些的地方,第一批南迁的百姓也踏上舟船,奔赴未来的家园。
……而江玉珣的黑发,则在这一刹轻轻地从应长川的唇边蹭了过去。
作者有话要说:
桑公公:难道不是不清不楚的关系吗?!
第71章
镜片那一头的景致有些模糊。
江玉珣的眼前银光晃耀,他下意识移了移望远镜,枯黄的垂柳与泊于岸边的小舟便于顷刻之间出现在了他的眼前。
碧蓝的秋水上漂着几片红叶,看上去颇为冷清。
初秋的燕衔湖早没了春日的风光。
江玉珣缓缓移动望远镜,此刻他只看见燕衔湖碧波荡漾,压根不见什么小溪、梨花。
……我就知道。
这哪里是湖心岛,分明就是燕衔湖畔!
“陛下——”
江玉珣放下望远镜,转身找应长川理论。
然而着急拆穿应长川假话的他不小心忘记,此刻天子仍站在自己的身后。
动作间,江玉珣的肩臂轻轻地撞在了应长川的胸前。
肌肉的触感与体温一道穿透衣料传了过来。
意识到身前是何人后,江玉珣不由睁大了眼睛,并下意识向后退去,想与应长川保持距离。
但是江玉珣显然是忘记了自己的背后便是紫仪门的外墙。
晴蓝色的衣料蹭在了女墙上,沾了一层薄尘。
几乎是在他向后退去的瞬间,应长川突然皱眉抬手抓住了他肩上的衣料,并微微用力他拽向前方:“后面危险。”
两人的身体在刹那间贴得前所未有的近。
江玉珣正想解释自己方才背靠女墙不会有事,但那穿透衣料传来的体温,却让他将所有的话都忘在了秋风中。
秋风荡过怡河平原,吹皱了燕衔湖的湖水。
明明早已放下了望远镜,但这一刻江玉珣的脑袋却随着轻晃的湖水一道生出了些许陌生的晕眩。
江玉珣忽在这瞬间忘记了言语,忘记了动作。
不知过了多久,江玉珣终于抬起手,小心翼翼地将指尖抵在了应长川的肩上。
末了轻轻地推了一下:“陛下,臣背后还有半尺空地……”
应长川终于放手,缓缓地移开了视线。
江玉珣也轻咳了两下,低头看向手心的望远镜,并不自觉地用脚尖碾弄起城墙上的碎石。
……该走了吧?
江玉珣顿了一顿,鼓起勇气看向天子。
谁知应长川竟也在这个时候垂眸向他看来。
两人的视线与不经意间交错,末了又迅速移开。
红叶被风卷着落在了城墙之上。
生出了沙沙的声响。
蹭过心脏,生出了淡淡的痒。
※
工匠被集中至昭都,用石英、石灰石等物反复试验,尝试制作透明度更高的玻璃。
自克寒来的马驹也在军马场内繁衍生息起来。
立国至今,大周从未如此平静。
新式农具与“扫盲”的火种一道铺开。
怡河两岸的荒地一点点被开垦为农田。
时和岁稔,五谷丰登。
就连服麟军与第一批种植小麦的百姓都没有料到,它竟真的如江玉珣所说那般高产!
种麦、磨粉之风迅速传遍整片怡河平原,“胡饼”与“汤饼”等物随之风靡昭都。
遍布山野溪流的磨坊,也在这个时候派上了用场。
昭都城内,几乎所有人都在念叨着“小麦”与“面粉”这两个词。
海沣稻同时于南地生根发芽,迅速结出了果实。
时间于忙碌中变得分外快。
等到江玉珣停歇下来想起休息时,竟已是次年的冬季。
……
昭都,银霜遍地。
建在半山的仙游宫隐于雪雾背后,差点难寻踪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