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吧,这确实是个不能逾越的原因。福慧看着小侄子满脸的失望。
所以人家小郎君退而求其次,要拜周夫人为师,说真的这个师傅挑的就有点草率。
福慧都知道,周夫人身上真的没有什么真本事。
姜常喜抽抽嘴角,同你关系这么亲近,可不是我们所求,别说不会,会也不能收你为徒:「你同先生学习呢,虽然没有师徒之名,可也有师徒之实的,我收徒的话不合适。」
人家小郎君就听出来了,自己好像不受欢迎:「我虽然在师祖座下学习,可是周大人的弟子,再拜师母为师,也没有混淆辈份。」
小郎君开口条理分明,那是一点没有被姜常喜给绕进去。
姜常喜可从来没有想过把师徒名分坐实了:「周大人在翰林院当差,给宫里讲学那是分内之事。何谈师徒之说。」
小郎君别提多不高兴了,合着我在这边学习这么久,还是三无人员。小郎君想好了,必须给自己弄个身份。
回府之前,特意同师祖询问:「是我的学问差,还是我不具备读书的资质,为何先生不愿意收我为徒。」
先生听了都纳闷了,学了半年了,怎们现在才问这个问题:「你说的先生,是我那大弟子。」
小郎君:「师祖,可是我不让先生满意。所以连师徒名分都没有。」
文斋先生还是知道,照顾小郎君心情的:「那是不能够的,我那大弟子就不能说出这样的话。再说了你什么身份,师徒之名,岂能轻易说出口。这个自然是要谨慎一些的。」.net
小郎君:「是师母说的。」
文斋先生:「我那女弟子说出来什么话都不稀奇,不听就是了。」
小郎君提出了自己要求:「可我想要学武。」
文斋先生抽抽嘴角,到我这里来说想要学武,但凡你不是宫里出来的,我都抽你一顿。
先生:「那样的话,或许你真的不具备那样的资质,要知道我那女弟子根本就没有真本事,一身的力气全靠天生的。她能教你什么?你这是拜错师了。」
小郎君说的极为认真:「师母是有功夫的,能猎到袍子。」
这话若是让姜常喜听到,没准就一高兴收徒了,毕竟能认可她功夫的人真的不多,这就是一位有眼无珠的。
先生:「你看,也就能猎到傻狍子了,袍子傻,肯定是自己撞过去的。」
姜常喜虽然不愿意收徒,也没想要先生把她贬低的如此稀松平常。
等小郎君走了,姜常喜进书房:「先生,明
日弟子就带着先生去打猎,先生您就知道弟子是不是只能等傻狍子自己凑上来了。」
跟着:「话说,着小郎君眼界还是不错的。」若不是身份不合适,姜常喜当真是想要收徒的。
先生:「不然先生我过去,把人给你请回来,你收个弟子。」
姜常喜那真是万分可惜:「那还是算了。」
你看姜常喜也知道,这弟子真的不能收。
不过等第二天送福慧回宫之后,人家小郎君就开始正式跟着姜三夫人学武了,没有师徒之名,不过有师徒之实。
姜常喜鼓动姜三夫人,不然坐实了师徒名分多好,自家圆圆姜姜多个师叔,那真的挺好的。
姜三夫人为了儿媳妇,哪能答应。这时候就看出来了,儿媳妇比闺女重要的多。
小郎君学的刻苦,练武辛苦,没少偷偷擦眼泪,不过人家坚持下来了。
姜三夫人对此,那是把小郎君夸了又夸,姜常喜说姜三夫人这是爱屋及乌。
姜常喜自己没少偷看小郎君练武,边上还说闲话,你说图啥呀,瞎练,我要是有这个毅力,我现在都是女将军了。
小行:「夫人,咱们没有这个毅力,咱们不能给小郎君添乱是不是。」
姜常喜:「你这丫头,站在哪边的。」
小行:「奴婢从小练腿脚上的功夫,知道练功不容易的。小郎君这般刻苦,奴婢很是尊敬。」
刻苦的人都值得认真对待。
姜常喜扫两眼,就走了,资质再好也没用,自己真的没有功夫在身,不知道教人家什么。
等询问姜三夫人的时候,人家姜三夫人说了,练武的资质,真没有,不过学个一招半式的,胜在防身。
姜常喜:「那他那么刻苦做什么?」多打击人家小郎君的自信心。
姜三夫人:「你当一招半式好学的,没资质,还不刻苦,怎么练武。」
姜常喜:「不是,娘,既然没有这个资质,你就让人去好好读书吗,何苦互相为难。」
姜三夫人:「那不成,那可是儿媳妇的侄子,想要学什么,我就得教什么。不能让我儿媳妇失望。」
姜常喜:「你这是帮你儿媳妇糊弄孩子。」误人子弟,还不如自己呢。
姜三夫人:「你这话说的就不对了,我是认真教的,怎么说糊弄孩子呢。」
就这么这位三郎君偶尔就过来姜三夫人这边学所谓的一招半式。
每次姜常喜都用可怜的眼神扫这小郎君几眼。注定学不成东西的。
第1152章 付小胖
其实这位天家三郎同圆圆一块学武的时候更多一些。
毕竟圆圆那边有自己的武艺师傅,人家是专业的,指点一二,比姜三夫人教学的本事肯定强。
姜三夫人那是有点不服气的,明明那些师傅打不过自己,可凭什么说那些师傅教的更好。
姜常喜安慰姜三夫人,打的好,不见得教的好,您就是属于打的好,实用。
姜三夫人这才开心一些,人家要的是对儿媳妇有交代。余下的都可以放一放。
至于到底谁教导了三郎君本事,姜三夫人不太在意。所以这小子在周府拜师,当真是有点崎岖的,好像都学了一点,可愣是没有个师傅。就像个旁听生吧。
三郎君在宫里长大的,本来就其他的小郎君心眼多。这点不一样,那真是记在心里了。不过一招半式也真的学到手了。学问上哪不懂,问哪,先生也好,师祖也好,包括姜三老爷还是姜小郎君都帮着解惑。
可就一样,得自己找方向。三郎君询问师祖:「可是因为他不受教,所以才会如此。」
师祖竟然说,这是因材施教。弄得三郎君以为自己想多了。
姜大人在宗人府站稳了,靠的是本事,招呼他驸马爷的是宗亲为了同姜大人套近乎,招呼一声姜大人的都是同僚,那是对小驸马学识,本事上的认可。
周大人从头到尾,笑眯眯的看着小舅子展露头角,按着自己的步子,不紧不慢的在翰林院也站稳了脚跟。
周大人自己都得承认,提前打过基础的就是不一样,若是没有在翰林院那三年,他在这边想要站稳脚定然比小姜大人要难的多。
毕竟人家小姜大人,那是驸马,身后有公主,有天家撑腰的,而他没有,当初在翰林院,一步一步那都是自己摸索出来的。其中的区别,周大人自己知道,看过周大人一路走来的姜小郎君也明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