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千金和反派首辅HE了(65)+番外
而这次皇帝下达的圣旨是由翰林院也就是季晏明同事拟旨的,撰写人文学素养太高,用词相对高深,她又没有接受专业训练,读了三遍才算完全明白。
其中除了对她本人的大段赞美和任命要求之外,还有着比较人性化的一面,请她眼下处理好家里和手头的事情,等一个月后正式入太乐署报道。
= =
许响一身风尘仆仆地回到令国公府中,几个门房见了世子身边的红人,都凑上来笑着打招呼:“许哥哥回来了,这一路上想来辛苦,快来屋子坐坐,有什么外头的新鲜事也跟我们说一说。”
世子爷最是厚道,每次出差都有大笔的丰厚的油水,所以世子身边的随从都喜欢做这出门的差事,而许响能够越过众人拿到这个机会,足以说明在世子爷心中的地位与旁人不同。
况且大家听说许响这次出得是远门,去得还是西北一带,想来补贴更不少,于是都嚷嚷着叫他请客。
许响虽然在令国公府已经做了五个多年头,但实则算算年纪也才刚满二十多岁,和那些在府上积年的老油子比不得,面对门房等人的起哄也只是浅浅一笑,道了声“等闲了大家一起去喝两杯”后也就散了。
打发完了门房中人后,许响一路向西去到世子书房,将对方嘱咐自己调查事情的结果交给了关暮云。
这些都是许响从秦县和京中找线索写好的调查结果,和上次在马球场被沈若锦弄湿的文书为上下篇。
关暮云收到文书之后,吩咐婢女给许响拿了二十两银子的赏钱,并道此事到此为止,他和沈若锦即将成婚,此事除了需得日后严格保守秘密外,其他不用再查了。
等到许响离开之后,关暮云思虑再三,还是怀着好奇之心打开里面的东西。
不得不说,许响的确是个可用之人,这份文书不光内容和调查过程写得非常的详细,就连时间线也标注非常明确。
其中提到,文远侯夫妇从秦县回来之后,家中沈二姑娘大病了一场,大抵是为着照顾她的情绪,才没有当即认回桃笙,后来若锦参选郡主伴读后入了东宫。
而沈若锦却说她对于桃笙的事情完全不知情,知晓桃笙这件事情是在入选之后,这其中存在着很大矛盾。
沈家这件事情如今尚未摊开来说,如果他私下找沈家人求证传到沈若锦耳中,恐怕又是一场风波……
罢了。
关暮云闭上了眼睛,再次将那文书投入了茶炉当中。
求证这些又有什么意义?只能破坏两人感情,徒增烦恼而已。
他很确定,这辈子就是她了。
= =
沈若锦并不知道自己刚刚在关暮云那里差点遭遇了信任危机,如今她满心满脑想得都是出嫁排场和嫁妆的事。
她一直知道自己的父亲和祖母多少有些自私冷血,但是也没想到会到了这个程度。
如今母子两人将添妆的事都指望到了洛昕身上,可奈何母亲并不配合,这两人越是藏着捂着不出嫁妆,洛昕就越是生了逆反心理,不想掏钱在筹备婚事之上。
倒是兄长沈樾体谅她如今的困境,说了要想法子为她添妆,可奈何沈樾虽然贵为侯府世子,这些年却没有置办过单独产业,可谓是有心无力,手里没钱。
而长嫂唐亦芝手里倒是有嫁妆,可不知是不是总回娘家抱怨说丈夫拎不清的缘故,唐家也跟洛家一样,直接取了嫁妆让专人打理,即便疼惜妹妹如沈樾,也不好跟唐家开口把妻子的嫁妆要回来,给妹妹出嫁添妆。
一想到这里,沈若锦就觉得浑身无力。
京城如今嫁女儿的规矩,嫁妆单子要提前送至未来夫家,由男方的父母双亲过目,令国公府迟迟没有等来若锦的嫁妆单子,又听说家中并未出专人采买购置,也就明白了些什么。
令国公夫人最是藏不住脾气,当即便叫了关暮云来正院训斥:“沈家再不济,也是当年景帝亲封的文远侯,侯府嫡女出嫁,连点像样的嫁妆都没有,当真让人笑话,真不成想咱们关家世子夫人选来选去,最后竟然选出来这样一户人家。”
面对母亲的不满与叱责,关暮云有苦说不出。
若锦原本就不是他们家亲生的,所以沈家对待这个女儿难免凉薄。
他们一起扛下了这个秘密,这些事情从前是沈若锦一个人的担忧,现在成了两个人的痛苦。
令国公虽然对沈家行事并不满意,但想到沈若锦毕竟是东宫惠安郡主伴读,外祖又是曾经的帝师洛老太师,便也无意得罪这两边的大神:“之前你的亲事已经闹得满城风雨了,这会儿再退一门婚事,咱们府上成什么了?没的让人笑话。倘若沈家有诚意结亲倒还罢了,若是办得实在太不像话,原本说好的那两处铺子和两片庄子,婚后给你媳妇打理的,就不能给你了。”
令国公府夫人变了脸色:“这些不是说好了等云儿成婚后给他打理的么?老爷这番打算却又是为何?”
令国公道:“大儿媳家中虽然比不得文远侯府地位,但当年嫁妆颇丰,就是嫁个郡君县主也是使得了,可谓倾全家之力成全这门亲事,你们是亲兄弟,我也不能如此厚此薄彼,坏了你们兄弟感情。”
原本说好的田地和铺子不给自己儿子,那便是要给其他的庶子了。
令国公夫人当即变了脸色,越发觉得当初去沈家提亲的事就是个错误,如今看来,沈若锦空有着一副好相貌和看似不错的身世,实则并没有家族的宠爱和支持,怕是日后根本给不到关暮云多少助力。
= =
楚王得了皇帝的肯定,心情不错,出宫之后就找了地方约着人喝酒去了。
季晏明去到晋州协助刑部调查科举舞弊案,如今至今没有消息,姨母苏嘉又回了外祖家中,桃笙接到圣旨后空有一腔喜悦,却没了能够分享喜悦的人。
正在此时,下衙后的谢怀安来了季宅当中,对着桃笙道了“恭喜”。
桃笙热情地将谢怀安迎到了花厅当中,又吩咐柳绵准备茶点:“谢公子的消息倒是灵通。”
“这倒并非是消息灵通之故。”谢怀安笑道,“那份招你入太乐署为八品掌乐的圣旨原就是我拟的。”
“原来那道旨意是你帮着陛下拟的。”桃笙笑着肯定道,“谢大人的文学素养相当不错。”
就是某些用词用典实在太高深了些,差点让接旨的人看不懂。
谢怀安也注意到了桃笙表情当中的一丝丝僵硬,但面对着如此直白的夸奖,还是真诚地道了一声“谢谢”。
“我听说季兄出门也快一个月了,如今可有消息说什么时候回来?”
“我想着查这样的案子是极为秘密的事情,所以也不敢多问。”桃笙道,“这些日子以来,家中没有接到任何往来信件,也没有表兄的任何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