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大晋女匠师(174)+番外

作者:悟空嚼糖 阅读记录

次日,山阴县,彭氏匠肆。

五更时刻一到,竞逐赛的准匠师们就起了,按巡吏引导,吃早食、如厕一次,回制作区。

天才微亮,王葛先把所有工具磨利,再次确定制作步骤无错。开始锯木,先将刻着“雷”字的木块锯为两半。

两块木料各为正方,但厚度减半。把一块木料暂时搁置一旁,这块木料留着做外框。

手中拿的,再次锯为两半。这两块木料的尺寸就变成:横长仍为三寸,竖长与厚度均为一寸半(3.63厘米)。它们的竖长较五铢钱,各余出二分半有余(0.63厘米)。

三寸横长无用,锯成竖长的标准即可。

再锯掉多余的厚度。五铢钱的币厚不足一分距,雕刻“木钱”的厚度,二分距。比昨日刻“风”的木钱厚。

仍是不着急图案,先将两个木钱的轮廓雕琢出来。这回采取的是卡槽样式,即“次木钱”一圈外沿都凸起(相当于榫头),能卡在“木钱”四周的凹槽里。

雕圆形外廓,王葛习惯由下至上推凿。肯定要先雕“木钱”,确定凹槽的深度、宽度。

彭氏姊弟又来了,男童低声问王葛:“你刻新的了,昨天的是不是已经刻好了?”

王葛“嗯”一声,对女童示意,她要专心雕刻。

女童拉阿弟走,被男童生气挣脱。“我就看一眼!你要不给我看,我还来捣乱。”

王葛冷眼看他,熊孩子,原来你也知道自己在捣乱。她再示意工具伤人,谁知小童不怕反笑,叉着腰道:“我不信你敢伤我?”

他阿姊嫌丢脸,小声训斥:“你不走是吧,我走,我也再不跟你一起来了。”

“哎?阿姊等我。”

他阿姊等没等他,王葛不知道,但自此后,小童再未出现过。

王葛放下平凿,换针凿,一点点刮木屑,打磨凹槽。

再说那姊弟二人跑出制作棚后,小童正好看到大父、阿父、伯父、叔父几个都在休息区。唯大父跟匠吏坐的近,正和匠吏说话。

女童懂事的收敛步伐,温顺的坐到阿父后方。

小童则蹭着阿父,悄声告状,说有个跟阿姊差不多年纪的匠娘,拿刻刀吓唬他。

彭三郎君不在意的一笑:“知道了。”

“阿父不为我报仇?”

“你想咋报仇?”

“淘汰她。”

彭三郎君一副为难模样:“阿父说了不算。”

“那我找大父。”

“回来!到时再说。”彭三郎君一把将儿郎扯回来。这孩子啊,远不如他阿姊懂事。此回竞逐赛,彭家人确实能挑选出中意的一百件器物,但前十名次,仍是察验匠吏说了算。

再者,选谁、不选谁,对彭家一点也不重要,自家要那么多木制挂件有何用?还不是寻个由头,借机向官署捐资,买一个船肆名额。这节骨眼上,岂容小儿招惹是非!

下午,未初时刻。

程霜返回苇亭。将临水亭吏向佃户、贾舍村村民打听的各消息转述桓真。

“鼠大郎失踪前,每日都进野山,没有闲过。失踪的当天也进野山了,虽然没和别人结伙而行,但有人、也有贾舍村村民作证,确实看见过鼠大郎。”

“近几年鼠大郎没有偷过粮,也没跟任何人结怨。”

“贾家长房、包括贾风的独子,都很吝啬,没有佃农赞长房仁善,别的主家有时多给佃户口粮、或寒衣,可贾家长房从没赏过佃农。”

“咳……还得到个没啥关系的消息,亭长还记得去年落井的贾芹么?”

桓真眉头微皱:“记得。”此案已结,不可能翻出纰漏。

“有佃农说,贾芹跟贾风的独子贾蔚相貌有些像。”

“啧!”桓真一扬眉,立即想到除夕夜里给铁雷的银带钩。贾芹之母卫氏,在亡夫的坟堆旁挖了个深坑,把一对银带钩藏于内。此妇又恶又蠢,为了掩饰,拔了草栽在坑上。草根都断了,很快枯黄。

至于袁彦叔是怎么发现、何时把银带钩刨走的,桓真不知。袁彦叔把银带钩给他时,只说在哪个地方刨出来的,其余没提,桓真就没问。

对于难题,桓真喜欢自己思索、解开,不想通过别人的口。

申初时刻。

起风了,黄土欲将天地融为一色。

王二郎正在栽种萝卜,稍微一抬眼,眼里就被吹进土粒。王蓬把手搭在额头,一边过来一边喊:“二叔,你听周围的草,像不像在说话?”

“说些啥?”王二郎用胳膊蹭掉侄儿脸上的泥,知道阿蓬胆小,风吹草动声大了,就觉得草窝里躲着什么。

王蓬跟二叔挨近后,不再胆怯。“它们说,哗啦啦哗啦啦,嘻。”

“哗啦啦?哈哈,学你尿被褥的动静?”

“不是、不是。”王蓬乐的前仰后合,“它们是学我大母晃钱袋子的动静。”

“哎哟你可小声些吧。”王二轻轻揍侄儿腚一下子,“这话可不能让外人听见,更别让你大母听见。”听见了不得整日琢磨着藏钱呀。

“记住了。”

“唉,我记得以前有人说,在野山听到风吹竹叶,竹叶摇晃,全是钱的动静。结果怎样?还不是有人信了。”

“啊?然后哩?”

“然后……”

然后?王二郎怔住,不对!这件讹传是前世的事!不是今世!

第185章 179 憋屈

那个讹传,现在觉得可笑,当时他却和其他佃农一样相信了。最初是谁先乱传的?

王二郎眉毛拧的快左右互换了,也没想起来。算了,风更大,他也胆小,赶紧背着侄儿跑回家,俩人一路傻乐,吃了满嘴的尘土。

山阴县同样骤起大风。

彭氏匠肆的九处制作棚,虽都是用毡墙围建的,但内、外都用木架抵起,非常牢固。大风天更要小心火烛,每个制作棚四角各加两辆喷水柜车,都注满了水。

诸匠吏对彭贾人大加赞赏。

酉初时刻。

竞逐赛结束。

看出此次比试没上次在福履匠肆时受重视了,每个制作棚的察验匠吏只有一人,外加一彭氏族人。

但验器时间不慢,反而很迅速。

每个制作棚一百准匠师,十排制作区、每排十人。

每个横排,匠吏只走一遍,只留取一件器物,其余九人淘汰离场。

唯有主察验匠吏的名额多十人,正好凑足前百名额。

这过程中,察验匠吏沉默不言,凡被彭氏族人中意、驻足询问的器物,基本就是被留取的。

倘若一排里的十个准匠师,所制器物都精巧,仍淘汰九人。

这种评选方法仅对最终的“首名”没妨碍。

准匠师们辛辛苦苦两天,因商贾的喜好被淘汰也就罢了,可恶的是,有的器物彭氏族人都没拿起来细看!这也太轻视了,谁无怨言?谁不生气?

淘汰的准匠师们离开彭氏匠肆后,愤怒而啐:以后再不参加商贾举办的竞逐赛了,简直蔑视匠人至极!

轮到王葛了,跟在察验匠吏身边的,正是男童的阿父彭三郎。此人驻足,见王葛年纪这么小,顿时想起儿郎告状的话。

同类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