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地人结婚,虽然有彩礼,但彩礼远远每到十几二十年后那么夸张的程度。
家庭条件好的人家出三千块的彩礼,这在乡间已经是非常丰厚了。
这家方家的姑娘,小学文凭,模样普通,就敢提五千快钱。
童娟脸沉下来,“太多了,我们乡里就没有这么多的。”方大姑笑道:“童姐,我可是听说你们镇上开预制板袁老板家的儿子小袁,给你大】侄女提亲,许诺了上万的彩礼。”
童娟没想到她竟然把这件旧事翻出来提,连忙说:“没有的事情,你是听谁说的?”
方大姑道:“就是你们镇上钱嫂子提的。”
童娟对钱桂英恨得牙痒痒,“媒婆的话,活的能给你说成死的,死的给你说成活的,她们的话你敢信啊?明人不说暗话,你在我们这里村里打听打听,有哪家小伙子结婚彩礼花了五千块,你找出来我看看。”
方大姑当然知道自己提的价钱太高了,但是俗话说,漫天要价,落地还价,就像卖衣服一样。人家卖衣服的,当然要提一个高价,然后好跟买家讨价还价。
方大姑问童娟能出多少。
童娟道:“一千块。”
方大姑立刻说:“太少了,就是买衣服也不带这么狠还价的。”
童娟笑了笑,“我挺喜欢小方的,这样吧,我再加五百。”
方大姑不肯,“至少四千,不能再少了。”
童娟不肯。
两个女人为着钱多钱少争得面红耳赤。
小方的父母与程安民干坐着,看着她们谈。
至于小方与程志远,两人离得远远的,各自坐在小板凳上,小方低着头看不清神色,程志远无聊地掰手指。
第115章
宝妮在一边看着暗自皱眉头, 心里厌恶得很。
结婚生子繁衍后代,本来在她眼里是一件很美好的事情,可是见过两家长辈丑态百出谈婚事的过程, 她觉得反胃。
谈判暂时告缓。
两家人说起别的闲话来。
方大姑看着宝妮, 夸她,“这闺女好俊,定了人家没有?”
童娟看着女儿,得意地说:“什么订婚不订婚的,我们宝妮年纪还小得很, 现在市里师范中专读书呢,等出来就是端铁饭碗的老师!”
方大姑撇撇嘴, “那你养了一个好闺女, 可惜啊。”
童娟问;“可惜什么?”
方大姑笑道:“可惜是个闺女,闺女再也有出息也是白搭, 将来总是要嫁人的,等嫁了人,就是别人家的媳妇了,做爹妈的就是想享闺女的福都难哇!”
这话说中了童娟的心思, 虽然她现在经常给宝妮说, 你哥没用,妈以后都靠你了。
可是将来的事情,谁都说不准啊。
要是宝妮能跟志远调换一下性别,那该多好,志远现在读师范中专, 以后出来当老师, 这才是童娟想象中最完美的样子,唉!
童娟在心里叹气, 面上却不肯示弱,反而笑道:“小方大姑,现在时代不同啦,每家只能生一个孩子
,生男生女都一样。”
方大姑不跟她争辩,只呵呵笑了两声,“是吗?”
是吗,两个字差点击溃童娟的心理防线。
她撑起笑脸,“当然是。”
方大姑笑笑,转而说起别的。
“听说志远他大伯母在京市做生意发了大财啊,这都是一家人,志远怎么不跟着他伯母一起学做生意呢?”
方大姑第二次戳到了童娟的心窝子。
童娟第一件伤心事就是儿子程志远没出息,第二件伤心事则是自己家与大伯子家的差距越来越大。
她与大嫂同样做程家的媳妇,十来年来她处处压大嫂一头,可自从大嫂开卤味店发家,童娟现在是拍马都赶不上了。
她还硬着头皮回答方大姑的话,“志远对做生意没什么兴趣。他爸爸开家具厂,志远跟着帮忙。”
方大姑来之前没少打听程家的情况,程安民确实在镇上开了一家家具厂,但说起来是厂,实际上里面就两个人,什么活儿都得自己做,挣得都是辛苦钱,一点都不像个老板。
程家的条件确实比一般的村民要好一些,但也没有好太多。
只是听说程安民的大哥一家发达了,在京市买了房子定居,而且每次回家都开小汽车!
方大姑很感兴趣,以长辈的身份指点程志远,“志远啊,你们年轻人不懂事,这做生意可比种地、做木匠啊,挣的钱多,大姑建议你不如跟着你大伯母去学做生意,反正都是一家人嘛。”
程志远嗯嗯啊啊地说不清楚话。
程老太在一边听着着急,她可是希望大孙子能早点结婚,她能早点抱上重孙子,四世同堂。
于是程老太插嘴道:“小方大姑,你有所不知,我们老大家里有四个闺女,没有儿子,他们家里开了好几家店,等以后闺女们都嫁出去,这店还不都是留给我们志远的,毕竟我们老程家只有志远一个男孙子。”
宝妮听不下去了,“奶奶,您在说什么啊,大伯家是大伯家,我们家是我们家,他们家的店跟我们家一点关系都没有,跟我哥也一点关系都没有。”
程老太骂了一句,“死丫头!你大伯家没儿子。”
宝妮道:“就是没儿子,也跟我哥没关系,您别多想了。”
方大姑心里发笑。
老人家的想法就是什么都是要留给孙子的,可未免也太糊涂了,人家放着亲生的女儿,凭什么把钱给侄子啊,又不是傻子。
童娟也嫌程老太丢脸了,连忙说:“妈,你去厨房看看中午做什么饭吃。”
程老太被童娟隐含警告的眼神一瞥,一肚子的话都不敢说了,抱了一堆棉花杆子去厨房烧火做饭。
中场休息过后,两家人继续谈彩礼。
你来我往,终于谈到三千五这个坎上。
两家还是不太满意,童娟嫌贵,方家嫌便宜。童娟留了个心眼儿,问道:“她大姑,这彩礼你们是留在姑娘娘家,还是给姑娘带着嫁人?”
方大姑道:“当然是留在娘家了,小方的爸妈养她这么大,虽说不指望她报答,总不能连这些彩礼都不留下吧。”
童娟笑道:“我们清水镇,彩礼都是给姑娘带着嫁到婆家的。”
方大姑摆摆手,“我们新集镇没这个习俗,哪有彩礼给姑娘带到婆家的道理,那不就相当于没有给彩礼吗?好好一个姑娘养大,白给婆家做媳妇,有这么划算的事情吗?”
“话不是这么说的,难道小方嫁了人就不是方家的女儿吗,彩礼给到媳妇,媳妇再带回婆家,公婆是不要这个钱的,这个彩礼就相当于小两口的私房钱。”
方大姑坚持:“我们镇上没有这个说法。”
如果小方能把彩礼带回来,童娟说不定一狠心,就出了这三千五的彩礼,但想现在这钱等于是肉包子打狗,有去无回,她当然不肯出这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