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古代山居种田养娃日常(186)

作者: 随云溪 阅读记录

陈大山一直是主事的,就与沈烈道:“再走一趟,我们四家除了吃用的口粮,其他的就能搬完了,还能有些余力,各家今晚看看有什么别的紧要东西要带的,盐之类的,用坛子装好也可以先挑走了,正好走了这一趟回来再有几天就是除夕了,到时就把包袱什么的该背上背上,做个样儿从县里回村,正月初二就挑下一程。”

这是原就说好了的,第一程大家合力先运走七成,余下三成由卢家单独再往第一个藏粮点挑。

其实余下的那三成,除了各家各留下的一两石吃用的口粮,差不多也就是卢家的存粮了。

卢婆子闻言眼睛都亮了亮,终于,正月初二开始,她们家的粮也能转移了!虽然只她们自家人挑,相比众人一起挑的速度要慢得多,但卢婆子也没忍住心中激动。

桑萝脸上也露出些许笑意来,想了想,道:“正好,年前几天你们都回来了,咱们几家合起来以备年货的名义再去一趟县里,各位家里要是还有余财的话,留些许应急,其它的我建议再多备些盐或药之类的东西。”

想到卢家和施家的药材至今还没买上,便道:“银钱不够的话,看看有什么不好带走的,该当就当吧,真到乱的那天,咱们一走,村里的屋子,屋里的东西可就都不算咱的了,能多换些物资就多换些物资,盐存储得当能放许多年的,我不知道大乾国运会怎样,只是咱们都已经走到这一步了,何不就做好最坏的打算?历来王朝动荡如果发展到改朝换代那一步,必不是一朝一夕能成的,咱们,最好是做好在山中避居几年的准备。”

众人把这话都听了进去。

几年啊。

陈老汉点头:“确实是这样没错,几年能太平都算是运道的,这事得听阿萝的,大家伙自己好好想想,要在山里呆几年的话,各家可还缺什么,一趟都买了吧,备年货的当口,买着也不打眼,何况也就这几天我们能集齐青壮往县里走了。”

众人皆点头,一小家一小家凑在一处商量,不过屋子总就那么点大,谁都听得着,各家时不时互相给些建议。

说到最后,施二郎媳妇拉了大嫂甘氏去后院说小话,说的自然是她自家的兄弟还有甘氏的弟弟都跟沈烈学了些时日弓箭的事。

“为了稳妥,教的是弹弓,但换成弓箭也不难的,那药也给了,你二弟让我给带话,叫你安心。”

甘氏抹抹眼,直点头:“好,好。”

一样的情形,卢婆子和冯柳娘,周村正媳妇私下跟自家儿媳说,有的是去澡间方便,有的是去灶屋洗碗,借口不一,但全避开了王春娘。

正事议毕,次日要挑的粮食和干粮也都备好,也该让这些在山里走了十余天的躺下歇歇了,陈婆子几人就告辞离开。

路上,陈婆子小声提点卢婆子:“过几天都要回来,你们家春娘你可千万管好了。”

第一程的点王春娘可是清楚的。

卢婆子拍拍王婆子,笑道:“放心,这回我直接把人绑了嘴堵了,门再一锁,别说出门,就是她亲娘年前还来打转,我也叫她一声都吱不出来,再跟几个孩子说清原因,关系着一家人生死,都是拎得清的,让栓柱铁柱看着点儿,保管半点动静闹不出来,绝不给大家伙儿再弄出幺蛾子来。”

她是再不敢信王春娘了,不管她还犯不犯蠢,怎么保证,反正绝不给机会就对了。

一起走的施二郎媳妇闻言大松一口气,小声赞:“婶子,您真是明白人,有您这话我可是能安心过个年了。”

陈婆子失笑,施二郎这媳妇哪哪儿都好,就是这心直口快,嗯,这心直口快在这儿也怪讨人喜欢的。

第120章 福手福足/别前

王家确实如卢婆子所料,拿她们家的粮食当自有粮食看起来了,年前一天,婆媳二人算着王春娘怎么也该回来了,愣是又来打了个转。

王春娘她们当然是看不着的,卢婆子跟长媳好好说了番道理,然后把人五花大绑堵了嘴关在西厢放粮那间屋里,在粮架后边,被一袋袋粮食遮得是严严实实,栓柱铁柱还在边上陪着。

王春娘也知道,不配合的话后边逃难没她啥事了,说不准还带累儿女,也老实,听到外边自家娘和大嫂的声音,愣是半点动静没闹,听着婆婆把人敷衍走。

建业十一年除夕出了桩大事,两县之隔的绩安县,家住县外的一户大户,于除夕后半夜满门被屠,钱粮被洗劫一空,流民所为。

正月初二,消息传到祁阳县,县里的百姓白日里也门户紧闭,街上再看不到多少行人,纵是有也是行色匆匆。

祁阳县令和县里的部分大户,尤其是住在县外的几家大户,关乎自己生死了,终于把各自心思收了收,顾不得县衙还没开印,凑在一起正经商量了城外流民的安置问题。

各家都出了些血,县令也许出去了一些好处,正月初三一早,衙门的人就在城门外贴了布告,凡是愿意在祁阳县落户开荒的,丁男能领得一石粮,未成丁的能得半石。

一人一石粮!

放在这些个流民手中,省着吃,掺着野菜草籽去吃,能熬过一年多了!

这一回围在城外的流民沸腾了,纷纷凑上前去问给多少地,分他们落户到哪里。

县令也不是傻子,这几百流民自然是得打散了安置,所以十里村也被分来了两家,桑萝只庆幸,不是分在她家周围,不然后边有点小动作都很容易被人觉察。

流民虽散了,县里的人精神却愈发紧绷,但有往其他州县去的,少不得被围住问各种消息,而传回来的消息,也一日赛一日的叫人惶惶难安。

东福楼是县里最大的酒楼,自然也是祁阳县的消息集散地,而能来往东福楼的,消息路子更是比大多数人都更广。

河南道有人反了、山南道有人反了,陈州被围,反兵冲进了城,某士族旁支举族被屠戮,某庶族大户阖家被杀。

流民一旦成了反军,似乎就专盯着这些士族庶族动手了,恨不能喝其血食其肉,不,或者根本的原因是这些人家藏的钱粮也最多。

所以他们在东福楼听到的消息,但凡哪一州哪一县被反军冲进去,最先遭殃的绝对是州县里的大户,除非本身实力极为强悍,否则倒比普通百姓还要惨烈。

而听到的消息中,被灭门的人中实力不乏比王家强的。

许掌柜一日又一日,听得是肉跳心惊,原本给妻儿老母安排的退路,如今竟也觉得岌岌可危起来,连做了好些日子的恶梦之后,牙一咬,竟匆匆又回了歙州。

……

这是县里有消息渠道的人承的压,对于近来已经轻易不敢外出的乡民,因为什么也不知道,日子反倒还算安生的过到了二月初一。

二月初一,无事不进村的周里正来了,熟悉的锣响,熟悉的布告。

提前征税,又见提前征税!建业十二年春,开始征建业十三年的秋税,这一回就是周里正,脸上也终于有了人样,不再轻飘飘一脸无所谓,也终于觉得那布告压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