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大晋女匠师(118)+番外

作者:悟空嚼糖 阅读记录

“该我了。”司马南弟背对着木板站。

王葛:“啧,别踮脚。”

司马南弟瞬间矮两寸。

江同门乐得捧腹。

卞恣已经来到王葛斗帐里抽奖。谢据跟小老丈似的坐在案后,案上有个瓮,里头全是木片。诸同门都知抓奖规则,他就只看,没说话。

卞恣笑嘻嘻的在瓮里拨拉,仿佛有预感的抓出一个小木片。“有字!上头有字!三一?”

谢据眼睛一圆:“三一?卞同门,你得的是头等好奖哦!”

“真的!能比魏武纵横还好吗?”

王葛听到他们天真烂漫的欢呼,也跟着欢喜。为了自我进阶,她想出一妙招:帮人量身高,只量寸距。量完以后可在旁边瓮里抓木片,大部分木片是空的,但若有字,必中奖。

江同门跑过去了,司马南弟急坏了,一直往那边瞅。待王葛说句“好了”,她撒开小短腿就跑。

王葛的斗帐一角,横排三摞箧笥,目前每摞只有上、下两个。谢据取右手边下面的,搬到书案上,没打开之前,他也不知道里面有啥。这段时间王葛厚着脸皮讨了好多蜜烛,可见一直熬夜制物。谢据不心疼蜜烛,只心疼王葛这样忙碌。同时,也更佩服她的坚毅。他要向王葛学习,不能自负聪慧就懈怠学业。

司马南弟冲过来,盯着箧笥,都忘了自己也能抓奖了。

打开。

里头有四物,分别是木制的牛、马、猪、羊。每个都是用几块木板拼起来的,虽然能看出是牛是羊,但实在……不精巧、不好看。

王葛过来了,拿出木牛,再拿块光滑木板。木板一头底下担块木头,使木板倾斜差不多十五度坡。

将木牛放到高处,松手。

啊……

一声声雀跃欢呼,似乎能掀翻斗帐。

咔嗒、咔嗒、咔嗒……木牛笨拙的顺坡而下,两个横木板制成的牛腿,此时在小家伙们的眼里,再也不难看了!木牛自己会下坡,谁还计较牛到底有俩腿还是四条腿?

“为什么?”谢据把走到坡底后不再动的木牛重新放回坡顶。

咔嗒、咔嗒、咔嗒……

“啊……它又动啦!是武侯巧制的那种木牛吗?”

“为什么?葛阿姊,它真是可运粮的木牛吗?”

“自己琢磨。”王葛轻捏谢据的羊角髻,今早是她给他梳的头。唉,好想虎头,想得心都疼。她不再管几人,由他们或兴奋、或疑惑。把箧笥放归原位,她返回外头量身高的木板那。

其实这个木牛,是利用了物理中的“重力势能转化为动能”,外加平衡运用,才能使木制的器物在一定坡度向下行走。跟诸葛亮发明的木牛是两码事。

暂时没人过来,王葛用自制的长木尺比对刻线是否精确。木板两侧的底部有标记,不论谁来、从板子哪一侧标“寸距”身高,都是从相同起点开始刻线。所以用木尺一横,就知道两边是否能对起来。

如果一横,木尺是斜的,证明至少有一边出错了。比如现在,她右手边的寸距就出现了误差。

无论对错,标过的线段都要削掉,不然会影响她练习或下次的标记。也是现在来找她量身高的只有同门,若以后人多了,她得多楔几块长木板。

王葛刮完一边,回头瞧见谢据这几个小家伙都立在帐外,左夫子不知啥时候来的,蹲在地上“研究”木牛。

“夫子。”她赶紧过来。

“齁齁齁……”左夫子一遍遍放木牛,独特的笑声惊飞了猎鹰。“哎呀,王弟子,此物如何才能得啊?”

王葛腼腆道:“先量身高,然后抓……”

左夫子抬起左手,好似头痒般,用竹尺挠挠头。

“夫子可以先抓奖。”她立即改口。

“齁齁齁……孺子可教。”

司马南弟:“可是我们都……”

左夫子“咝”一声,又用竹尺挠下脖子。

卞恣接过话:“可是我们都抓了好些了,万一瓮里没奖了……咳!”

她给王葛飞个眼色:送夫子一个得了。

“卞同门说的对,夫子挑一个吧。还有流马、福猪、祥羊。”王葛打开箧笥。

左夫子合上箧笥,抱在怀,说道:“啊,我说呢,前日谢据管我讨一个箧笥,原来借你了。夫子也要用,今日正好归还。”

王葛和谢据几个面面相觑,都齐齐叹声气,垂头垮肩。

“还量身高吗?”

听到有人喊,王葛立刻来了精神。“量。”

询问者是清河庄的学童孟通。作为自家同门之外的第一个客户,王葛笑的眉眼弯弯,孟通相貌平凡,回以一笑时,能看出他是极为和煦之人。

他个子高,王葛划线划到快够不着时,去搬旁边预备好的石头。

“我来。”孟通哪能让小娘子费力,他刚搬动,司马南弟就认出他来了,问道:“师兄知道一加一等于三……几了么?”

第122章 122 拾薪易墨

孟通爽朗笑道:“哈哈,已然知道。《论语》有云,季文子三思而后行,子闻之曰,再,斯可矣。我既没做到圣人所言的周到行事,也不如季文子的凡事三思。读《论语》而不知《论语》,惭愧啊惭愧。所以,孟某还要多谢小娘子指教。”

这下轮到小家伙不好意思了,她抄着手过来,仰起小脸道:“不瞒师兄,其实最初我们都上王同门的当了。”她指指王葛,示意这就是“王同门”。

孟通又不是特意来量身高的,岂能不知王葛。因王葛已经在他脸庞附近标刻线,他目光直视前方,只是微笑,未再说话。

“量好了。师兄身高七尺十四寸。”

孟通揖礼后,并没远离。

不多时,他等的人来了,是刘泊跟另外三个同门,手臂间全都挽着麻绳。

五个清河庄的少年学子候在此不走,谢据望见这幕,叹声气。果然,王葛在他们期盼的目光中,暂停刻线练习,回斗帐把木尺往桉上一搁,拿上锯,朝他们挥手:“诸师兄,走。”

看护她的婢仆赶忙跟上。

卞恣也带着婢仆匆匆过来,婢仆臂弯同样挽着数圈麻绳。

司马南弟:“卞同门,你为何也上山?”

“我的墨块也用尽了。王同门,等等我。”

“哎?可是我有啊。”

谢据过来司马南弟身边,说道:“卞同门不会要你的墨块的。”

王葛这行人为何结伴上山?

原因是,秦古墓挖掘出的书简极多,诸学子抄录到现在,带来的墨块都已用尽。现在开始挖殷墟遗址了,谁也不知道会不会存在契文,契文何等重要,诸学子怎能不急。

因此,桓氏、王氏、谢氏三族同天发布“拾薪易墨”规则,以庖厨的一捆柴为标准,正式学童只要拾十捆柴,便可换一小墨块。

山背、崖上方、此处,共三大步障区。山背就是古墓所在地,桓氏大学、谢氏大学的学子几乎都在那处。清河庄大学的学子因年岁偏轻,分别在崖上方、下方两处步障区,不挨近古墓。

同类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