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红楼同人)红楼之不要拦着我上进(469)+番外

“这就没数了。你要是就在原来的破泥墙房基础上抹一层水泥,估摸要不了几个钱。不过要是你想盖像是这一样的小二层小三层,那就得把从前的屋子推到了,重新夯地基才行。”

“哎,先不想这么多,总归还不知道这水泥会不会对外出售呢。”

……

正中午的时候,是不必顶着太阳赶工的,几个吃了午饭,喝了温热绿豆汤发了一身汗的民夫坐挨着墙角坐在建好的水泥小三层屋子的外头,虽然闷热得一丝凉风也无,可是做惯了体力活儿的他们,能在烈日下休息就已经倍感松快了,这点子闷热算什么?大家伙儿都是男人,赤膊了上半身,聊聊天,打打屁,舒坦!

所幸夏日天亮的早、黑的晚,除去正中午两个时辰,工部的人加班加点,禁卫军辅兵从旁协助,很快又竖起了第二栋、第三栋……

三层楼是什么概念?在这个年代,除非是寺庙的宝塔,才能盖上什么七层九层的,那是还是因为宝塔,要寻得是千年木料、还要逐层缩小面积,才能让底层支撑起高层的重量,到最后,譬如相国寺宝塔,说是九层,第一层足有三丈长三丈宽,实际到了最顶层已然是不足一丈的长宽了。

而此次建的三层楼,当然不会是宝塔那样滑稽的外形,不然岂不是白白浪费了使用面积?

当禁卫军驻地宿舍改造进行小半的时候,朝廷里的重臣来了禁卫军驻地不下十次,终于拿定了主意:改造,京城改造!拆迁,修路拆房!

这回,砸实的消息传出去,叫京城中人忐忑起来:大家确实是想要朝廷在家附近修水泥路,可是这个想,是建立在不要钱的基础上。现在怎么听说不只是要修路,还要拆迁呢!

拆迁两个字,传到老百姓耳朵里,有稍微有见识一些的人根据字面意思,就传开说:拆就是拆掉房子,迁就是把某地原有的百姓给迁走。

那还了得?!

这年头的人最讲究的就是故土难离、落叶归根,家是什么?家是根!

一时间,拆迁具体计划还没公布,但是民间已经开始怨声载道了——不过也有一部分人,暗暗期待着拆迁能拆到自己家,这部分人,大多是与工部上下有点关系,或者是民夫的亲眷,亦或者是禁卫军和辅兵的家人,他们都听说了,一旦拆迁,新建的房子可是水泥砖搭的,比之一两年就要抹一次的泥墙房要好多了。更不要提,据说户部的人说,最近他们天天加班加点在登记京城各地的地价房价呢,据说拆迁有补助哒。

…………………………

八月,第一批拆迁计划已经列出来了,就按照京城试修的第一条水泥路沿路开始,将这条路延伸,北至城门,南到朱雀大街,拉成直线,将道路两边的房屋往后迁六尺,两边各迁六尺,道路便宽了十二尺。

张榜公告之后,户部的小吏们开始挨家挨户讲解拆迁政策了。

这也是为了避免因为有些人家不识字,曲解公文的意思给拆迁工作带来不必要的麻烦。

讲,是讲得很清楚了。

这条南北通达的路,是免费修的。不仅如此,官府还将并且免费帮沿街退让六尺的人家修建一栋三层小屋,但是其中一楼是归朝廷使用十年,十年后归还于房主,二楼、三楼才是沿街人家居住的住所,这样算来,即便退让了六尺,可是得到的居住面积是远远大于从前一层时候的;

当然,也有人觉得自己这样是吃亏了,本来好好儿的沿街铺面,这么一拆迁,十年之内,铺子都不是自己的了,即便得了小楼的二三层,也只能住人而已,哪怕典出去与别人住,比之前做买卖或者收店租的时候是收益骤减,对于这种人,朝廷也有另一个选择,给予一定的银钱补助,等于说此人将宅基地和房子卖给了朝廷,朝廷另给他批一块同等价值的宅基地——再买了地之后要造房子的事情,自然也是他本人掏钱了。

不巧了,这一回,武家还是赶上了头一遭。

事关房子,从古至今都是大事,这天,白天送走来讲解公文的小吏,晚上,武家一大家子就聚在一起,就此事讨论讨论。

白天小吏来的时候,武家只有两位老人家和武三师傅的娘子、小女儿在,不过武家阿奶是个有成算的,细细问清楚了政策,又叫武平回家之后,去街面上把公文看了一遍。

到了吃完晚饭之后,老太太一抹嘴巴,就问大家:“你们怎么看?”

武家阿爷基本上在家里就是个吉祥物般的存在,家里头小事老婆子做主,大事儿子做主,他……咳咳,是家人坚强的后盾。遂老爷子把目光转向儿子——事关房子,是大事。

武三师傅斟酌了一下:“我觉得,咱们还是选择退六尺,拿二楼三楼。首先不说这条路拓宽之后,地价只有涨没有跌的;单单是一个第一条水泥路的名头,朝廷就不会让这事儿给搞砸了,所以这条路修完之后,一定会让大家大吃一惊,现在要是搬出去,日后指定是要后悔的。再说,立契让出一楼十年的使用权,下头还有一行小字,本楼户主优先租赁,到时候咱们看看行情,若是使得,再租回来;若是价格高了,也不妨碍,香皂和山货就分到附近杂货铺子去销,大不了就是少赚几个钱么。”

武家众人点点头。

武平补充到:“我最近晚上去禁卫军驻地授课的时候瞧见了他们新盖的宿舍楼,全是三层的,每一层都一丈多挑高,干净整洁又大气。而且我听宝二爷说,这房子盖好了,等闲不怕水火。”现在的人家,不久最怕走水么,毕竟家家户户房梁家具都是木质的,天干物燥的秋冬,每年都有人家用火不慎点燃了屋子并且还殃及邻里。

武安也说:“得了二层三层,三层就让我和哥住,屋子多一倍,日后哥哥嫂子生三个五个孩子也住得开。”

惹得武平瞪他一眼:“混说什么!”

众人一听:哎,有道理!房间变多了啊!

武家阿爷最后开口说:“再说了,咱们在村里还有老房子,日后我和你奶奶还是打算回村里去住的,京城么,留你们这些年轻人呆着好了。”

作者有话要说:晚安

第271章

要说寿昌二年的夏秋, 京城什么事情最万众瞩目, 那非得是拆迁莫属了。

经过户部小吏拆迁动员之后, 第一条街道拆迁中有超过三分之二的人选择放弃原有房屋,准备拿了银钱去别处购置宅基地建屋子。

所得的银钱,即是拆迁补偿款, 是一个较为合理的价格,这也是这条街沿街的百姓走得干脆的原因。

原本按照朝朝廷中争论的一个小核心点,朝廷要修路造房子, 叫百姓搬迁, 按照他们当时购买宅基地的价格和建造房屋所花费的银钱标准给他们几个钱也便是了, 还能节省国库开支——毕竟后头要修的地方可多了。可是京城内的人家, 不少都是先皇初年购的房子,那时候的五十两、八十两或就可置办一个小院了,放到现在,翻了一倍还不止。如是赔偿, 百姓指定是要怨声载道的——不过想来也只敢口头抱怨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