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千金和反派首辅HE了(207)+番外
这样聪明的两个人,在朝中经历了那么多大风大浪都挺了过来,相信什么事情都能做得很好很顺利,包括感情和姻缘。
父亲这次过来是因公过来代表兵部办理一些事情,不日就要回去。
姐姐虽然舍不得我,但觉得我年纪还小,还是跟着父亲回去得好,毕竟这个年纪的功课最是耽误不得。
临走的前几天,姐姐帮我置办了好些土仪和衣饰,又带着我去泡温泉。
前两个月还有些冷,姐姐晚上穿得都是厚厚的睡衣睡裤,看不太出身体的曲线,这会儿天气热了,又是泡温泉,衣衫轻薄,可以很轻易地看清她的身材——玲珑有致,窈窕修长。
看着水珠顺着她光洁的肩头缓缓滑落,我突然就明白了肤如凝脂的含义。
大概就是眼前所看到的这个景象。
表哥实在是好福气。
再到后来,表哥终于结束巡查之旅,回到京城。
不光带回了许久不见得姐姐,还带回来了两人即将定亲的消息。
玉笙这会儿听到消息之后才恍然大悟,为什么表哥对姐姐和其他人都不一样,为什么当初要极力留下我们一家,原来都是因为这个原因。
表哥从前一直没有跟姐姐把事情说开,大概也是因为朝中不确定的事情太多,这会儿太子和睿王都大势已去,他们也终于可以心无旁骛的在一起了。
玉笙这次输得心服口服,那个黄玉螭虎镇纸也成了我的。
父亲和母亲听说了这件消息都很高兴,想着不管怎么说,这都是家中的大事,准备休假回秦县一趟,告知一下父老乡亲,家里的大女儿要成婚了。
姐姐从小就招人喜欢,给父母守孝那些年也很得乡里乡亲照顾,听了父亲这话之后也道的确是许久没回去了,很该回去看看。可无奈刚刚接了太乐令的职位,皇上身边也正是用人的时候,实在走不开,只能备了厚礼让父亲带回去,代她向秦县的父老乡亲问好。
从京城往秦县的路上,父亲的心情都十分的好。
以前在那里做教谕的时候,总觉得人生价值没有得以实现,跟身边之人谈及此事却得不到理解,唯一还算是知己的楚大人还在升官后离开了,因而过得有些“孤独”。
当时不少人都觉得他是矫情和无病呻吟,觉得教谕就是他的人生巅峰,此时官至兵部六品实现人生报负的他,这会儿终于可以理直气壮的回去了。
从前作为当地的八品教谕,父亲就一直挺受尊重的,现在成了品级更高的京官,一回来就轰动了整个县城。
富贵不还乡,如锦衣夜行,一向严肃父亲脸上洋溢着的自豪的笑容,说话都不自觉的提高了声调,拽文的毛病也在不知不觉当中改好,完美诠释了这句话的意思。
婶母一上来就跟父亲母亲道歉,当年以为他们两人出事之后再回不来了,所以才接手了家产打理,现在既然兄长和嫂嫂都回来了,还是要把家产还给你们,还望两位不要介意。
当初虽然叔叔占了家中老宅和田产,但也一早跟族中耆老保证,他们会抚养姐姐出嫁和成人,给姐姐留出来的嫁妆也至今未动,还在那里存着。
虽然叔父和婶母这事做得不算厚道,但也是按着从前族中规矩来的,且有了沈家之前的荒唐对比,倒也不算十分夸张。
玉笙从前没有回过这里,跟他们都不亲近,也不吃这一套,直接就对着婶母嚷道:“你们那点子家产加起来还比不上我姐姐一根簪子,她才不稀罕,也不会计较这些。说起来,姐姐如今能有此成就,还是多亏了这些年姨母帮衬,要是当年选择住在这里跟着你们,怕是要埋没上好多年。”
叔父和婶母脸色难看,但终究没有多说什么,只是一个劲儿给父亲敬酒赔罪,最后灰溜溜地离开。
他们也的确不算是奸猾之人,只是想在规矩允许的范围内多占一些便宜,只是出来混迟早是要还的,所谓因果,大抵如此。
如我所料,姐姐和表哥成婚之事果然很顺利,婚后也很幸福。
后来皇帝驾崩,楚王殿下也毫无悬念的登基上位。
我也从闺学当中毕业,准备开启人生的下一段旅程。
当初在给我们择校之时,是姐姐是托了关系,让我再楚王家中跟着几位郡主在闺学上学的。
那会儿还叫楚王府,现在叫潜邸,而我从前在楚王府中上学的事情,现在放出来,也是金光闪闪的履历。
父亲是科举出身,表哥也是科举出身,依着父亲的规划,也想让玉笙走上科举这条道路。
而玉笙很并没有跟家里人保持一致,明显喜武更多一点。
父亲便将他放在军中先练练手,再做其他打算。
安顿好了玉笙之后,姐姐又询问我对未来的规划。
我不好意思地说,其实我还没怎么想好。
姐姐道:“这事不着急,你只管慢慢想便是。这世上好些人想一辈子都想不明白自己想做什么,你只管有生之年能想明白就不算晚。”
再到后来,洛家闺学原本教授音律的先生身体不好,请我去助教帮忙。
我做了助教之后才发现,这做先生和做学生是完全不同的,学习的时候有任务,有压力,有考试,没觉得有什么快乐,就是在干一些必须要做的事情。
但是现在当了先生后,考试没了,压力也小了,看着学生们一日日学习成长,反而觉出了快乐。
我跟姐姐说,我很喜欢做这件事情,日后在闺学当中做个先生也很不错。
姐姐听说时候十分欣喜,不仅请我们去醉仙居美美吃了一顿大餐,还传授了自己当初在国子监授课时的很多经验。
洛大夫人听说我愿意继续做下去也很高兴,因为目前几个助教当中,就我最得几个姑娘喜欢,大家都希望我可以留下来。
又过了几个月,家中私塾礼乐先生考中了举人,回家备考去了,新的先生一时不到位,我就被拉来代课了一段时间。
和恩公主的小儿子姜楠也在洛家上学,因为礼乐课程总拖后腿,最后成为了我的重点帮扶对象,几次特殊补课关照之后,我们渐渐也混熟了。
在洛家上课的世家子弟实在太多,我在起初上课之时也没怎么注意到这个学生。
后来一段时间相处下来,发现姜楠这人其实还不赖,生得好看,讲义气,功课虽然不算拔尖,但也过得去,最拿得出手的当是吃喝玩乐都很精通,但算不上是纨绔,最大的优点便是非常擅长打理家业,次次生意投资都能稳赚不赔。
和恩公主是先帝喜欢的公主,又是最早站楚王的妹妹,不管先帝在时还是新帝继位,一家都过得很是滋润。
而我母亲素来勤俭,父亲也一直秉持艰苦奋斗的观念,所以我于这些事上多有不通。
他也知道我的性子,不会收太贵的衣饰和礼物,也不不接受奢侈的宴请和享受,于是便经常带我吃一些简单而别具风味的食物,譬如城外官道上皮薄馅大的宋记鲜肉馄饨,譬如京郊深巷里鲜得吞掉舌头的鱼羹,譬如从前楚王赞不绝口的吃一口就幸福感满满的嫩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