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血(2168)
老僧有点不愿意,但还是点了头,“追根寻源,我中土佛门,确实应奉天竺为正朔,佛祖释迦摩尼,前世正是化身天竺王子,教导世人从佛……”
赵石再次打断了他的话头,“不用说那么多,我对佛祖没兴趣,但吐蕃强盛时,不光传教入中原,而且,他们在西域也曾盛极一时,只是时过境迁,西域之地,可能已非当年模样了。”
“嗯,直接说了吧,我看你谈吐不俗,极有辩才……先随我入长安,我在长安郊外给你盖间寺庙……扬名之事,你一个人肯定不成,寿安的和尚这么多,过后你选几个德高望重,又聪明的一起过去。”
“放心,就你这年纪,不会让你去西边受苦,你也受不起,过后我会派些年轻人剃了光头随你等学佛,你们用心点,至于之后如何,我想……你不会想知道,也不会去乱说什么吧?”
这纯粹是临时起意,至于为何突然有了这样的念头,只能说老和尚起了那么点作用了。
当然,这样的长远谋划,肯定不是一朝一夕之事,也不是上嘴皮子碰碰下嘴皮子就琢磨出来了……
这个念头在吐蕃时,赵石就有了,只不过,直到现在,他才碰到了一位看上去有那么几分高僧模样的老光头而已。
而他的计划还很模糊,不过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一些事情做着做着就清晰起来了,就像当年的国武监,包括他自己,谁也不曾想到只不过用了十几年,国武监就已经出了那么多的将军。
而这些光头日后到底能有什么用,他还需要琢磨一下,在他心目中,最少最少,应该能培养出一些精通佛法以及西域吐蕃语言的谍探才对。
其实,寿安这里的和尚,并不太符合他的心意。
像了然和尚那样的僧人,才是谍探的好材料,如果少林寺不是和他想象的差距太大,那里的僧人会更合适一些。
不过,老和尚算是彻底听懵了。
这是个什么意思?想在长安城外盖间寺庙,是秦人权贵有向佛之心呢?还是这位国公大人本就是佛祖座下金刚转世,以弘扬佛法为己任?
但怎么还要派些年轻人到寺中学佛?
越往深了想,老和尚越是不寒而栗。
唐时种种秘闻,纷纷浮现在他脑海之中……
但转念一想,又好像有点不对,这又干吐蕃和西域什么事儿了?
这就是小人物的悲哀之处,因为他们在大人物面前,总逃不脱棋子的命运。
眼界上的差距,让他们根本不明白,自己会掺和进怎样一件事当中,就更别提什么反抗了……
实际上,赵石这番话,更像是自言自语,而非是对和尚解释其中关节。
最终,赵石摆了摆手,结束了这场谈话。
云山雾绕的老和尚告辞离去,心思烦乱无比,却还有点不舍的忘了不远处的居所几眼,直到走的远了,这才收拾心情,开始想着该准备些什么,以备路上所需,寺中又是哪个弟子机灵,又不像自己这么多话,陪在身边合适一些。
仙翁仙翁的琴声又隐约作响,老和尚已经听不到了,赵石却听的真切。
不过,琴声再是美妙,对于赵石来说,也没多少触动。
艺术这东西,是给那些会欣赏的人准备的,能够雅俗共赏的东西,那就不叫艺术……
第1531章 风陵
大秦成五七年六月末,潼关东,风陵渡口。
如今的风陵渡口与当年秦军北上河中时相比,已不可容日而语。
这里可以说是河中,河洛,以及秦川交汇之所在,不说南来北往的客商,都会在此处歇脚。
就说大秦粮草转运,此处也是必经之所在。
因其位置重要,风陵渡口所在的黄河两岸,设有两座禁军军营,隔河相对。
两军一部为潼关所辖,一部则为河中宣抚使治下。
而且,两边皆设有数座粮仓,一半属于军粮,自然在军人控制之下,另外一半,则为地方所有,河东河中的赋税,都要经过几个大仓厘定,才能继续上路。
这么一来,风陵渡口两岸,想不繁华都不成了。
就像如今,风陵渡口南边,房舍连绵,店铺林立,俨然已经出现了一座不小的市镇。
当然,在此处定居之人,多数都是秦军中退下来的军人和他们的家眷。
其中以出身潼关守军的居多,之所以他们会选择留在这里,看重的就是此处水陆之便利,再加上他们在军中多有交游,定居此处,活计不难找,也比回乡要好的多。
等到这里渐具规模后,许多北边退下来,又不愿回乡的兵士,也就都愿意留下来。
在这里娶妻生子,安生度日了。
所以,风陵渡南边,风陵镇上的人们,家家都极为富裕,这还不算,蔚为奇观的是,缺胳膊少腿的人随处可见。
有了他们,风陵镇的风格和气氛也就可想而知了,几年下来,这个越来越大的镇子就多了几分肃杀之气。
镇子上的老兵,很多都是征尘未去,杀气犹存的主儿,看人一眼,胆小儿的都得哆嗦半天。
当然,风陵镇的治安那也是没的说,路不拾遗夜不闭户说的有点过,但敢在镇上闹事偷盗的,真没几个。
这些抱团的镇民,可着实不好惹。
但要在镇子当中居住,你也就会知道,这些随着镇民和房舍越来越多,风陵渡的居民们也分出了派别。
西边靠近潼关方向的,不用问了,那边是潼关守军出身的镇民的聚居所在,也是人数最多的一处。
而风陵渡口这边轻省一些的活计,一多半儿都落在他们手中,他们生活的也最为安闲平和,南来北往的商人们,也最愿意跟他们打交道。
一旦相处的熟了,潼关左近的事情,做起来也就方便的多了。
镇子正中住的是原住民,他们大多都是艄公,人数最少,也没什么依仗,当年在后周治下的时候,他们吃的就是水边的这碗饭。
打鱼度日,有的则冒着风险,给偷渡之人摆船,在后周和金人还有秦人的夹缝中生存,家无恒产,随时都有倾覆之危。
但秦人来到后,这些年来,他们也就不愁吃穿了,很多有船的人成了宝贝。
秦人不尚徭役,干什么活给什么钱,让他们很快就降顺之民中最先得到好处的那一部分人,而且,其中不少都顺势加入了秦人的“水军”,还是能子承父业的那种。
后来,风陵渡这里还建了个船坊,得到甜头的也是这群原住民。
这个群体,也从原来的十几户人家,变成了现在的几十户,各个都以秦人自居,再不愿回到后周治下了。
如今,在他们眼中,最重要的一件事,其实就是和周围那些人家通婚,谁家姑娘嫁的好,谁家说话的声音就要大上几分。
而最好的联姻对象,其实不在镇子西边,而在北边儿。
那边住的人不算多,但也绝对不少,伤残的占了一大半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