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快穿之回收站(183)+番外

作者:林跃然 阅读记录

众人都问,“江易你想做啥呢?”

“不会是要带着我们去考古吧?”

大伙都哈哈大笑。

江易也笑,“大家一起挣点小钱?怎么样?”

一听挣钱,众人的眼睛都放光。

这话要是搁在江易刚卖西瓜赔了那会儿,大家肯定都跑了。

但江易靠着自己组装收音机和小车挣了好几百块钱了,可以说是在场年轻人里最有钱的,他既然说有法子,那肯定要听听啊!

“快说快说!我正好在家里闲着呢!”

“是啊!我也想挣点钱好买个收音机!”

就连要高考的江胜军和高改莲都有些心动,“是怎么挣钱?我们要高考也得等到过了年开春了!”

光在家里看书不挣钱,也不得劲啊!

江易指指这些小物件,“照猫画虎,会不会?”

他拿起凤娃帽,“弄点好布料,照着这个花样做大中小三个号的帽子,会不会?”

“大号的就卖一块五,中号小号的卖一块。”

“还有这个盖头,咱也用好料子好金线绣出来,一块三块钱。”

“笼虫馒头就更简单了,我估计各家的婶子大娘看着练上两三次就会了,蒸上些到集市上去卖,一个三毛钱。”

众人听得目瞪口呆。

“啊?还能这样?”

二刚笑着拍手,“江易这个主意好!不愧是跟过大教授一起去考古的!那个帽子和盖头我不敢说,那个笼虫馒头我娘一看应该就会蒸!等我回去就叫她过来看!”

其他几个人也有几分心动。

高改莲犹豫地问,“但是这是人家云河县半堆村的呀……咱们学了是不是不太好?会不会把人家的生意给抢了?”

二刚抢先答了句,“抢啥生意?咱要卖也是在沁城市的集上卖,又不是去云河县了,离得这么远呢!哪能挨得着呢?”

江易也点点头,“其实半堆村附近的几个村子,也有差不多的花样,不过他们都没想过挣钱,还是这次白教授他们花钱买了几样,他们这才学会的。”

“但是半堆村在山沟里,去趟云河县城都不容易,更不用说到咱们这儿来了。而且大家都是手工做的,产量才几个,互相都影响不了什么。”

“其实现在卖这些,一个是可以蹭新闻的热度,二是可以卖给从各地来的游客和考察人员,等大家就都看会了,也跟着卖,那虽然也能挣钱,但挣得就没刚开始这么多了。”

几人互相看看,都觉得挺有道理。

“没想到江易现在,越来越有小能人的架势了啊!”

自从江易卖西瓜大赔了以后,江易就跟整个人都开了窍似的,干啥啥灵光!

这大概就是书上说的,失败是成功之母?

“诶,等等,笼虫馒头好说,有面就行,可是做花帽和盖头,从哪儿去弄好布料呢?总不能用咱供销社那些难看的布吧?”

如今每个村子里都有供销社,供销社里有村民们需要的各种商品,什么布料针线、糖果点心、散装白酒、酱油醋盐之类。

但实际上村民们的消费能力有限,只要自己家有,就绝不会花钱买,因此供销社里的那些东西,一般都是最便宜的种类。

比如说现在供销社里的布料,就是灰黑土三种颜色,染色技术还不怎么样,一洗就掉色儿。

大伙就都看向江易。

“这个好办,做帽子和盖头的布料都用不了多少,我进城里去找人问问看,有没有优惠的,先买些回来。大伙愿意自己做了自己卖的就到我这儿来买布,要是怕麻烦,就从我这儿领了布回去做,我给手工费,帽子一件两毛钱,盖头一件三毛钱……”

大伙互相看看,都心动了。

现如今村里人挣点钱还是挺不易的。

说是自主经营,能种菜摘果子出去卖,可是集上卖菜卖果子的多了去了。

哪里能卖得上价呢?

有的时候一担子菜挑出去,一天能挣上一块钱就了不得了。

而这种小帽子,盖头的,只要在家里用空闲的工夫绣绣花,没准熟练了一天能做两三件,那也差不多有一块钱了。

这活能做啊!

作者有话说:

第113章 八零年代(22)

沁城市火车站内, 一列特快列车进站停靠,车门打开,各色人群拖着行李匆匆下车, 站台上瞬间拥挤又热闹起来。

三个长相跟辰国人完全不同的年轻人, 背着背包,从卧铺车厢里走出来,看着陈旧而干净的站台,都是满脸的兴致勃勃。

“这里就是沁城市?真是个宁静又有些怀旧的小城市啊……我感觉很像我们老家二十年前的时候。”

“我在首都的书店里买到过一本辰国旅游指南,还请我的辰国同学帮忙翻译了, 可惜,虽然有山河省的部分,但里头一点也没有关于沁城市的,可见沁城市在贫困的中部省份也没什么知名度。嗯,看这个站台,再看外头的建筑物, 也的确跟我想像的差不多!”

“我在看到那个新闻的时候, 也问过了我的辰国同学了,他们也都对沁城市没什么印象。”

“我的同学里,倒是有个来自山河省的,他的家乡虽然离沁城市有将近一百公里, 不过,他听说咱们要来这边旅游,特意打了电话给了解沁城的亲戚, 不光有从首都到沁城市的列车路线,还有两家不错的旅馆……哦, 辰国这边的旅馆都叫招待所。”

“啊!坐了八个小时的火车, 我只吃过两个小面包和一瓶可乐, 现在都快要饿昏了。咱们是先去找地方吃饭,还是先找到招待所放了行李再去吃?”

“咱们还是先找招待所吧?我同学给我的提示里,就有这一条。毕竟从火车站到招待所,是不能叫出租车的……虽然辰国首都和海城港城这些大城市都有出租车了,但是在沁城肯定是没有的。咱们必须得坐公交车……”

“好吧!那就试试咱们的生存能力吧!”

三个外国年轻人操着半生不熟的辰国话,问了好几个路人,才算是找到了车站,跟一大群人挤上了公交车。

这猛地来了外国人小年轻,还一来就是仨,好奇又稀罕的沁城人还是自觉不自觉地给这仨人留了一小块空出来的地方。

而且在快要到站的时候,还会提醒他们。

在图书馆站下了车,三个人又问了一次路,就找到了图书馆旁边的招待所。

刚刚走进招待所,他们就眼尖地看到门厅的玻璃橱窗里贴着的中央日报。

沁城市的重大考古发现,几乎占满了整幅版面。

除了占据着最醒目位置的中央日报,还有好几份其它报纸。

比如辰国周报,山河日报,沁城晚报等等。

虽然都是报道同一件事,但这些报纸的重点又各有不同。

像辰国周报,上头除了配了凤凰骨和龙虫壳的照片外,还配了专业和非专业人士根据这些骨头画出来的凤凰和龙虫模样。

而沁城晚报呢,则利用地利的方便,采访了半堆村的村民们和村长,又搜集了附近许多相关的民间传说,连载了它两个多星期,到现在还没连载完呢!

上一篇: 快穿之不负此生 下一篇: 快穿之我是大boss

同类小说推荐: