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举养崽日常(84)+番外
老妇人咧出一口黄牙, 把着小孙子的肩膀:“我这不是想让长兰赐柱儿一点文气嘛。你看长兰从前也是不着调……”
杜老娘一张笑脸顿时就耷了。
花婆婆面皮一颤, 慌忙改口:“我说错了说错了,长兰是浪子回头金不换……”
杜老娘忍无可忍:“长兰从小就好, 哪浪了, 用他回什么头。”
花婆婆缩了缩脖子,杜长兰无奈打圆场, 说几句场面话糊弄过去,又摸摸柱儿的头:“愿你以后聪明伶俐, 才思敏捷。”
柱儿听不太懂, 但好看的人总是会让人喜欢的。柱儿把着杜长兰的手,也朝他笑。
此时一位衣着体面的老者登门:“敢问此处可是杜长兰杜相公的家?”
院里玩耍的小辈们上前, 杜成礼拱手一礼:“不知老伯寻我小叔何事?”
“此乃兴平镇里正。”老者身后的年轻男子道。
这厢说话的时候, 杜蕴跑进堂屋传信,村长和杜老爹赶紧起身来迎。
“有失远迎, 里正勿怪。”
“不妨事哈哈。”
里正望着人群中最清俊的年轻男子:“这就是杜相公了罢。”
杜长兰拱手行礼,里正避开半个身子:“杜相公折煞老朽也。”
众人迎着里正进屋,落座后他笑道:“杜相公, 老朽此次来是有一件喜事。”
他从怀里取出一个荷包:“杜相公年少英才,这是老朽代表兴平镇的一点心意。”
众人惊讶的对视一眼,杜长兰略略推辞一番收下了:“多谢里正。”
里正颔首,他身后的年轻人奉上薄礼,里正道:“这是本地乡绅的一点贺礼, 杜相公莫推辞。”
他同众人寒暄片刻,这就走了。
匆匆来, 又匆匆离开。只为送一份礼。
涉及钱财,其他人也寻了借口离开。杜家人关上院门,这才打开荷包,里面有六两碎银。
薄礼是文房四宝和扇子书籍等读书人的用具,价值五六两。
杜大郎喃喃道:“没想到念书虽然费钱,也这么容易挣钱。”
一下子就回了十二两。
杜长兰笑道:“改明儿我回若河县办理秀才文书,还能从官府再领六两银子。有秀才文书后,以后我出行,不必开具路引。
镇上给他的奖励,其实都是比着官府来的。
杜长兰给家里人解释:“我是院案首,即廪生。每月有会课银,八钱银子,俸米四斗。且每年有膏火银,即灯油补贴。县学每三月举办一次季考,每次名列前茅亦有奖励。一般在三四两银子。”
杜家众人脑子晕乎,心里只有一个念头,好多钱,好多好多钱啊。
然而杜长兰话锋一转:“不过若是三年都不及格,会被剥夺秀才功名。”
众人心里一紧,“那之前的努力不是都白费了。”想想都可惜。
杜长兰压低声音,眨了眨眼:“朝廷确有规定,但规定是死的。有脑子聪明的去活络一下,官府也就睁一只眼闭只眼了。”
“呼!那还好……”众人松口气,也不知道这口气是为谁松的。或许是杜长兰,又或许是以后的杜成礼或者杜成亮。
杜长兰将里正给的钱和乡绅给的薄礼,推给他爹娘:“这算是补贴之前我去郡城的花销。”
杜大郎莫名心虚,低下了头。张氏也眼神漂移。
杜长兰视若无睹,继续道:“县里的奖励我就自己留下了,往后文人之间来往,少不得开销。再者,严先生和李府那边,我也得备上礼品道谢。”
“应该的应该的。”杜大郎夫妇忙道。弄的杜二郎夫妇诧异的看向他们。
杜老爹和杜老娘也道:“长兰,你先顾好你自己,不必太顾忌我们。家里的日子还宽裕呢。”
王氏欲言又止,宽裕什么啊,小叔子去一次郡城造三十两,虽然最后回血了,但是她的儿子未必有小叔子的运道。
家里多备些银子总是好的,将来她儿子一次不成,还有重来的机会。
但这种丧气话,她是不会说的。但得提前备着。
杜老爹和杜老娘将银钱收拣,杜长兰看天色还早,进厨房手脚麻利的弄了一个“刀头”,惊的杜老娘来撵他:“你男儿进什么厨房,快出去。”
杜长兰打哈哈笑,一刻钟后他提着竹篮,带着杜蕴,去祭拜小孩儿的亡母。
他们备了一块方正的臀肉,并点心果子共四样,以及两杯酒。
东西摆全,杜蕴跪在亡母墓前烧纸,周围并无杂草,想来平日里杜家人时不时过来打整。
天空湛蓝如洗,山风怡人,远处的虫鸣鸟啼都带着别样的韵律。
杜长兰靠坐在树根处,静静看着儿子,听小孩儿絮絮叨叨讲述近来的琐事,“娘,我爹今岁去郡城参加院试了,我同他一道去的,我没有添乱喔。”
“爹十分厉害,考了院案首,文英伯伯说爹凑成小三元,听起来就很了不起…”
“我也有好好念书,现在学完四书,诗经也学了一半,爹说我写的字很工整,以后再练练就同他写的差不多。到时候我模仿他的字去骗人…”
杜长兰:???
你好歹也背着我谋划啊。你这样光明正大说出来,会显得你爹很呆哎。
小孩儿碎碎念一堆:“…大伯伯在郡城买了时兴料子倒卖,我看见他赚了一两八钱,但是他没有把这笔钱报公。”
这也是为什么之前杜大郎夫妇心虚。
杜长兰:“??咳咳咳。”
小屁孩儿顿时闭了嘴。
杜长兰心累,深感小孩儿当反派都是最低级那种,得空就将心里话逼逼叨叨出来。不打自招了属于是。
待到纸灰落尽,杜蕴磕了三个头,牵着他爹的手欢欢喜喜离开了。
盛夏时候万物疯长,山坡上的野草足有半人高,几乎掩去杜蕴的身形。
杜长兰俯身一捞,小孩儿顺势奔他怀里,还自己调整了一下姿势,他依恋的靠在杜长兰肩头,柔情款款的望着杜长兰:“爹,我好喜欢你啊。”
杜长兰垂首看他一眼,哼笑一声:“爹也喜欢你。”
杜蕴顿时乐开了花儿,又活泼起来:“爹,在郡城的时候,李伯伯跟你说了什么?”
杜长兰健步如飞,间或有残枝扫过他的身侧,杜蕴伸手帮他拦,听见头顶响起含笑的声音。
“李大兄想邀爹一道儿参加乡试。”
杜蕴顿了顿,随后点点头:“原来是这样。”
这就说的通了。为什么李伯伯突然对他爹亲近,还主动护送他爹去参加院试。
忽然他手背一痛,被锋利的草叶子割出血痕,杜长兰叹道:“好好待着。”
小孩儿应了一声,过会儿又仰起小脸问:“爹为什么不去。我觉得爹肯定可以考上。”
“我并没有十足把握。”杜长兰坦诚对儿子道。没有把握占据头名。
况且秋闱之后有春闱,全国人才汇聚一地,只要前三百,那又是多小的概率。
古代科举学文,可谓将此运用到极致。科举越往后,考的内容就不再是死的,而是“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