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医救不了大汉(基建)(561)
可惜,只延长至十八九岁,能有什么用呢?
“咳。”
同为九卿的少府轻声咳嗽了一声,将众人的注意力吸引到自己这边,他道:
“既然如今还有百万户的空余,那还当以增加人口为主,不必废除此条国策,只将年轻稍微往后调整一些,周礼曰女子二十而婚,再延长些父母为女儿觅得佳婿需要的时间,将罚税的年龄定为二十二…三,二十三岁,如何?”
迅哥儿的拆窗理论来的如此之快,刚怼完太常,少府便已经给出了延后的办法,甚至还是踩着韩盈的心理底线来的,这有些巧,却也不例外,因为从如今的生育角度来说,最晚只能是二十三四,再晚顶多就只能生一胎,而以如今的夭折率来说,失独的可能性太大了,那对家庭,尤其是嫁人的女性来说,打击可不是一般的沉重。
只不过,她设置的底线是最差情况,现在明显还有的谈,那何必这么快松口呢?
“此话不对。”
这么打算的韩盈,直接否定了少府的提议:
“如今的国策,绝不能以继续督促人口增长为目的,就像我刚才算的那样,人口基数越大,人数翻的也越快,就算如今土地能够承担五百万户的人,可达到这个田地供养巅峰的数值之后呢?再出生的人要怎么办?”
说到这里,韩盈的神色越发严肃起来:
“人口的增加,不会像我算十五年翻上一番那么简单,而是每年都会有人增加、成年,处于其中的农人并不能直观的看到区别,他们只会感觉地种的粮食不够吃,周围人越来越多,因为粮而产生的暴力冲突越来越多,以至于需要结社自保,这会倒逼无粮之人聚集成匪,到时候,社会动荡还只是小事,若是有人刺激,让他们铤而走险,将矛头对准有钱有粮的人——”即便是没有准确的指出来身份众人仍旧明白韩盈的意思刚才制止韩盈的卫尉最无法接受这样的推论立刻反斥:
“这简直是危言耸听!”
“卫尉应该不用听我说瓠子口决堤后江淮十六郡出现什么情况了吧?”
秦末已经有过一次农民起义韩盈也不用费尽心力解释她只是很平淡的说道:
“对饿疯的人来说没有什么比吃饱活着更重要。”
卫尉愕然随即便是良久的沉默。
其余众臣互相对视发觉他们也无法反驳这点。
土地能产出的粮食就是有限如果任由百姓无序繁衍那的确将会超出土地所能承载的限度而这部分人又不会主动死去那肯定会出现动乱这——
以往怎么就没有这样的麻烦呢!
“我大约是明白了韩尚院你是想从控制女子婚龄来控制人口增加的速度。”
一直未曾开口的宗正皱着眉头:“可此事极难寻常农家很难将女儿养到二十三四的年纪再出嫁还不如继续维持十五不婚罚税这更能遏制人口的增加。”
我去你大爷的!
韩盈被对方禽兽般的发言震惊的什么话都说不出来好家伙真是好家伙不想努力活人那就逼人去死?
这究竟是什么畜牲竟然能在朝堂上呆着!
不行拿他和畜牲比着实侮辱畜牲了不能气被这种人损害到自己的身体太不值得了。
韩盈深呼吸很快让自己平稳下来斥骂道:
“言之无物疑汝有疾尔!”
“韩盈你——”
“我什么我?”韩盈完全不掩盖自身的厌恶:
“你以人为畜毫无德行可言!其无智更甚!五税律至今人口能将人口催至四百万有余继续推行人口难道就会停止增加?更不要说此举会让大量女子死于孕产不知多少男子因此无妻婚配、无子奉养这群没有身家恒产和未来所希的人
想做什么恶行就差一个念头而已!”
第330章 后调十年
如果将这片土地的王朝看成是一个人的话,那西汉这个朝代,无疑还是不够圆滑,不会用各种柔和语言为自己粉饰的青年。
现代建国那么久,还有大把的清朝人活着,如今看似离战国很远,可算算时间,其实还没有过去一百年,诸卿中还有不少能够世袭罔替的列侯,这样的环境和身份,出来几l个不把底层人当人的简直不要太正常。
甚至往后到暮年的明清,别说几l个,是整个官僚集团九成九的人都是衣冠禽兽,只不过,他们的话更好听,叫‘苦一苦百姓’,叫‘贞洁牌坊’,还可以睁着眼说‘千古一帝’,至于背后的究竟积攒了多少血泪,他们怎么会在意?
至于宗正和太常,这两个人说的话是很刺耳,难听,不当人,可不代表列卿就是反对他们的存在,毕竟,沉默的含义实在是太多了。
好在,如今终归是有涉及根本利益的难题在,性命面前,还是能让朝臣中的部分人警醒的。
就是这个警醒的方向嘛,还是有些不受控制。
“韩尚院所言危害甚重,只是这令女子晚婚晚育来延缓人口增加,我看效果也不算多好,普通农家哪会将女儿留至二十三四方才出嫁?”
想要交好,也不意味着会完全赞同韩盈的政策,当然,也不会完全否定,大鸿胪捋了捋自己的胡子,气定神闲的开口道:
“想要做成此事,必须要以利诱之,以威罚之,实施起来极为复杂,依我看,这政策得到人口即将达到顶峰前二十年,又或者十五年时实施为佳,而且还得看那时的情况如何,至于现在——陛下有意向四夷动兵,尤其是北部边郡,若能将匈奴肃清,这多出来的土地能养活的人,怎么也得有个几l十万上百万户吧?也就是说,如今还是不需要调整百姓生育子嗣数量的。”
说到这里,大鸿胪顿了顿,他看了眼韩盈,又继续说道:
“不过,女子多死于孕产,以至阴阳失衡着实是件大事,我听闻如今各地方甚至有兄弟共妻,典妻于他人孕子的行径,简直于蛮夷毫无差别,着实于礼不合,有伤风化,还是将年限延后,让女子晚些,于十八九、二十岁出嫁,以减少伤亡,也是件利国利民之举。”
“正是如此!”
大鸿胪的提议算是中和了双方意见,对干过基层(相对朝中大臣)的延尉张汤来说,已经算是能够推行的条律了。
底下的百姓更多是靠着过往经验生存,没有好处和逼迫,那他们基本上不会改变旧有的习惯,只废除律法,没有别的干扰,那即便是地方官吏也出了大力并不利用此事牟利,只将其说给百姓,那不会有多大的作用,得加上那些深入到各村的女医也努力宣扬女子早孕的危害,这才能将年龄延后个三五年,也就是十六七八嫁人,再往后拖,那是万万不可能的,家里没粮多养这么一个人,不把女儿嫁出去,儿子怎么娶妻?
十六七的女子孕子,生产上的风险终究要比那些十三四的女子少上一些,活下来的这部分人反而会生出更多的人口,这和韩盈限制人口增长的提议完全相反,想达到限制人口增长,得把年龄调整到二十婚育,这中间拖的三年,只能靠律法处罚或者给好处才能做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