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历史同人)安分守己当昏君(3)+番外

作者: 顾四木 阅读记录

姜离看着系统书架里的一排史书——想必将来,她有很多时间来进一步了解这位昏君的具体事迹,体会皇帝这个物种的多样性。

而此时,她还要见一位推脱不得的探病人。

朱祁镇的生母孙太后。

**

孙太后见皇帝推开了面前的清粥,显然毫无胃口食不下咽,不由叹了口气。

“皇帝为国事忧心勤勉自是好,但自己的身子也要保重。”

孙太后是特意来宽慰皇帝的。

昨日皇帝骤然病了,王振这个最贴心贴身伺候的太监,自然被太后叫过去问话来着。

为了推卸责任,表示绝不是自己没照顾好陛下,王振就将病因都推到了皇帝“夙夜忧勤宵衣旰食操劳国事”上头。

太后倒也信了。

毕竟这一二年间,大明四境确实多灾多事。

故而此时太后亲自来到乾清宫劝道:“那些国事也并非一日能处置妥当的,皇帝也要宽心慢慢料理才是。”

而姜离听着孙太后絮絮的温言安慰,却是越听心越哇凉——

她现在所处的时间点是正统十四年春,往前倒推一年,从正统十三年春到现在,可谓是一年十二个月,月月没有好消息。

一年前正统十三年三月,朝廷举大军十五万,征讨麓川(现云南西部与部分缅甸)反明首领思机发。

春夏(四月到七月),浙江、江西、湖广陆续遭逢旱灾,灾情颇重,京城屡派官员赈灾。

同时祸不单行,其余产粮之地也遭了灾:山东多地遇蝗灾,粮米无收;河南遭遇水灾,黄河决堤淹三百余里。

可谓是各类天灾大杂烩。

好容易抗过各省天灾,接下来半年全国各地开始上演谋反作乱——

八月,福建邓茂七谋反,沙县在内的多县沦陷。(姜离:等等?沙县无了?)

九月,京城日食,江西等地矿贼起兵作乱。

十月,处州(浙江)多地冒出反贼流动作案,抢劫金华各县。

十一月,山东出现倭寇作乱。

十二月,广东瑶人造反。

而进入正统十四年后,情况也没有好转,湖广、贵州苗贼大起。

兼之因压低马价等事,这几年大明与瓦剌原就日益紧张的地缘局势越发紧绷,瓦剌颇有大举进犯边境之意……

可谓是千头万绪,按下葫芦起了瓢。

当然,孙太后只是随意说起了几件麻烦朝政,以上诸事的具体时间表,还是6688贴心给她列出来的,后面还跟着密密麻麻的详细注解,看的人眼晕。

姜离扶额,货真价实的头大起来。

见皇帝面有忧愁,孙太后却带着标准亲妈眼,继续真情实感安慰道:“朝上烦难事虽多,但你自小是先帝亲自教导,又为帝十余年,于治国理事上娴熟的很,一件件去做就是了,必能安定朝野,令大明天下海清河晏国泰民安。”

这……

首先,原先的朱祁镇用史册证明了自己,他不行。

如果把现在的明朝比作一个人,身上各个器官难免有些小病小痛,那么朱祁镇御驾亲征,就是给大活人照腰子捅一刀,差点给整没了。

那么,她行吗?

姜离迅速而冷静地放弃了这个想法。

以上那些州县,若无系统对应标注,她都不知道地处何方,军国政务更是如听天书。

**

送走了孙太后,姜离开始在意识空间哗哗翻史书。

好在,很快她就找到了想要的资料——

【《明史·于谦传》:时也先势方张;而福建邓茂七、浙江叶宗留、广东黄萧养各拥众僭号;湖广、贵州、广西、瑶、僮、苗、僚所至蜂起。】

【前后征调,皆谦独运……故天下咸服谦。】*

也就是说,在大明外有皇帝亲征反被瓦剌抓走,内有福建、浙江、湖广等各地叛军蜂起的乱局下,正是于谦为朝廷柱石,一己之身多线调度,而且办的是史册明白写着的‘悉合机宜’处处周到,所有人都服气!

姜离拍案。

在穿过来那一刻就拿定的主意,经过一系列噩耗洗礼后更加坚定了——

我不行我不上。

谁行谁上。

这就请于少保来做定海神针!

第2章 于谦

天色自黯蓝中透出些缕晨曦。

大明的早朝,自太祖朱元璋起便是‘未日出而临朝视百官’。

做皇帝的都得鸡鸣而起,天不亮就收拾着去上朝。何况是大臣们,更是得披星戴月,黑灯瞎火就往紫禁城赶。

故而不上早朝的日子,晨起的时间要宽裕的多,朝臣们的步履也就多了几分不紧不慢,与同僚相遇后,还有闲暇停下来寒暄两句。

看起来,这似乎是京城里最寻常的一天。

除了——

“陛下召见我?”

“皇爷召见于谦?”

以上两句话,分别出自于谦与王振两人之口,却带着差不离的疑惑。

*

天色已然晶亮。

兵部衙门内,于谦接了即刻面圣的宣召,自有些讶然。

听闻皇上病了已有三日,不但龙体染恙罢了上朝,更是谁也不肯见。

如今怎么忽的独独宣召自己?

虽说他如今官至兵部左侍郎(相当于国防部二把手),官位是不低,但他上头还有兵部尚书等朝廷重臣,再者,还有内阁几位大臣更是天子近臣。

皇帝若真有要紧事,病中急召臣子商议按说也轮不到他——皇帝对他应当真的不熟悉。

毕竟,于谦是去年才调回京城的。

在此之前,他外放了十九年,历任江西,陕西、山西、河南等地方官。

也就是说,当今皇帝还是六岁储君的时候,他就被外放出去做官了。

当然,彼时他的外放,是先帝宣德皇帝朱瞻基器重他,特意超拔为兵部右侍郎,这才外放他出去巡抚河南、山西等地。

当时于谦才不过而立之年,已然是三品要员一方巡抚,眼见的前程大好。

可惜好景不长,宣德皇帝三年后病逝,大明换了天。

太子朱祁镇继位,年号正统。

正统前几年,皇帝年幼不亲政,太皇太后张氏和内阁三杨都是明白人,于谦过的还不错。

然而等太皇太后与老臣都过世,朱祁镇亲政后,就变成了司礼监宦官王振把持朝堂。

于谦的境遇便每况愈下。

他天生性刚直,自不会讨好逢迎王振,于是不但官职从兵部侍郎一路降到大理寺少卿(好在依旧被外放巡抚),甚至有一年他回京述职,还叫巴结王振的通政使李锡阿弹劾诬告。

被下狱不算,还‘依法判决’了个死刑。

于谦被关在狱中三月,等着秋后处斩。

多亏于谦官声实在好,朝臣多有为之鸣冤,又有其时任巡抚的山西吏、民听闻于大人要被处死,纷纷伏阙上书。王振不得不顾忌事情闹大了,物议沸然惹得皇帝太后不快,这才放了于谦。

否则……于谦当年就无了。

按投胎转世算的话,现在只怕都是会打酱油的年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