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这位皇帝一开始却决定将宝刀封存。
从他对永乐公主的教育方式就能管中窥豹,皇帝绝对是更加看中女儿的终身幸福大于女儿可以给自己带来的便利与好处。
因此。
这位皇帝对权势并未那样变态得痴迷,对于他个人来说,皇位再重要也比不上自己的命!
再加上……皇帝是真有些近乡情怯。
万一回去的时候,新君已经抓准良机火速登基即皇帝位了怎么办?
要他臣服于自己的儿子,荣享为太上皇,这不可能!他办不到!
可要他杀了已经就位的新君……
总归是自己的亲生儿子,哪怕对方造反,他也于心不忍!
李花咳了一声,又指了指“无刚环”。
皇帝无可奈何,只能套上龙袍,临走前还吃了一块美味的红心红龙果之后,才终于离开了“一枝花小诊所”。
永乐公主已经囚禁大皇子、驸马、御医等一干人等整整三日了!
没错,在事发之后,永乐公主立刻果断封锁了现场,将知情人全都囚禁起来,并且对外宣称皇帝被大皇子有辱皇室名誉的事情气病了,需要静心休养,停朝三日。
一干打着探病的幌子来刺探消息的人,全都被永乐公主强硬地挡住了。
至于永乐公主凭什么能有这样大的气魄和权势,那完全是因为她的亲舅舅乃禁卫军统领!
皇帝与元后感情深厚,两人无子,只有一女,不存在外戚专权的风险,所以皇帝对自己这位小舅子那叫一个信任!
将整个宫廷的安保工作都交给了他。
所以在出事的第一时间,永乐公主就火速封锁了现场,里面的人惊恐不安,外面的人摸不着头脑!
其实永乐公主的这种行为非常危险,因为关键时刻会异常凸显她对宫廷的掌控能力。
卧榻之下岂容他人安眠。
只要皇帝一旦回不来,她就会被新君忌惮甚至直接被清理掉。
即使皇帝安全回来,面对这样一位随时可以组织宫变的公主,哪怕她立下了赫赫功劳,同样也会被防备被忌惮!
可是永乐公主不在意,她清晰的知道后果,依然不在意。
她知道自己的父皇生死未卜,且音讯全无。但只要一日不确定父皇驾崩的事实,她就会替父皇将皇位好好守着,等着她的父皇回来!
稳住宫廷形势之后,永乐公主又立刻亲自找了手握重兵的安将军与镇南候商量预防谋反的要事。
永乐公主行事非常隐秘,与两位大人商讨大事至深夜,软硬兼施之后终于稳住了局势。
在莲儿行刺皇帝之后,永乐公主已经意识到事情并不单单只是她运气不好碰上了一个蠢货丈夫而已。
这件事从头到尾就是一个局。
有人非常了解她的脾气,知道她肯定不能容忍萧致远的恶心行为,会将他绑去御前休夫。
遮羞布一旦被揭开,势必就会将莲儿自然而然地引到漩涡中心。
此时再让莲儿爆出自己怀的孩子其实是大皇子的骨肉!
如此皇家丑闻,皇帝在一气之下很有可能亲自审问莲儿。
这就给了她紧急进宫的绝佳机会!到时候再稍作周旋,让殿门外搜查的侍卫放点水,莲儿就能堂而皇之携带匕首来到御前了!
毕竟没有谁会怀疑一个同时和驸马与大皇子有染被突然发现的女人,竟然会是有心人故意安排的刺客!而她肚子里揣着的竟然不是皇族血脉,而是一把锋利的匕首!
幕后黑手打了个心理战,成功利用了侍卫的侥幸心理,让刺伤皇帝的事情成功了!
替皇帝争取三日的时间已经是极限,即使永乐公主的亲舅舅是禁卫军统领,她也不能拖延更长时间了。
三日之后,有心人就可以打着勤王清君侧的由头与永乐公主对着干了!
然而皇帝自从消失之后还未现身。
这种离奇的事情永乐公主还是第一次经历,她并不知道自己的父皇还能不能回来,他的伤势如何……
但这些都不是她能控制的事,她能做的只是稳住父皇的皇位,然后揪出背后那个胆敢行刺皇帝的恶徒!
一般来说,第一受益人就是嫌疑人。
永乐公主静静地等待着,等着对方自己跳出来。
然而,三日过去,事情后续的发展却太奇怪了。
除了各方势力三番几次来打探皇帝病情之外,竟然根本没有藩王或者皇子跳出来逼宫谋反!
这种事态的走势就连永乐公主都诧异了。
如此精心安排的谋杀活动,成功之后为什么没有进一步行动!?
京城兵马并未调度改变一兵一卒,城外也没有大军压境。
这根本不符合谋反的常态!!!
最令人奇怪的是,为什么没有人跳出来获利?
如此一来,没有受益者,岂不是连嫌疑人都找不到了!?
难道是幕后黑手以为谋杀失败了?
也不对,谋反这种事如同开弓没有回头箭,一旦开始了,绝不可能在中途突然停止。不管谋杀有没有成功,都应该有人一鼓作气冲出来行动才对。
为了应对宫变,永乐公主提前做了很多安排,但如今却感觉自己的拳头全都打在了软绵绵的棉花上一样,尽是无用功。
永乐公主陷入了沉思。
难道……是自己想错了?
行刺父皇这件事,幕后黑手难道知道自己一定不会成功,所以……这件事本身其实根本就……不是谋反?
永乐公主闭上眼,慢慢地、仔仔细细地回忆着莲儿的尸体,她最后的表情很奇怪,脸上竟然带着一种畅快的、求仁得仁的、毫无遗憾的微笑!
转换了思考方向之后,永乐公主顿时拨开云雾见月明,她的头脑变得无比清醒,眼前一片明亮。
特别是在她重新查看了莲儿用来行刺所使用的匕首之后,心中更是一片清明。
永乐公主冷笑:“呵,蠢货!”
皇帝消失的御书房被严密保护起来,谁也不能进去,里面的一景一物也完全保持着原样。
稳定局势之后,永乐公主特意去了趟屏山寺为父皇烧香祈福。
她下榻的禅院有两株不高不矮的古松,除此之外,未植其他花木,简单整洁。
祈福完之后,永乐公主特意抽出一段时间来与慧休法师谈论佛理。
屏山寺的慧休法师精通的可不止于佛法,他还是位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大学问家。
永乐公主进入禅室,坐下,小沙弥端来两盏清茶。
等了良久之后,对面这位尊贵的公主殿下依然闭口不言,慧休法师只好先开口:“小友心中似有踟蹰。”
法师并不会因为公主身份尊贵便有所差别对待。
永乐公主呷口茶:“我在想,当我到了大师的年纪,不知有没有大师的学识与心境。”
慧休法师道:“如人饮水,冷暖自知。小友的道,不在于此。”
永乐公主笑笑,放下茶盏,反而拿起法师搁置在一旁的书籍,慢慢看起来,看到不懂的地方还与慧休法师说一说,两人不急不缓地进行了大半天的学术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