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君的第一佞臣(514)
谢斌此时觉得四个人中大概只有他一个是脸皮薄的。
从先后拿下昌河和蛮国之后,大瑾一时风头无两。周边的一些小部族也都安分下来接连投诚,整个大瑾难得进入一段十分平静的日子。
八月中,正是金秋时节,大夏那边传来消息,打算派使团前来大瑾,修两国之好。
作为世世代代的劲敌,大夏和大瑾从来没有使团往来,有的只是刀光剑影、血海深仇。
大夏和大瑾的关系远远比蛮国和大瑾要恶劣得多。
蛮国只是惦记大瑾边境的几座城池,而大夏想得到的却是整个大瑾。
大夏的手段向来卑劣,不仅仅是在交战中,为了获得利益可以说是无所不用其极。
在嘉阳帝时期,也就是武德帝的祖父在位时,大夏曾经派遣一个训练有素的女细作进入大瑾。
当时的嘉阳帝非常喜欢微服出巡,那女细作就扮成江湖女子来到嘉阳帝身边,还来了一场“美人救英雄”。嘉阳帝对那女细作很是喜爱,甚至动了要将其接回宫中册封妃嫔的想法。
但后来嘉阳帝身边跟着的暗卫查出了女细作的真实身份,那女细作见事情败露,又没能杀得了嘉阳帝,便直接自杀了。
这件事令嘉阳帝十分愤怒,也让当时大瑾和大夏的关系降到冰点,险些爆发大规模战事。
而大夏诸如此类的小手段一直不少,他们在边境上不能越雷池一步,无法从北境军中手中尝到甜头,便一直使这些不入流的计谋。
而这一次,大夏有意派遣使团来大瑾,朝臣们的态度呈两极分化。
一方朝臣认为大夏这是怕了他们大瑾,在看到昌河跟蛮国的下场之后,大夏担心自己早晚被灭,所以才主动来示好。他们不妨接受。不管怎么说,对昌河和蛮国的战事,他们的军需消耗不小,也需要休养生息,若是能跟大夏就此和平相处也是好事。
然而另外一部分朝臣却认为大夏这是醉翁之意不在酒,佯装有修好之意只是为了麻痹他们,大夏一定另有算计,这次来他们大瑾指不定是有什么阴谋。
下头大臣们争辩得激烈,武德帝被他们吵得头疼,一挥手让所有人闭嘴。
“景王,你怎么看?”
宣景:“儿臣以为大夏极有可能居心叵测。多少年来大夏屡次犯我边境,北境的大小战事少有停歇的时候。且大夏野心昭然若揭,向来胆大妄为,如何会因为昌河以及蛮国被灭便害怕到想要我们修好?他们只会觉得应该想出更加稳妥、周密的方法来谋夺大瑾江山。这次派遣使团来大瑾,有可能是为了来打探虚实,想办法了解我大瑾如今的具体军事实力,也有可能是想试探我大瑾的态度,以便做好应当安排。”
“微臣也觉得景王殿下所言极是。”荣启站出来,瞥了一眼刚刚主张大夏该是怕了大瑾的那位朝臣,说道,“大夏又不是三岁孩子,如何能因为昌河跟蛮国被我大瑾攻占便彻底歇了动了这么多年的心思?他们只会觉得该趁早动手,免得之后我们彻底吸收了昌河和蛮国的势力会变得更加难以对付。他们迫不及待地要出使大瑾就有可能就是找个合适的契机全面发动战事,拖得越久对他们越不利。”
其他支持宣景看法的朝臣纷纷点头,他们也是这个意思。
大夏不是会轻言放弃的人,他们一定着急在大瑾彻底吸收了昌河跟蛮国的势力之前就做出应对。换成是他们也会一样。哪怕他们大瑾原本就对大夏没什么想法,但要是大夏吞并了昌河跟蛮国,他们也会有危机意识,担心下一个就轮到大瑾,更别说是本就对大瑾“惦念不忘”的大夏。
武德帝沉吟片刻,又看向谢恒:“谢爱卿如何看?”
谢恒冷冷一笑:“狗改不了吃屎!”
六个字,简单粗暴地表达了谢恒的立场。
有些朝臣脸色不大好,不过是觉得谢恒所言有辱斯文之类的。
边上荣启不断点头,“话糙理不糙。”
武德帝沉默半晌,最后什么都没说宣布退朝。
退朝后有几个朝臣围着荣启,问荣启猜测陛下最终会如何决断。
荣启摇头:“陛下的心思哪是我等随意猜测的?哎你们不如去问问谢大人,毕竟谢大人可一直都是简在帝心。”
众人转头去看后面走出来的谢恒。
谢恒抬眼与众人对视,嘴角一扬,露出个堪称“友好”的笑。
几个朝臣顿时一激灵,只觉得毛骨悚然,没有一个敢去问谢恒的,都低着头装作没看见。
荣启摸着下巴眯着眼,跟边上的谢斌说:“我这人是不是看起来太好说话了,看来还是得向谢四学习,一个笑就能把这些人劝退。”
谢斌没心思跟荣启开玩笑,眉心一直紧皱着。
荣启见状为不可查地叹息一声:“其实你不用想太多,没必要,你我都知道,就算朝堂之上一时没有争论出结果,但陛下还是会更倾向于接受大夏来使。估计用不了多久,陛下就会再度招几个朝臣进宫商议此事,不过被召进宫的一定是同意与大夏和谈的。”
现在虽说宣景基本上已是唯一且当之无愧的储君人选,但仍然有相当一部分顽固不化的朝臣反对宣景,很多人都是出于宣景是武将的缘故,还是担心他杀伐心过重。这一部分朝臣就最是赞同和谈,不管爆发什么冲突,只要有一点点可能和平相处的苗头,他们都愿意和谈,好像只要发动战事就能要他们的命。
另外从前的宣震党派和宣旭党派的不少人在向宣景投诚无果之后,也继续跟宣景对着干,反正他们觉得只要宣景上位就没他们好果子吃,那宣景赞成的事情不管什么他们都得反对。再说现在陛下看起来龙体还算安康,那不是还有五皇子宣临?五皇子虽说没什么权利在手,年岁上也稍微吃点亏,目前跟景王比是没有一点胜算,但只要陛下还在位,未来的事就还说不好。对于不被宣景接受的他们,宣临就是他们唯一的指望。
还有一部分人不涉党争,其中最突出的就是以阮相为代表的一派。他们绝对忠君,并不在乎日后宣景登基为帝会给他们穿小鞋,在他们看来,自己反对炙手可热的储君人选甚至是壮举,是大义。这些人也比较倾向于和谈,那是因为他们知道陛下不想大动干戈,他们的意愿会紧跟着陛下走。
这些人加起来在朝中的影响力也不小,再加上武德帝自己的意愿,故而最终肯定会同意和谈,接待大夏使团。
“这可怎么成?”谢斌眉头皱得更深,“陛下一心和谈,但大夏狼子野心,这一次派遣使团国来肯定有阴谋,陛下怎么就看不穿呢!”
谢恒:“很多位高权重的人都有这样的毛病,算不得刚愎自用,但在某些事情上就是只相信自己愿意相信的,只接受自己想接受的。陛下不想大动干戈,现在大夏表现出要和平共处的意思,陛下自然会顺水推舟地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