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因告一段落,但是前因的诱因还有文章可以做,卫阁老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成为专业倒贾一百年的战斗人士,出列就奏请陛下彻查云中子玩忽职守一事。
但是明眼人都知道,这一个多月,云中子最常去的地方,就是荣国府了,乃至于今天内侍官去宣云中子进宫的时候,去道观的人也是跑了一趟空的,反而是去荣国府宣贾政的内侍官把云中子给一块儿领进宫了。
蔡阁老站在原地,不动声色地往后瞄了一眼出列的老卫,在心中叹息:老卫是越老越糊涂,也越发看不清楚形式了。
云中子被三巨头之一点名批判,自然是要出来请罪的——按照正常流程,是该如此。
但是谁叫卫阁老碰到的是云中子呢?是一个从小地方来的化学迷,并且是稍微有点儿生存智慧的化学迷。遂云中子第一反应就是喊冤:“陛下,那炼油装置钱挂着铁制铭牌,详细规范了操作,并且!并且老道昨日傍晚还检查过,仓库里的原油是全部上锁了的!没有尚书大人批的条子,和两位侍郎大人内外各一把钥匙,无法取出石油原油啊!”
阴尚书表示,从今天倒着往前数一旬,自己都没有批过条子。
贾政也表示,他负责保管的那把石油库房外头门锁的钥匙也好好儿地没有闪失。
也就是说,石昆今天用的石油原油,根本就不是皇庄上的!
那么,是哪儿来的?
这彻查下去还是很容易,毕竟要填满一个炼油装置,非石昆带着的那区区八/九人可以办到。
兵部韩尚书出列请罪……石昆用的原油,乃是兵部武库里头用于做火弓的存料。因为兵部需要燃烧更稳定、挥发更慢的火油,可是催促工部多日,都了无音讯,昨日工部左侍郎说有眉目了,但是去批条取钥匙太费时间,所以打算直接把兵部现有的火油再提炼一遍。
卫阁老本想隔山打牛通过参云中子实职把贾政扯进来的,没想到先给兵部尚书挖了个坑。
再继续扯掰下去,不知不觉歪楼成为了石油的最新化合反应产物在军事、民生中的应用讨论。
卫阁老不依不饶,还是想把话题扯回到追究本事责任上来,纵然贾政再没有政治天赋,这么多年呆在京城,也知道三位阁老之中的卫阁老同自己家是敌非友。
不过贾政有一点好的,就是偷瞄了亲家公兼妹婿之后,见到对方依旧是老神在在,便不在担心卫阁老咄咄逼人了——在他看来,天塌了,有亲家公和老祖宗顶着的嘛。
果然,在卫阁老坚持不懈地要提出工部办事程序有疏漏,需要严查之后,陛下闭嘴不说话了。其余两位阁老和五部尚书也不说话了。
卫阁老还在侃侃而谈,道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工部堂堂左侍郎都能罔顾章程办事,可见工部之中另大行特权之人不少云云。
十六气极反笑:“卫大人所言极是,照朕看来,本次事故不仅仅暴露出了工部的问题,兵部也疏漏颇多,军用物资居然能够轻易运送出武库。看来六部都需要彻查一遍。”
因为卫阁老执意要拖工部某人下水,所以非叙职大考之年,六部遭遇抽查复查,确实查出不少隐患。一时间,卫阁老在六部官员之中的人缘跌至谷底。
此中,工部依旧是六部之中工作效率最高,狗皮倒灶事情最少的部门。
饶是卫阁老示意自己这边人尽量去给工部尤其贾政挑毛病,也未能成功。
时至六月底,工部左侍郎石昆终因伤势过重身亡,贾政从工部右侍郎成为工部左侍郎,经此一事非但没有被贬黜,反而又往上爬了一点点,工部尚书之位,指日可待。
…………………………
就在纷纷扰扰间,南边冰玉堂里年纪小的女子,基本脱离了文盲范畴,并且由于有将军府提供人力和财力支持,又有宝玉稍加点拨,原本的纺织机进一步改良,成为水力纺织机。
因为水力纺织机的图纸牢牢掌握在黛玉手里,所以冰玉堂的女子们并没有因为水力纺织机的出现而失去纺织工作,反而获得更多的纺织机,每人看顾更多台机器,大大提升了棉麻布的产量。
与此同时,因为有部分自梳女与家中的关系尚可(自梳女有些是因为不想被迫嫁人而自梳,有些则是因为家中实在贫困拿不出嫁妆而自梳的,后者与家中关系并不是出于冰点),偶尔回家住,家人知道其识字之后,便央求这些女子教一教家中子侄。
黛玉早在让人教女子读书识字的时候就说过不禁拼音识字的方法,所以这些家庭条件不好的孩子,成为了第一批通过学习拼音和部首开始识字的人。
第442章
宝玉和黛玉早就预计过了,拼音和部首的出现, 会使得一些有孩童初启蒙的人家, 发现这样学习的好处, 虽然仅限于条件不太好的人家,但是也正是因此,不会引起社会中上层太大的关注。
高高在上的读书人只会在一开始的时候觉得这是女人家弄出来的类似女书的文字, 或者认为是番邦文字而已, 哪怕过了几年, 终于有人认识到了拼音和部首在启蒙时候的好处, 那么只要不是官府自上而下地禁学, 这样的学习方式,终究会随着效率和便利性, 飞速传播开的。此为后话, 暂时不表。
更何况, 宝玉也不打算完全走民间路线,字典初稿之后他就命人给十六送去了, 十六看了之后拍案叫好, 要不是宝玉折子上讲解了需要顾忌的几方面,并劝着他先不要强行推广, 恐怕当晚十六就要把翰林院的翰林官们喊来商议此事了。
这一部小小的字典, 由黛玉自费掏钱印刷,为此,她宁花了重金请来老匠人,教冰玉堂中已经学会不少字的女子如何制雕版, 如何裁纸印刷,然后干脆就把印刷的作坊,设在了冰玉堂的小偏院里。
印刷之中最重要的雕版是十分浩大的工程,好在黛玉的那一笔簪花小楷,足以作为范本,又因为考虑到这本字典起初就是为了让完全不识字的人能够快速检索,所以其中字意解析并不是很繁复,常用字整理完毕之后,又花了两个多月,才完成字典的雕版,仅这一部字典的木雕版,就排放了整整一间屋子,这一间屋子,也成了冰玉堂日后最重要的地方,门口就摆着两个大翁,盛满了水,用以防止走水。
又说油墨,原本印刷的油墨常有不清晰,但是石油被发掘利用起来之后,现在基本各地印刷作坊的油墨都经过改良,所以印刷十分顺畅。
虽然前期投资巨大,但是一旦完工开始印刷之后,出字典的速度就很快了,雕版能够反复利用多次,很快,冰玉堂中的女子就已经人手一本了。然后宝玉又叫人来买了数百本——不是送去军中,而是送去琼州岛橡胶园里头和金陵贾氏祖宅那边,给部分年轻的佃农脱盲用。
再后来,又有粤省境内的番邦人,摸索着,知道了拼音字典学大明官方文字的好处,比自己瞎几把注音要有用多了,便也开始寻法子想要弄一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