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红楼同人)红楼之不要拦着我上进(297)+番外

平日因为十三香买卖,见面次数多了,三回两回的,就越发熟稔。

基本都是薛蟠来荣国府。这呆霸王别看绰号里有个呆子,有时候也实则是不笨的,他晓得他那个表姐醋着呢,要是琏二表哥总是往外头跑,还叫有身子的表姐猜忌,不如自己多来来荣国府,也可叫外头的人看看,咱们薛家虽然搬出去住了,可是和贾家的关系并没有疏远了呢!哼哼哼!

贾琏安慰薛蟠,这便是好事多磨吧,两位并不是直接表亲的表兄弟在贾琏的屋子里,打发了伺候的人,面对面地长吁短叹,日经叹息一下生不逢时的葡萄酒,又小声猜测一下年后宝玉会不会升官云云,磕完了瓜子才散。

王熙凤先前倒是有喊琏二身边的小厮去问话,就怕这两个东西狼狈为奸,虽是正事干了几个月,可万一呢?要是一个原形毕露在国孝期间搞出什么丑闻,那可是掉脑袋的!

不过近来也不知怎么了,琏二身边的小厮开始变得‘忠贞’起来,向他们询问爷们在外头的事体是越来越难了。此为后话。

…………………………

叫宝玉来说,虽然老皇帝死得挺冤,但是朝中大臣也没有显得很惊惶的样子。

因为一来国有储君;

二来储君之外的皇子基本都主动或者被动地没有夺嫡的条件;

三来……大行皇帝都七十多啦,说句不客气的,阁老都被他熬死了两批了,他活到这岁数,这辈子怎么都不算亏。

又有,好大喜功十多年的老皇帝,终于临死前清醒了一趟,亲手废除了他立下的分封制,免得藩王日后势大成为国中之国,疆土四分五裂。要知道,卫阁老在执笔的时候,写到这一段,就比平时更下了三分的力,而蔡阁老,更是在心里喊了一声好:藩王这样助长野心的制度,到底太初元年谁给提的建议?还真是……臭棋一招!和前朝非皇姓不能封王以及节度使制度一样坑。

…………………………

初一来找他的时候,宝玉还在愣神呢。

他已经在乾清宫偏殿轮值好几夜了,无他,因为那小太监行刺一案还没结,平安大总管带着慎刑司的人正在清理宫中可疑人物,这时候警醒着些总是没错的。

虽然能够去禁卫值夜的房间休息,但是这么多年精细生活过下来的宝玉或多或少都有了一点洁癖。

他觉得自己可以忍受野外行军、风餐露宿,甚至于因为有了内里,可以打坐调息,几天几夜不合眼,但是值夜屋子里那明显不是日日换新的被褥,叫宝玉有一点膈应……

“贾大人。”初一一脸担忧,现如今,他也是炙手可热的人物的,不出意外,日后就顶了平安的位置,将要成为乾清宫的大总管。

宝玉与他点头示意,并询问有何事。

“殿下那边,已经好多日没吃什么东西了,奴才真是担心,这样下去,殿下的身子会垮了呀。”十六还未登基,这时候依旧被喊做殿下,其实含糊着也可喊为陛下了。但是因为治丧第一天,有那自以为聪明的宗室对着十六喊陛下,然后……就没有然后了,十六着人把他赶回家,并撸了爵位。遂往来宗室、勋贵、官员知道了新帝的态度,依旧未改口。

至亲离世,总是叫人心碎欲绝的,尤其老皇帝对十六确实是从始至终都是一个慈父。虽然,于宝玉而言,太初帝是比公共被褥还叫人膈应的存在,但是之前那些事情,那些锅,十六确实无辜。

“我得空了会去劝劝殿下。”

“谢过贾大人。”

得空二字并不是托词,太子殿下午时领着一众皇亲国戚、家国重臣祭拜过太初帝之后,又去偏殿抄经书了。

宝玉便在这时上前几步,侧身站在十六左后方,弯腰递过去一个荷包。

很眼熟的荷包。

从前十六的长子亮亮贪玩,从宝玉腰上硬是抢下来过一个。

木愣愣的十六这时间居然想到:【哦,原来宝玉佩戴的荷包全部是一个样式的。】

“什么?”十六张嘴,声音嘶哑。

“初一来找我,说殿下多日不肯好好进食了,难道是要陛下看到您哀毁瘠立的样子么?”

“我吃不下,宝玉。我吃不下……”十六左手握拳捶捶胸口,“这里被掏空了,什么也吃不下。”

“我不勉强您吃饭,但是这荷包的参片您拿着,每日含两片,别把自己累垮了。行么?”

一滴墨汁滴落在十六方才抄好了一半往生经上,他怔忪了一会儿,搁下笔,将沾了污点的宣纸拿开:“你搁在这儿吧。”

“好。”

宝玉告退。

十六再次提笔,心神却乱了。

他想到了父皇生前说的蛊虫的事儿,提着笔,半天没有落下。

…………………………

宝玉劝说完十六之后,不免也担心,天寒地冻的,老祖宗是否吃得消……不过想来有初一那边吩咐人照看着,又有老祖宗等三人也带着参片,应该问题不大。

说起来,王氏见到切片之后直径超过两寸的参片,眼珠子都要出来了:老祖宗的好东西可真不少!这人参最起码得上千年的吧……

二十七天,很快就过去了。

太初四十三年的新年,整个京城都是冷清清的。

没错,正月初一,新帝的示意下,不改年号,仍旧沿用太初,这也是三年无改于父之道的一种表现吧。

作者有话要说:晚安,来自肩膀酸的糯米君。

第149章

太初四十三年, 正月, 新帝的登基大典正在紧锣密鼓地筹划中。

虽然按照十六的意思,一切从简就行了,但是一众朝臣和礼部官员怎么能答应?泱泱大国、万邦来朝,帝王继位的仪式有多少人看着呢?若是太过寒酸, 指不定周围那些狼子野心的外族人就觉得大明如今换了个郡王, 虚弱好欺负了。

开坛祭天、告太庙……光看着礼部拟出来的流程, 按照先帝登基时候的章程,拟定参与的百官等等, 就可以想象登基大典会是如何轰轰烈烈。

十六看了几眼就觉得眼花,对着礼部尚书上来的折子就一个批复要求:不要铺张浪费。

礼部尚书看着陛下的批复, 捏着胡子去和左右侍郎商量, 倒是叫礼部的人想起多年前工部传过来的小道消息, 说那时候陛下还是才被先帝封的苏北郡王,工部在设计建造京中的苏北郡王府,也就是如今的潜邸之时,被硬生生砍掉将近一半预算, 把工部的人都愁死了。现如今,陛下三令五申不能奢靡,又把预算砍了一半,不用从钱袋子里掏太多的钱出去, 户部尚书是高兴坏了,轮到礼部来头疼啦。

当然,谁高兴、谁发愁都是私下的, 才换了新皇,且也轮不到尚书们来倚老卖老,都恨不得能展示自己有多能干。于是礼部的人又绞尽脑汁想着法子省钱,还从工部把贾政给借走了:登基大典前得修缮一些宫殿啊之类的,什么等级、什么忌讳、什么用料,还是得和内行的人商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