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给古人直播整活(4)

他看了眼右上角的观众数字:“正好我这直播间人多。你是哪个地方,把你的地名情况说清楚,借助大家的力量,给你捐个款。你看行不行?”

现在疫情这么严重,圭小宝是知道好多小商贩都倒闭,生意做不下去了的。这位农民老哥估计也是受了疫情影响。大家都不容易。他忍不住叹息。

“熬过这一时就好了。日子总要过下去是不是?不要怕,相信国家不会放弃你们的。”圭小宝给那位农民老哥打气。

他又翻译了几个弹幕,发现各有各的问题。有问他来自哪里,也有什么都不问,直接就骂他的。直播间人多了就是什么样的人都有。

被人无缘无故的骂了。圭小宝一开始还生气,后面竟然气不太起来了。

何必与傻逼论长短。

“真名就不说了,你们可以叫我小宝。我是哪里人啊?热干面吃过没有?就我们那里的。”圭小宝其实好久没回家了,上一次吃热干面还是上次。他都快忘记正宗热干面的味道。

“好了,不跟你们聊天了。”圭小宝其实也有许多问题,比如这么多人都是从哪里找到他的直播间的。但是他问了以后。有人说是捡到的。有的说是在哪里哪里游玩,结果它从天上掉下来。

圭小宝忽略一些人玩梗,他直播间的网友什么都好,就是太皮了。

总之他理解的就是,这个文明直播的官方应该是花了大手笔宣传了。然后吸引了一大波流量,又正好这个时候,就他在直播,于是就占了个便宜。

看来这文明直播还是想要做大做强嘛。说不定他以后还能混个元老当当。反正这便宜不占白不占。嘿嘿,爽歪歪。

圭小宝看了眼时间,发现在他不知不觉中,竟然就已经两个多小时过去了,竟然已经七点了。他甚至完全感觉不到时间的流逝,于是正色道:“第一次直播,我还是搞点正经的吧。”

要是熟悉他的人,一定会说,信你个鬼。果然接下来,他就一本正经的:“我给大家播个新闻联播。”

虽然没有再刷弹幕,但是圭小宝也知道直播间的观众会怎么吐槽。他把屏幕转到电视的画面上,然后旁边留个小窗口,露出自己一张端正严肃的脸。

“关心关心国家大事。”他捏拳头在嘴边咳嗽一声:“作为当代年轻人,怎么能够不看新闻联播呢?我可是新闻联播的忠实观众。”

镜头已经跳转到主持人播报新闻的画面。他一心二用,另一边愉快的刷起弹幕来。

不为别的,主要是想看看大家的才华。

才不是想看人跳脚又拿他没办法的样子呢,嘻嘻。

果然新闻联播一放,弹幕刷的速度都快了不少。他不可能全部拿去翻译,也翻译不过来。想着等下播了,他看能不能把这个翻译跟弹幕绑定,这样他就不用手动去翻了。累都累死了。

【小宝兄弟说得有道理,求人不如求己。神仙并不是万能的。虽然小宝被困于这小小的一方世界里,但仍旧有这样的观念,实在是非常难得。虽然你不是人,但却比人更通透……】

“你才不是人!”圭小宝不理解,前头明明还说得好好的,怎么突然就开始骂人了!

他并不知道的是,在他的观众眼中。他正被困在那巴掌大的石板,变成一张薄薄的会动的纸画。人肯定是没办法在这样薄的石板里生存的。如此艰难的处境,被困于石板里的生灵竟然不见丝毫苦闷,还笑着向他们问好。

这是怎样的身残志坚啊!

震撼古人。

而这样的石板,不是一块两块。刘于清的仆从发现的那一块只是那无数石板当中的其中一块而已。这样的幸运儿遍布这片土地的每个角落。有人惶恐,也有人狂喜。

有人视其为鬼魅,也有人奉其为神仙。

但也有人,用着超越当代社会局限的眼界,审视着这一切,甚至已经得出圭小宝也许并不是此方世界之人的结论。

而这一切不过是很短时间内发生的事情而已。

而身为风暴中心眼的圭小宝,则只是愉快的拿新闻联播水了一期直播时长。

虽然,他还没有成为一名专业的主播。但是已经深谙如何水时长的精髓(bushi)。

第3章 3 直播给古代爷孙带来变化

◎孙儿要发一千个弹幕~◎

“我国今年小麦同比增长百分之五……”

“下面播报一则快讯,近日新冠疫情再次出现反复,截止当前,林江通报3月14日本土确诊患者X人,无预兆感染者XX人……”

“林江自14日开始实行无预警封城,今天已经是封城的第二天。地铁等通行设施已经关闭,商场关闭。大家都在家居家办公,除了特殊的岗位还在工作,大部分人都在家不得外出。”

“关注国际形式,近日又一个西方国家向乌克兰开启人道主义通道……”

能在这傍山依水的远村拥有一套足有三进的大庭院,可不是一般人。更别说院子的设计更是出自建过皇城的春大家,

非达官显贵,根本就搭不上这样的人脉。凡事只要沾上京这个字,就比别处多了分显贵。只是这样的庭院里响起的不是丝竹绵绵之音,反而是新闻联播端正严肃的女中音。

院里种的海棠从围墙边探出枝头,小黄鹂倚靠在枝头上,好奇的往里望,似乎也奇怪今日这主人怎么不合琴吹箫,在搞什么名堂。

本躲在墙边戳蚂蚁玩耍的鬓角小童,听到声音嗒嗒的翻过门槛奔了进来,好奇的张望:“阿爷在与何人说话?”

小童叫的阿爷是个蓄美须的儒士,年方四十有余,姓邙,单名一个也,他有个号,叫怡然居士,文学造诣极高,不仅有诸多作品闻世,而且不乏绝篇,甚至一度使得洛阳纸贵,引发潮流,众人对其趋之若鹜,被称为“字字千金”,可见其影响力。

更关键的是,他还如此年轻。相比较其他头发花白的大儒,他甚至白头发都没见几根。

就连圣人都对他的作品赞不绝口,私下时时咏唱,甚至说出“我朝有居士,文学大兴”这样的话来。虽然有些粉丝滤镜,但也从侧面证明了他的实力。但是邙也主张自然随心,对朝堂不感兴趣。只想“采菊东南下,悠然见南山”这样的自由,不受拘束的生活。

当然,他肯定不能当面反驳圣人,让圣人难堪,所以在圣人读了他的作品,赞不绝口,被他的才华所折服,想邀约他去京城一见的时候,虽然他心里头很不乐意,但还是迫于这个封建时代的压力去了。

只是这位大兄弟不高兴,在京城的时候,还专门做了首闺房怨诗来暗喻强扭的瓜不甜。

这真可谓是艺高人胆大。人家皇帝又不是没文化,怎么看不出来他诗里的意思,但是谁叫这人实在是有才,就算是这种诗也写得极好,闺怨中的女子被强迫嫁娶的心思写得千回百转,让人心中不忍。

于是皇帝看了诗后,连叹三声,最后说我自是不能向王郎。这王郎就是那授“强瓜不甜”诗里头强人所难的角色。皇帝最后还是选择了放手,在跟自己心爱的作者面了个基后,就赏了一堆金银财宝,放人自由了——不过也有可能是因为邙也因为在京城,心情不好,作诗没有之前勤快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