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谈,就谈了小半夜,贾政和王氏鸡同鸭讲,也是聊得火热。
于是第二天二房的老爷太太顶着黑眼圈,倒是和花田庄子的滚滚有些像了。
…………………………
“父皇……”
“好好说话,一把年纪,儿子都会跑了,还做这个样子,知不知羞耻?”老皇帝看着拉着自己衣摆的十六,顿时觉得头疼——自从老十五被找回来之后,小十六就无师自通了新技能,动不动就装可怜。
【不过和十五的身形比起来,小十六装可怜确实要顺眼多了。】老皇帝口是心非地想着。
“父皇,你看,宝玉真的还不错吧?”
“唔,凑合。”
“父皇……您看,能不能……”
“小十六,你要记得,你现在是太子了,凡是不可按照自己的喜好来,贾瑛再得你心,也不要表现出来,不然,于你、于他,都不是一件好事。”
四天后,金銮殿。
武科(举)殿试正式开始。
作者有话要说:关于智齿,我前年疼得发烧,太阳穴抽抽,去拍片过,当时片子里就有第四颗,我想着它估计不会出来了,然而我天真得很……它不肯放过我。
另外,三颗长好的都没歪,也没蛀,医生说可拔可不拔,我怕痛,于是就……
然后昨晚去做了个背,美滋滋准备回来码字,运动。结果上了车,一转弯,咕噜噜,遮阳板开始漏水咯
我一点也不惊慌,因为,这就是天窗通气孔堵住了,小毛病。不过大晚上人家修车店收了我五十,以前都是二十块的……心塞
强烈建议,天窗这玩意,真的没啥用,我以后换车就买无天窗版的!口享!!!
今天中午买了肉丝炒米粉,吼吼,木有给我放肉丝!我真是醉了
另,下午有老外下单,小三万,聊胜于无吧……
刚才套路又来了,隔壁老板娘,店租给别人的,说来看看我,然后拿出权健卫生巾说给我用,我朋友圈有人做的,拿出来给她看(证明我有上线,其实并没有),后来她和我聊天几句,又把卫生巾收、回、去、了……
死命存稿中,29号搬家,30号陪妹子们逛街。我得最起码有两天的存稿……压力好大……
第124章
宝玉殿试的前几日, 日日都被府中长辈们嘱咐觐见的礼节,如何走、如何躬身、如何退等等,恨不得叫宝玉练了一遍又一遍,生怕他最后上了金銮殿有个失仪之类,功亏一篑。
到了昨个儿夜里,就连送上来的晚饭都是最最温和滋补的食材,五月底的时节了,一点生冷的都不往桌子上端, 奶/子都是温热的, 就担心宝玉吃着什么不得意的, 第二日会有不便。
而今早上, 寅时未过,院子里的下人就悉悉索索地起身了,再不多时, 几个院子的主子也都醒来了——哦,大房贾赦院子除外,大老爷天天都是日上三竿才起来的, 昨个儿虽然心想着早点起身做做样子, 可是和丫鬟胡闹了半宿, 还是没能早起。
宝玉给老祖宗和老爷太太请了安, 被老祖宗和王氏检查了好几遍穿戴, 贾政也别别扭扭地拍了拍他的肩膀,贾珠冲着二弟温和笑笑:“别紧张,你行的, 和往常一样就好。”
急匆匆从大房赶来的贾琏捶了捶宝玉的胸膛,咚咚作响:“好样儿的呀,我琏二也要有个状元弟弟了!”
贾母抚了抚额:“可别在外头说这么轻浮的话,叫人听见了,无事也要搅三分事。”
王氏则是心疼宝玉:这琏二,下手没轻没重的,也不知道宝玉疼不疼?
探春、惜春和黛玉都是住在贾母院子里的,自然也不会漏过今天这样重要的日子,早在五月初的时候,就开始动针线,现在宝玉身上的腰带、鞋子都是两个妹妹做的。原本黛玉小时偶尔(极其偶尔)也会给宝玉做点荷包什么的,但是因为第一黛玉针线慢,第二宝玉从小就有避嫌意识,第三如今两人定了亲事黛玉就更加不好随便送针线给宝玉了……所以宝玉如今身上倒是没有未婚妻林妹妹的针线了,只腰上挂着的碧玉挂件是林家送来的礼。
说是林家送的礼,也只是林如海每逢年节就打发船只来京送来的,到京城之后如何分派其实都是由黛玉操持,故而黛玉一眼就认出了宝玉的碧玉绿竹节坠子,正是自己给宝玉挑的端午礼,于是悄悄咬了咬嘴唇:也许只是伺候宝玉穿戴的丫鬟瞧着这节节高升的好兆头才挑的吧……
再接着,宝玉也就被只准喝了两口浓茶,吃了一块熬饥的红枣糯米糍,这是为了避免在殿试的时候想要去‘方便’。虽然先前宝玉见过陛下也有两三回了,但是今早上的和从前又是全然不同的场景,自然要小心谨慎。
带着阖府的殷切期盼,宝玉上了马车。
远远望去太和殿朱墙金瓦,迎着朝阳,流光溢彩、熠熠生辉;随着引路内侍官和禁卫一路走来,走过汉白玉台阶,走过雕刻图腾的柱子,清晰可见屋顶的仙人走兽,
这就是皇宫,这里有……人人都至死追求的……权力!
一众武贡士都是崇敬、敬畏的神情。
本届恩科共有武贡士五十五人,贡士在殿试中均不落榜,只是由皇帝重新安排名次,所以不出意外,武进士(加武同进士)就是五十五人了。
朝会之后,在太和殿外等候多时的武贡士们终于被传召进殿了,此时殿内除陛下、太子殿下之外,另有两位阁老、六部尚书、翰林、御史(在此一提,原本肃亲王监国时候辞官回家的刺头李晏又官复原职了,今日赫然在列)和本届武科举的考官。以内阁、翰林、詹事各部院堂官四人为读卷官,兵部堂官为提调官,御史为监试官。
当然,禁卫军、弓箭手悄悄布满整个殿内是少不了的——不怕一万就怕万一啊,这些武贡士都是可以以一敌十的好手,万一心怀不轨暴起行刺……简直可怕!
这事儿前朝也不是没有过这样的事儿,还有文科举的探花行刺前朝末帝呢,虽然也没成就是了,不然也没今上啥事儿了。
鉴于此,就算参加殿试的贡士们祖宗八辈儿都被查过,也不能掉以轻心。
反正宝玉是听到殿内的呼吸声、心跳声不下二三百人。只是不知其余贡士们察觉没有。
殿试由皇帝亲自主持,第一日考策论三道,第二日考马步箭弓刀石。
众贡士参见陛下之后就被引到一旁的空位上依次坐下了,只待发卷子和笔墨。
武科的策论自然不是从儒家典籍里找到,而是从前头提过的《武经七书》中捻题,由兵部选题,然后皇帝钦定三条。
本朝吸取前朝经验,将武科举授权与兵部而非礼部,改变了从前武科举“以策对为去留”的畸形选才方式,并且放低了对策论的要求,譬如说只要言之有物,卷面整洁,那么书什么字体、如何遣词造句都可以放宽要求。
总的来说,如今的规矩就是武殿试虽先试策论,后试技勇,但是录取名次先后,却以技勇为主要,策论为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