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红楼同人)红楼之不要拦着我上进(627)+番外

诸如此类,反正董副将和习副将藏在书房里的物证全部被找出来了,虽然有些不确定是不是,但是只要有可疑,禁卫军秉承“宁可多拿,不可放过”的原则,基本搬空了两位的书房——还是不带声响的那种,不过算算时间,恐怕撑不到明天这两府的人就要发现老爷的书房不见了。

于是,宝玉走上前两步,对孔武说:“接下来的事情,就要麻烦孔参将了,这两府中人,暂时不能出入,需要你带人去将之围起来。”一旁的李文渊对孔武点头示意对方照贾将军说的做,显然是在这个问题上他是和贾瑛达成共识的。

孔武心说:【我这一路都以为自己是要来和京城原先有名的迷途知返的纨绔小祖宗干一架,到了冰城之后,好不容易确认这贾瑛居然也是乙部暗卫,还是原先处处强过我,考核也强过我的那一位,原以为能再比划一番,没想到,兜兜转转一大圈,这么多年过去……我还是来给人家打下手的?】

当然,孔武的吐槽没有任何恶意,他打从心里还是高兴的,毕竟原先和易容过的贾瑛同苦共苦几个月,之前自己还想过,不知道这小子去了哪儿呢!没想到人家比我能耐多啦!

孔武呲牙很小幅度地笑了一下,并拱手道:“但凭贾将军吩咐。”

这么一笑,倒是有几分八年前在水师中的老兵痞的样子了。

…………………………

当天,将军府的灯彻夜未熄。

考生们重新被赶回考号去了,自有王巡抚安排的衙役巡逻,到了宵禁之后,还另有一队人马赶来支援,那衙役头头原本还想说什么的,但是来人奉着王巡抚手谕和李御史手谕,经验证之后无误,衙役等人混迹官府底层多年,很是灵敏地觉得情况似乎有些不对:【这来人分明是是将军府的侍卫啊,不是说将军府要避嫌的么?怎么如今……哎,不去想不去想,总归手续齐全,和我也无甚关系!】

考官们则是也辗转反侧,他们原本只是想着洗清自己身上不察舞弊的污名,谁想到直接目睹了御史捉拿堂堂黑省副将的场面呢?还一捉就捉了俩!这事情要是传出去,足以叫黑省的地抖一抖了。不过为了老命着想,这十几名考官打定主意:【这事情了结之前,咱们不走,就在将军府呆着,这样就不会有泄密的风险了吧?】

王巡抚和杜按察使为首的黑省官员们也难以入眠,走私!呵,说句不好听的,临近边界的省份,哪一个省不走私?谁叫咱们大明地大物博、物产丰富呢?那旁边的番邦人吃的穿的用的,哪里是他们能够自给自足的呢?但是李文渊今天二话不说就抓人,这代表什么,代表董、习二人私下贩出去的,可不是一般的东西!一定是掉脑袋的大罪了,不然堂堂正三品副将,怎么可能还未被审讯定罪就直接被缴械关押起来?大事,这一定是大事。

王巡抚觉得自己的头都要秃了,他死命回忆着自己这些年,贩卖私物做过几票?卖了些啥?想了大半宿,他突然心底有几分感激贾瑛起来了:【要不是贾瑛算得精,去年给自己这边的种子都是有数的,自己没能扣下多少,也许去年就被女真人送来的黄金给打动了呢,幸好不够多!我原是打算今年丰收之后留够种子在卖一部分去那边的。幸好!这才四月底,我还没答应那边!】

杜按察使觉得自己的头发都要白了,他身为黑省按察使,负责一省刑名,考核一省吏治,监察省内文武官员及吏胥,如果说先前科考有舞弊嫌疑他不敢擅专,请求朝廷派御史彻查是他办事谨慎,还算可以圆回去;那么李文渊等人来,却实际为了黑省副将走私案的——身为当地按察使,先前一点苗头都没有发现,等到御史拿人了自己都依旧是在状况之外,那就堪称失察失职之罪。

李文渊也无眠,因为他忙着查证今夜禁卫军缴上来的物证,其中有信函、有账目、有名单、还有实打实的赃款赃物。虽然前头那些文字类的,都是暗号或者暗语,不过李文渊身边带着的自有刑部的老手,还有宝玉从旁协助,倒是不难破译,只是破译出来,越看越叫人心惊:是谁说关外苦寒的?来看看,且来看看,单习副将一年走私就能赚三五万两;更不要提董副将那边了,东边临海,物产丰富,董副将不仅走私盐铁粮食,还控制了好几个渔村,专门有人为他采珠、捕参鲍翅肚!从董副将密室里搜出来的海珠,比贡品还要圆润大颗!

打开箱子,这些作为物证的赃物,满屋珠光宝气,皆是百姓膏粱!

李文渊从破译出第一本账目开始,脸色就一直是铁青的,他这辈子,最恨的人就是身居高位却中饱私囊、鱼肉百姓的贪官!

一时间,他倒是没忍住心头的怒火,转而对一旁的贾瑛说道:“贾将军来此任职两年多,竟是对手下人贪赃枉法之实毫无所察么?”

宝玉抬头看了对方一眼:“有账可查起距今依有十二年,近两年走私货量骤减,鞑靼、女真那边多有不满,频繁来信催促,这才被我手下人发现。”

其中代表了什么,很明显。李文渊一时语塞。

夹在此二人中间的文书一不小心把墨水滴在了账目册上,顿时吓得面如土色。

宝玉依旧盯着李文渊,但是手下却不停,直接接过文书手里的毛笔,在一旁撇去多余墨汁,又盲书将被墨点盖住的几个蝇头小字写在旁边留白处:“可以了,你继续,接下来仔细点。”竟是一心两用全无障碍。

那文书悄悄看了一眼李大人的脸色,立即低头假装自己什么都没看见。

第369章

当然, 宝玉也没有要把李文渊给噎死的打算,虽然对方是个御史只负责‘参’文武百官,并不太懂地方官之间的弯弯绕绕, 更加不能理解一个空降到关外的年轻将军要想驭下是有多大的难度。但是想着对方也是出于公心才出言责备的, 宝玉便点到即止。

很快,那被夹在中间的文书就试图来缓和一下气氛——其实也不能说是缓和气氛, 因为他这边破译了董副将的书信之后,递给李文渊看, 把原本脸色青青白白的李文渊气成了铁青:“他居然敢!他居然敢!”

气氛更加凝滞了。

宝玉伸手从桌子上捞起李文渊啪啪拍得作响的书信, 上下扫了一眼:【果然如此, 这人哪,最怕的就是欲/壑难填。】

宝玉生怕这铁面御史真的一下子背过气去,于是递了一盏茶水, 顺便安慰对方:“他只是有这个打算,还未做成。”

但是有这个打算,就足够大逆不道了——因为那书信上所说,董副将居然答应给女真人那边想办法弄点焰火去。

焰火是什么?是现在整个大明都严防死守不愿意把配方和制作方法让外族人知道的秘密武器, 专门用于信息和情报的传递,其制作是由工部专门的作坊负责,能在作坊任职的都是精挑细选祖宗三代身家清白的工部官员(并且都是那种上有老下有小一大家子牵绊着住在一块儿的, 有专人负责保护的),其中的工匠就更是直接从死牢里拉出来的死刑犯,就一直在作坊里头干,只要能干的动, 便免除了砍头,在作坊里干一辈子——相当于是死刑变成了劳改无期。而制成之后的焰火数量、规格全部登记造册,然后比对各地驻军按量派发,每月查库,即便是有受潮或者污损的,也不允许地方驻军私自销毁,而是要在每月检查之后统一的时间内统一集中在库房总领和三位守备一同见证之下,泼水泼生石灰销毁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